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认识平均分(2) 课 型 新授 课 时 8 第2课时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物体的方法。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难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备课札记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想一想,分一分 用圆片代替桃,想办法分一分。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 分组活动,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只小猴1个……3.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4.书上的“试一试”出示题目:先用12根小棒分一分,再填空。(1)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2)平均分成3份,每份( )根。(3)平均分成4份,每份( )根。
教 学 过 程 备课札记
指名说说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全班集体逐个交流分法以及所得的结果。5.小结 我们在分小棒的过程中,和前面帮助猴兄弟分桃一样,都是按指定的份数分,不管中间分的过程怎样,但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同样多,因此也都是平均分。这种按指定的份数分得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又一种分法。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1、完成 “想想做做”第1题(1)出示第(1)题。 提问:这道题要求我们怎样分苹果?教师示范画线表示每个盘子里各先放一个苹果,让学生继续画线分。 同桌检查分的结果,在书上填空。(2)学生独立完成下一题。展示学生分法并交流分的结果。2、完成 “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独立审题,想办法完成。(连线、用小棒分一分……) 全班交流分的结果。3、完成 “想想做做”第4题 说明操作要求:你会把16个圆片平均分成几份吗?(1)学生先独立操作,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有几种,其余小组补充。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说说生活中你遇到的平均分的事情,你是怎样分的?
板书设计:
教后记:课 题 认识平均分(1) 课 型 新授 课 时 8 第 1课时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2、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备课札记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动手操作(1)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2)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3)学生操作摆桃子,将学生的分法展示在黑板上。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能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1)小组或全班交流。(2)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3)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教 学 过 程 备课札记
(4)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动手试一试。 交流时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要把8个桃子平均分,想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要求了。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谈话:现在正是桃子丰收的季节。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出示一棵树,再出示树上的8个桃子。(1)谈话:同学们看着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现在老猴子想把它们分给小猴子,不过在分法上有一个小要求,这个要求是什么?出示:每只小猴分2个桃。想一想 “每只小猴分2个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么可以分到多少只小猴呢? (2)组内合作:用圆片代替桃子,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学生操作,全班交流反馈。(3)师小结: 8个桃子,我们按要求把2个作为一份分给1只小猴,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只小猴。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5、“试一试” 教师口述分小棒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指名回答分成的份数,全班共同订正。 谈话:刚才大家分小棒,就是按照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的,这与刚才大家帮猴子每2个一份分桃一样,都是平均分的同一种方法。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先弄清是怎么圈的,再动手圈一圈,圈后填空。
教 学 过 程 备课札记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审题,指名说说题意。 学生自己选择方法解决。(用小棒摆、画圆圈一圈……)把分的结果填在书上。交流自己的做法。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棵你们学到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板书设计:
教后记:课 题 认识平均分(3) 课 型 新授 课 时 第3课时
备课人 备课时间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备课札记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1)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2)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方法。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一点是相同,是什么呢?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1、创设情境。 谈话:小红买了一些铅笔,有几支呢?我们来数数看!(12支铅笔)2、明确要求。(1)她准备把这12支铅笔平均分给几个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出示条件:把这12支铅笔平均分。)(2)提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3、自主探索。 拿出12根小棒来代表12支笔,动手试一试。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教 学 过 程 备课札记
(1)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分的吗?(2)谈话: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学生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3)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分的过程却可能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人分到的铅笔支数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分”的要求。(4)谈话:看一看你的分法,是不是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结果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5、小组交流。(1)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2)小组讨论:除了这几种分法以外是不是还有别的分法?(3)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6、展示后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3题。(1)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2)谈话: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3)独立完成填空。(4)在小组内订正。2、“想想做做”第4、5题。(1)谈话:图中一共有几个梨(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2)独立完成填空。(小结)3、“想想做做”第6题。(1)提问:图上画了什么?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
教 学 过 程 备课札记
(2)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再和同桌交流。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