《11—20各数的认识》学案设计
三维 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小棒数数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1—20各数,了解它们的组成,能用11—20各数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认识2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相互间的大小。
2、使学生在数数过程中初步体会数的十进制,感受由具体数数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在数数、认数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数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是数出来的,感受生活里的数及数在生活里的应用,能和同学交流数数的经验,了解数与数的联系。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 “十”,11~20的数数和读数。
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和认识数的组成。
教学 资源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知道了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一些比10大的数,这些都是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的基础。
预习 设计 1、在生活中寻找有关11-20的数。
2、准备20根小棒。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3分钟)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课题。
1.学生观察,两名同学上来拿一拿,并说明理由
拿对了,这一捆是10根,这样拿比较方便
2.一大条是10包,再加2包就是12包了。这样拿也比较方便
师小结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预设15分钟)
1.动手摆出12根小棒,提出摆小棒的要求,摆完的同学自己检测自己摆出的是不是一眼看出的12根小棒
他是一根一根摆的,不能一眼看出
他是两根两根摆的,比刚刚的清楚,但好像也不能一眼看出
能一眼看出,摆对了!
2.教学生捆绑的技巧,捆好的小朋友举高让大家看一看
集体读一读,再反过来读一读
3.学生继续摆15根小棒,最快的同学介绍摆法。有了经验后再让学生快速摆出17根小棒
4.可以把10根再捆成1捆,就变成了2捆
学生集体读,反过来再读一读
5.学生起立一起休息,跳课中操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5分钟)
1.一名学生上来摆,摆完集体数一数,再倒过来数
2.先仔细观察,再指多名学生回答
提问:12左边一个数是几?19的邻居呢?轻轻的从左往右数,你有什么发现?
3.在圈之前你有什么提醒要提醒大家?数一个勾一个,这样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4.一名矮个同学上来抓一把黄豆。其余学生估一估大概有多少?
集体数一数,看谁估的更准
一名大个同学上来抓
多了,因为个子大了,手大抓的就多
少了。因为蚕豆比较大,抓的就少了。先估一估,再集体验证。
5.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数宝宝,再欣赏喜羊羊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宝宝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7分钟)
1、学生小结
版块一:
看,谁来了!是呀!喜羊羊来了,欢迎吗?
那喜羊羊到底来做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1.他想买10枝铅笔,可是铅笔有两堆,一堆是一根一根的,另一堆是一盒一盒的。猜猜他会怎么拿?老师这也带来了一些铅笔,谁愿意代替喜羊羊上来拿一拿?
提问:他拿对了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2.买完铅笔,喜羊羊又想去买12包手帕纸,这时候他又会怎样拿?谁还愿意拿一拿?
提问:他拿的对不对,你又是怎样判断的?
版块二:
1.现在能摆出12根小棒吗?要摆出能让人一眼看出的12根小棒
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摆法:
一根一根分开摆(他是怎样摆的?能让人一眼看出是12吗?)
两根两根的摆(他摆的怎么样?)
10根再加2根()
2.现在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提问:这一捆就是1个十,这一捆有几根?也就是1个十是10个一
3.现在能以最快的速度摆出15根小棒吗?17根呢?
4.现在老师一起看老师摆,刚刚我们摆的17根,再添1根是几根?现在呢?再添1根呢?20根小棒这样摆你有什么想法?
这两捆就是2个十,2个十是20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认识11~20(出示课题)
5.学习了那么久一定累了,喜羊羊邀请我们一起做课中操呢!
版块三:
1.现在能帮这些数宝宝排排队吗?谁愿意上来摆一摆
2.这些调皮的数宝宝又跳到我们的直尺上藏起来了,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3.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小秘密,喜羊羊还到田野里捉了一些蝴蝶和蜻蜓呢!先圈一圈,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
4.喜羊羊还收获了一些黄豆和蚕豆,想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抓一把黄豆。
谁还愿意上来抓一把?猜猜看这个同学抓的比刚刚的多还是少?为什么?是这样吗?集体验证
再抓一把蚕豆,同样是他,抓的蚕豆个数应该多还是少?为什么?
5.其实这些数宝宝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说说你在哪见过他们版块四: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11—20,你有什么收获? 创设学生喜欢的具体情境来引入新课,学生在兴奋的过程中自然进入了学习状态,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10枝铅笔一起拿,10包手帕纸一起拿,让学生初步有满十进一的意识
在摆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一和十,直观认识十几和20
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说“1个十是10个一”,把动手和思考、表达有机的结合,逐渐建立“十”的概念。
在比较过程中,感受数与数之间的相对关系,培养学生对数的大小的敏感度。
先观察、估计、再比较、验证。在操作过程中充分体验十几,充分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验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作 业
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