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
1.
刚收获的小麦种子堆积久了会发热,与此现象有关的细胞结构主要是
?
A.
细胞质
B.
线粒体
C.
叶绿体
D.
液泡
2.
在根尖结构中,具有旺盛分裂能力的部位是
?
A.
根冠
B.
分生区
C.
伸长区
D.
成熟区
3.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
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B.
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C.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4.
对图中两种花传粉方式的判断,最合理的是
?
A.
甲靠昆虫传粉,乙靠风力传粉
B.
甲靠自花传粉,乙靠昆虫传粉
C.
甲靠风力传粉,乙靠自花传粉
D.
甲和乙都靠风力传粉
5.
碘液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化学试剂,下列实验没用到碘液的是
?
A.
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B.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C.
制作并观察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
D.
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6.
为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某小组设计如下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B.
实验前都不需要暗处理
C.
可用酒精溶解叶绿素
D.
可用碘液检测有无淀粉产生
7.
下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蕴含生物学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绿色植物能固定太阳能,直接或间接为其它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
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D.
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有的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有的能阻滞和吸附灰尘
8.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
年倡议设立,我国的“植树节”定在每年的
?
A.
月
日
B.
月
日
C.
月
日
D.
月
日
9.
呼吸作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
分解有机物
B.
呼出二氧化碳
C.
消耗氧气
D.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0.
如图为菜豆种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贮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下列做法不符合健康家居环境要求的是
?
A.
打开房间窗户通风透气
B.
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
C.
晚上在房间摆放大量花卉
D.
每天打扫房间卫生
12.
我们常看到有些古树心已经朽烂,变成空心洞。可是,这样的古树还是照样枝繁叶茂。由此推断,朽烂的树心主要是古树的
?
A.
木质部
B.
形成层
C.
韧皮部
D.
树皮
13.
如图甲、乙表示绿色植物细胞中两种生理过程,
、
表示物质,①、②表示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示二氧化碳,
表示有机物
B.
①表示叶绿体,②表示线粒体
C.
甲有能量的储存,乙有能量的释放
D.
甲和乙不能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
14.
年
月开始,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持续近半年时间,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不会造成
?
A.
动物栖息地减少
B.
生态系统积累的有机物减少
C.
影响自然界碳
氧平衡
D.
周围空气湿度增大
15.
如图是被子植物细胞的两种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各项表述错误的是
?
A.
是二氧化碳,
是有机物
B.
过程的场所是叶绿体,
过程主要在线粒体进行
C.
过程只在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过程活细胞都能进行
D.
过程只在白天进行,
过程只在晚上进行
16.
以下生物学家与他们的重要成就对应有误的是
?
A.
林奈——显微镜观察细胞
B.
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
C.
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D.
孟德尔——利用豌豆研究遗传规律
17.
在观察玉米植株的不同结构时选取材料不正确的是
?
A.
观察花粉——雌蕊
B.
观察根毛——根尖
C.
观察气孔——叶表皮
D.
观察胚乳——籽粒
18.
“淀粉遇碘变蓝色”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原理。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此原理的是
?
A.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B.
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C.
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D.
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19.
我国的育种专家培育出了紧凑型杂交玉米,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玉米种子萌发时胚乳中的营养通过子叶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B.
通常所说的玉米种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来
C.
开花传粉时期,图中
所示结构的呼吸作用强度小于图中
所示结构的呼吸作用强度
D.
紧凑型玉米的叶片与茎的夹角小,克服了平展型玉米植株间互相遮光的缺点,因而提高了玉米光合作用的效率
20.
如图是某同学观察到的叶片结构及叶片下表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和
属于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子
B.
和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和
属于营养组织
D.
通过
进出叶片的气体只有氧气和二氧化碳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21.
某校七年级的生物老师带领生物科技社团的成员做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如图是部分实验步骤。据图回答问题:
(1)请将图中部分实验步骤按先后顾序排列
?。
(2)实验前应将天竺葵放在属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
(3)步骤A中,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酒精的作用是
?。
(4)步骤C中,把用清水漂洗过的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展开,向叶片滴加碘液,目的是
?。
(5)叶片见光部分变成蓝色,不见光部分不变蓝色,这说明
?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22.
