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份考试
高一学年历史试卷(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2.下表中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历史结论
A
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夏朝可能出现牛耕
B
西周时期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C
良渚文化遗址发掘出玉器及祭坛和神庙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
D
《周易》中记载神农氏教天下耕作
周代出现刀耕火种
3.某遗址“距今(2019年)7000—5000年”“位于长江下游”“发现稻谷和稻壳”。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4.中国邮政曾发行《殷墟》特种邮票一套3枚(如图)。可推测邮票中三件文物都出土于
4523740701040
A.河南 B.河北 C.山西 D.陕西
5.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发掘了不少铜渣、陶范残片和铜镞、铜锥等。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6.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国宝“大克鼎”。作为史料,它可佐证
A.商周牧野之战 B.西周分封世袭 C.春秋礼崩乐坏 D.战国军功授爵
7.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
A.推动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B.有利于早期国家形成
C.推动土地私有制出现 D.导致诸侯争霸
4281805209558.在孔子看来,要纠正春秋时代的社会弊端,最可靠的手段是
A.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B.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C.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D.恢复周礼,倡导仁义
9.下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10.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
11.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
A.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12.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
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13.1973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朝铁权(秤锤),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2767253302014.下图为秦直道鄂尔多斯东胜段遗址,长约20公里,号称中国首条“高速公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从咸阳直通北边九原的直道,“长千八百里”。这项措施
A.促进了北疆与内地的交往 B.加速了国家完成统一进程
C.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使匈奴这一民族得以消亡
1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论证这一观点是
A.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B.焚书坑儒 “推恩令”
C.统一文字 “推恩令” D.统一文字 尊崇儒术
16.史载:“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西周封邦建国 B.汉朝行“推恩令” C.元朝广设行省 D.秦朝设郡置县
17.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文字记载是印证历史史实的唯一依据
C.东汉纸取代了竹简缣帛 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18.传说尧舜时代的“诽谤之木”,柱上那一条弯钩,方便百姓“上书”,原来立于“大路交衢”,在谤木上数落“王恶”,诽谤官府,均不得治罪。汉代重树诽谤木转立于皇宫门前,“以表王者纳谏”,后更以石代木,雕龙饰物,改称华表,威风凛凛。从“谤木”到“华表”的演变
A.说明了先秦时期专制王权尚未形成 B.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C.说明了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D.体现了从先秦到秦汉时期政治转型的完成
19.下面是丝绸之路示意图。对丝绸之路解释正确的是
①促进松散的经济共同体形成 ②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
③西域都护与丝绸之路正相关 ④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0.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外文化沟通的密切 B.南北经济联系的扩大
C.古代农副牧业的发展 D.北方民族交流的加强
21.《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 B.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
C.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 D.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的形成
22.“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
23.《新唐书》记载:“(给事中)掌待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据此判断,给事中供职于( )
A.御史台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尚书省
24.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
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25.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
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B.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
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26.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 )
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7.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C.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
28.唐太宗时期,设立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其中尤以龟兹部最盛。由此可知,唐代音乐的发展得益于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D.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
29.唐朝疆域广阔,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明。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 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 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务,激化民族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30.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礼教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高僧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
A.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B.儒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
C.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D.儒佛道三教合一已出现
31.当年玄奘西游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玄奘。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唐太宗崇佛,因而排斥其他外来宗教的传入
②玄奘不仅带回了佛经,还带回天竺的无花果种子等,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
③这表明唐朝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主张兼收并蓄
④玄奘取回经书经过活字印刷技术,在民间广泛流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32.如图所示是某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拓片。作为一则反映时代印记的史料,这件文物可以直接说明
439102542545A.秦汉书法与篆刻的艺术融合 B.魏晋草书与行书的融合
C.隋唐草书的抒情写意 D.宋元行书的勾连放纵
二、材料解析题:33题18分,34题18分,35题16分。共52分
3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史记》
材料三: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1)图片一反映了哪一政治制度?图片二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变化导致的后果。(6分)
2)材料二“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具体指的是什么?其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的制度和具体措施有哪些?(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6分)
34.(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6分)
35.(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
材料三:
科举制包含着这样几种基本精神:一曰公开平等,二曰竞争择优,三曰量才使用,四曰内行管理。这些精神也是西方现代组织理论所强调的普遍主义与感情无涉原则。科举制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养的行政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相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2013年12月4日人才交流网
1)材料一,二、三中的选官用人制度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高一月考试题答案2020.10.11
-5BBCAC 6--10 BADDC 11--15 ADDAA 16--20 BDDBD
21--25 CCCAD 26--30 DADBC 31-32 DC
33【答案】(1)(6分)分封制
变化:诸侯不在朝觐周天子,周天子权威下降。后果:导致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2(6分))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
制度与措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 秦律
(3)(6分)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34.(1)(6分)外部条件: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变革。
(2)(6分)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主张上下有序,维护等级制度。
原因:春秋晚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缺乏实施的社会环境;各国重视优先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
(6分)主张: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成:秦朝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1)(9分)制度: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标准:注重品德和才能。从家世 道德和才能变为家世出身 才华和能力
(7分)积极作用: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们的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