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答题卷
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
帝
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
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
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
社会的发展
周初年,商纣王儿子武庚的叛乱
组织并末被拆散,仍由原来
社首领来
族组织和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均被保留下来,但他们要服从周王国的法
周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稳定西周的统治
有利于文化的融合
埋
族复国的隐
D.消除了各部落间的矛盾
吞神珠生大禹;商祖女简狄吞玄
祖姜嫄踩
巨人脚
这些传说
是研究早期社会的
表明王权具有迷信神秘色彩
说明早期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有
进中华民族文化认
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下列
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
任免调
政长
在其辖区内没
县
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这说明
秦儒学家
本
视教化作用
张“为政以德
义观念
6.钱穆在《国史大纲》
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
先并不知晓,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
失
去
对其的信任
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
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的监督
《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
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
休息。”此说法意在强
恢复周王的高度集杉
统一集权可以结束动
战乱给社会带来灾难
D.社会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列古代农具中,属于播种工具的是
9.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描绘了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
卷。下列言论
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身若视其身”主
期
B.“天下万物生于有
“君君
D.“贤者奉
不肖者抑而废
10.《孟子·离娄
国家。天下之本
在身”;《礼
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央集权
家国一体
个学派,太史公称它“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
家
家
道家
韩非子·五蠹
载来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
有株,兔走触株,折
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
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韩非子主张
A.“不期
好高骛远
重农
君
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
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
有共同的特征。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
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
A.书同
表为先秦时期15份典籍中有关
人的表述。其蕴含的共同思想是
籍
天地,万物
人,万物之灵
大,天大
亦
《礼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
之会
之秀气也
尚书
天种的民、民之所,天必从之
A.神权观念
C.迷信思想
和谐理
15、在评论秦朝的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
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
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称皇帝制《秦律》
郡
焚书坑儒筑长城
文字平南越
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来源于楚汉战争。象棋
何人皆可成为胜利者
楚汉战
战胜
羽
打败项羽的最主要原因
得民
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
维(礼又廉耻)不张
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诠释评价最贴合如图
敬天保民
C.儒学独尊
道法自然历史答案
1、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A
2.A
3.B
4.D
5.B6.C
7.《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此说法意在强调
A.恢复周王的高度集权
B.统一集权可以结束动乱
C.战乱给社会带来灾难
D.社会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答案】B
8C。
9.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描绘了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绚丽画卷。下列言论与“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主张属同一学派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贤者奉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答案】D
10.《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中央集权
B.家国一体
C.君主专制
D.官僚政治
【答案】B
1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有一个学派,太史公称它“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该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B
12.《韩非子·五蠹》中记载来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韩非子主张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勤劳耕作,不要好高骛远
C.重农抑商
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A
13、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
)
A.书同文?????B.车同轨?????C.行同伦?????D.地同域
【答案】C
14、B
15、在评论秦朝的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
称皇帝制《秦律》??????????????
B.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
D.统一文字平南越
【答案】C
【解析】得民心者得天下,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秦的暴政失去了民心。
16、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来源于楚汉战争。象棋之争中,任何人皆可成为胜利者,而楚汉战争中,刘邦战胜了项羽。刘邦打败项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善于用人
B.后方巩固
C.战术正确
D.得民心
【答案】D
17、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C.维(礼又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D.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答案】A
18、c
19、C
20.B
21.A
22、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令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酿成新朝
(王莽建立)取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答案】B
23、《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答案】C
24、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
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
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
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中华文明和域外异质文明的接触,无论是与印度佛教文明的接触,还是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引进,都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儒、墨、道、法诸家中的一家思想,对材料一所述观点进行评析,并指出该思想主张在当今的社会价值。(8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6分)
【答案】(1)评析:如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这是因为儒学强调的是仁政、民本思想和三纲五常等主张,对于维护君臣关系、长幼秩序及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4)
借鉴:就现在而言,第一,孔孟的思想主张和平,对促进世界和平意义重大;第二,孔孟思想主张忠孝,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第三,孔孟思想主张修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第四,孔孟礼乐思想有助于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精神素质;第五,孔孟的诚信思想,对建立市场规范意义重大。第六,孔孟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团结的重要纽带。(4,任答二点满分)
(2)特点:源远流长,分布广泛;强调的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对外来文明的吸收。(每点2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27、(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二
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9分)
(2)综上,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8分)
【答案】
(1)
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根本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3)
(2)中央集权制度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它有效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每点2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
26.(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遗存。(10分)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9分)
【答案】(1)表现:农业生产上,耒、耜出现和普遍使用,拥有了粮食储备。社会组织上,进入氏族公社时期,成员之间平等,共享成果。(4分)
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6分)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用途广;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保留一些原始部落色彩;军事生活和娱乐生活。(每点2分,满4点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