水稻最早种植于中国,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1)水稻叶片通过
?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储存在由受精极核发育成的
?中,它是水稻籽粒(如下图)的主要食用部分。
(2)有科研人员探究了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见下表。
①
第
组作为对照,“”处的处理应该为
?温度和常规二氧化碳浓度。实验过程中,需将光照强度控制在
?(较低/适宜/较高)范围内。
②
比较
?两组实验结果,发现在升高温度的基础上再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对水稻产量的增加并无贡献。
(3)水稻生长依次经过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科硏人员继续硏究了常规温度下,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
①
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可以通过测定单位面积的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或释放
?的量获得。
②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水稻生长前期,较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但是,随着水稻生长时间的延长,较高二氧化碳浓度对叶片光合作用速率的促进作用逐渐
?。
23.
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两项生命活动,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体现了生物体对立统一的关系。下图是某种植物的外形示意图,请据图及箭头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则图中物质[
]是
?,物质[
]是
?。
(2)若此图为呼吸作用示意图,则图中物质[
]是
?,物质[
]是
?;物质[
]和物质[
]进出植物叶片的通道是
?。
(3)通过比较,从本质上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
?,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
?,二者协同运转,保证了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4.
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实验方案,但实验要在认同实验方案的前提下进行,以下是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前依次进行的对话,请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1)甲同学提出的检验方法,是受“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的启发,利用了
?的特性。
(2)乙同学提出的实验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称之为对照实验,实验变量应该是
?。
(3)丙同学是对实验结果的猜测,猜测或假设一般是根据已有的
?进行的。
(4)丁同学的观点是消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和叶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体现了实验的科学性。消除叶片中原有淀粉的方法是
?。消除叶片中叶绿素的方法是
?。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解析】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所以刚刚收获的小麦种子堆积储存久了会发热,小麦种子中完成这种能量转化的结构主要是线粒体。故选B。
2.
B
3.
D
【解析】由概念可知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物质转化是指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能量转化是指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的过程。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4.
B
【解析】分析题图,甲乙两种花都是双性花,都有蜜腺和艳丽的花瓣,故都可以通过昆虫传粉。同时,甲种花的花药高于柱头,当花药成熟释放出的花粉容易落到柱头上,完成自花传粉;乙种花的花药低于柱头,当花药成熟释放出的花粉不容易飞升到柱头上,故需要昆虫帮助传粉。综合以上分析,故选B项。
5.
C
【解析】A、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要用碘液染色,A不符合题意;
B、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检验淀粉是否存在。B不符合题意;
C、叶片是绿色的,制作并观察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时,不需要用碘液染色,C符合题意;
D、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在切面上滴加碘液,发现胚乳变蓝,说明胚乳中富含淀粉,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B
7.
B
【解析】A.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A正确。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B错误。
C.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调节气候,这是蒸腾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C正确。
D.绿色植物能够净化空气,如侧柏能吸附灰尘,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植物叶片表面多茸毛,粗糙不平,有油脂或黏性物质,能吸附、滞留和黏着一部分粉尘,D正确。
故选B。
8.
B
【解析】
年
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
月
日定为植树节。故选:B。
9.
D
10.
D
11.
C
【解析】ABD.“打开房间窗户通风透气、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每天打扫房间卫生”,有利于空气流通,保持新鲜空气,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符合健康家居环境要求,ABD不符合题意。C.“晚上在房间摆放大量花卉”,植物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与人竞争呼吸氧气,对人体呼吸不利,C符合题意。故选C。
12.
A
【解析】茎的从外到内分别为:
①树皮,外侧保护作用,内侧为韧皮部。
②韧皮部,内含筛管,筛管是活细胞,可以由上到下运输有机物。
③形成层,分布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分生组织,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木本植物有形成层,茎可逐年增粗;草本植物无形成层,茎不可逐年增粗。
④木质部,内含导管,导管是死细胞,可以由下到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具有很强的支持力。因此朽烂的树心主要是古树的木质部,A正确。
13.
