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数是6、7的加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例题由过去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情境和直观图,认识两个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体会到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得数不变的合理性。“想想做做”先通过“摆一摆”的操作和直观图让学生学习和是6、7的加法,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习形式,让他们巩固6、7的加法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学了5以内数的加法,因此对于加法的含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上这节课是以创设学生身边情境的形式出现的,所以他们会非常感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初步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
2.使学生能从小朋友参加植树活动的一幅情境中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并体会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的过度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两个加数位置交换得数不变的合理性;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由“一图”列出“两式”,并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出“两式”的得数。
教学难点: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课件、小圆片,黑板贴
学具: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一年中有许多的节日,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九月十日是什么节日?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那你们知道三月十二日是什么节日吗?从而导入今天的话题---植树。
2.讨论: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我们为什么要植树呢?植树不仅能绿化我们的家园,还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植树的情况吧。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看小朋友们PPT,他们在干什么?你能根据他们植树的情况提出来一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吗?
二.互动交流,探究理解
1.学习5+1和1+5
(1)观察情境图。
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排队来的有几人?推车来的有几人?帮助学生整理:图中的小朋友们来植树,5人是排队来的,1人是推小车来的。问题:一个有多少个小朋友来植树?
(2)谁会根据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一道数学算式?
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列式板书:5+1=6.
(3)提问:这里的5表示什么意思?(排队来植树的5个小朋友)
1又表示什么意思?(推车来植树的1个小朋友)
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一共来了多少个小朋友植树就是把5个排队来的小朋友和1个推小车来的小朋友加起来”。
(4)再想一想要求出来一共有多少人来植树,还可以列出一道不同的算式吗?或如果反过来,用这1个推车来的小朋友加上5个排队来的小朋友,可以吗?(板书:1+5=6)
(5)比较两道算式,了解两道算式之间的关系
(6)小结: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能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齐读两道算式。
2.学习3+4和4+3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左边有3个青辣椒,右边有4个红辣椒。
(2)提问: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指名学生回答。你能根据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两道不同的数学算式吗?
(3)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3+4=7 4+3=7
(4)算式3+4=7表示什么意思?你在列这个算式时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算式4+3=7表示什么意思?你又是怎么观察的?
(5)全班交流算式及算式的含义。
(6)你是怎么算出3+4的得数的?(因为我们学过3和4可以合成7)
三、巩固应用,运用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完成教材第52页“想想做做”第一题中的第1小题。
(1)指导学生摆圆片,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摆,其他学生在自己课桌上摆。
第一题:左边摆4个黄圆片,右边摆2个红圆片,求一共有多少个圆片?
(2)根据所摆的圆片列两道不同的算式。
(3)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讨论一下为什么每组算式的得数是相同的。
(4)反馈交流。
(5)用同样的方法摆第2小题。
2.看课件,帮小兔子找家。
(1)出示课件,讲解题意。
(2)找一些学生扮演小兔子,根据他们手中算式的得数帮小兔子找到自己的家。
(3)学生们完成后核对一下,看是否正确完成。
(4)说说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有哪些,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有哪些。
3.完成教材第53页“想想做做”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得数是6、7 的加法
5+1=6 3+4=7
1+5=6 4+3=7
教学反思:
1.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由植树节这一生活中的节日导出植树的生活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的存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设置游戏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探索。
3.课堂总结这一环节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总结到位,给学生提供的练习时间不充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改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