D
【解析】A、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水和二氧化碳,故甲表示光合作用,乙表示呼吸作用,其中
表示二氧化碳,
表示有机物,A正确;
B、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叶绿体,因此甲图中①代表叶绿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线粒体,因此乙图中②表示线粒体,B正确;
C、甲表示光合作用储存能量,乙表示呼吸作用释放能量,C正确;
D、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分别在同一个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进行的,甲和乙能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D错误。
故选:D。
14.
D
【解析】A.森林大面积减少,动物由于失去栖息地和食物,种类和数量也减少,A不符合题意。
B.森林大面积减少,制造的有机物就减少,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
平衡,森林大面积减少,会影响自然界碳
氧平衡,C不符合题意。
D.森林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增加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降低温度。森林大面积减少,周围空气湿度会降低,D符合题意。
故选D。
15.
D
【解析】A.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呼吸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也是呼吸作用的原料,A正确。
B.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呼吸作用的产生是线粒体,B正确。
C.
光合作用只有在有叶绿体的细胞中才能进行,而光合作用只有是活细胞就可,C正确。
D.
光合作用过程只要有光就行,
呼吸作用有光无关均可,D错误。
故选D。
16.
A
17.
A
18.
C
19.
C
20.
C
【解析】A.
上表皮和
下表皮属于保护组组,具有保护作用,A错误。
B.
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能光合作用;二
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
和
属于叶肉,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属于营养组织,C正确。
D.通过
进出叶片的气体除了氧气和二氧化碳,还有蒸腾作用的水蒸气,D错误。
故选C。
第二部分
21.
(1)
【解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
部分遮光
光照
摘下叶片
酒精脱色
漂洗加碘
观察颜色。图中部分实验步骤按先后顾序排列是:
遮盖后,光照射、
酒精脱色、
漂洗加碘。
??????(2)
将叶片中原有有机物(或淀粉)运走耗尽
【解析】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3)
溶解叶绿素
【解析】步骤A中,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4)
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解析】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叶片见光部分变成蓝色,不见光部分不变蓝色,这说明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5)
光
22.
(1)
光合;胚乳
【解析】水稻等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水稻属于单子叶植物,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的。
??????(2)
①
常规;适宜
【解析】科研人员探究了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因此变量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温度,实验过程中,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并控制在适宜状态。因此对照组——第
组的“”处应该是:常规温度和常规二氧化碳浓度。实验过程中,需将光照强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②
第
组和第
组、第
组和第
组
【解析】第
组和第
组以温度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第
组和第
组以二氧化碳浓度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比较这两组实验结果,发现在升高温度的基础上再升高二氧化碳浓度,对水稻产量的增加并无贡献。
??????(3)
①
氧气
【解析】光合作用的表达式是:。因此光合作用速率,可以通过测定单位面积的叶片,在单位时间内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或释放氧气的量获得。
????????????②
减弱
【解析】水稻生长依次经过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稻生长前期,较高二氧化碳浓度可以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但是,随着水稻生长时间的延长,较高二氧化碳浓度对叶片光合作用速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23.
(1)
氧气;水
??????(2)
氧气;二氧化碳;气孔
??????(3)
有机物(或淀粉、葡萄糖);能量
24.
(1)
淀粉遇碘变蓝
【解析】已学过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遇碘变蓝的部分是胚乳,淀粉遇碘变蓝色,说明玉米胚乳含有淀粉。甲同学提出的检验方法,是受“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的启发,利用了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
光
【解析】对照实验:用黑纸片把一片叶子的一部分从上下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乙同学提出设计照光和不照光两种环境,控制变量光为唯一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这样能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3)
知识和经验
【解析】丙同学是对实验结果的猜测,猜测或假设一般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的。
??????(4)
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内隔水加热
【解析】丁同学的观点是消除叶中原有淀粉和叶绿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体现了实验的科学性。植物在黑暗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因此消除叶片中原有淀粉的方法是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消除叶片中叶绿素的方法是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内隔水加热。
第1页(共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