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4 20:1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知道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首先称霸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学习,认识到国家强大需要改革,需要人才,需要奋发图强的精神,教育学生明确远大的目标,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将来建设祖国、振兴民族作准备。
●重点
铁制农具和农耕;齐桓公称霸。
●难点
诸侯称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搜集与本课有关的图片、历史故事,整合内容并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学生讲完故事后,组织学生讨论:
1.《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被杀。)
2.这个游戏骗局最终害了谁?(周幽王。)
3.为什么?(诸侯们不可能第二次受骗。)
4.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讲的什么故事相似?(狼来了。)
5.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周幽王昏庸误国。)
教师点评:当戎族真来进攻时,往日报警、号令天下诸侯的烽火台失去了威力和作用。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东周建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正文导入栏。
教师讲解:周幽王被杀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少数民族犬戎频繁入侵,很快就打到了镐京,周幽王的继承人周平王东迁洛邑,因洛邑(今洛阳)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这一时期社会动乱不安,各种力量变化无常,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变革的时期之一。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春秋时期的具体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讲解: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铁制农具的出现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目,总结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教师讲解:回忆一下,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生产工具?
学生回答:打制工具、磨制工具和铜制工具。
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表明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教师提问:铁制农具、石制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可适当提示:从取材上、硬度上、春秋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学生发言:石料取材容易;铜质地软;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
教师总结、过渡:铁在自然界中蕴藏量大,开采方便,质地坚硬。制成铁制农具后,价格低廉且坚固耐用,加之春秋时期的冶铁业已有相当的发展。虽然铁的使用在春秋时期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却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
2.牛耕的出现
教师提问:使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
学生众说纷纭:用火烧地、耒耜翻地、人拉犁翻地等。
教师提示:毕竟人的体力有限,怎样解决人拉犁翻地时体力不足的问题呢?
学生受启发后,回答:使用牛耕。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教材第27页“相关史事”,分析一下牛耕出现在什么时候,想一想它的出现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牛耕至迟出现在春秋末年。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节省了劳动力。
教师总结:牛耕的使用,使耕地由原来的挨次向后变成了连续向前,由原来的用力多而效果差变成了用力少而效果好,是耕地技术的一次重要变革。牛耕利用了家畜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从事生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学总结一下:
(1)铁制农具的使用和农耕的出现给当时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结合教材回答:(1)铁制农具的使用和农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3.春秋时期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27页内容总结:春秋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如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的发展。
教师补充: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教师过渡:通过以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东周的天子日子却并不好过,这是为什么呢?
(二)王室衰微
1.学生读取“西周、东周变化的对照表”中的信息,总结出周王室的衰微表现在哪些方面。
西周、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
力人口
天子与诸
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上表:
东周王室的衰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管辖的土地面积大为缩小;(2)直接管辖的军事力量日益减少,逐步丧失兵权;(3)周王室财政拮据,财力、物力、人口减少,不得不仰赖诸侯国的资助。
学生总结周王室的衰微: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天子的命令),各自为政。诸侯国不再定期纳贡,天子反而仰赖于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课本第28页“材料研读”中《史记·周本纪》里的一段话:“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教师提问: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此时国家已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学生回答: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周王室衰微;此时的国家处于诸侯争霸状态。
教师启发:为什么在西周刚建立时,诸侯不争霸,而到了东周就争霸呢?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西周建立时,制定了什么制度来巩固统治?西周后期哪两件事情促进了西周的衰落?
学生讨论:西周建立时,采取了分封制来巩固统治,当时周天子拥有最高的权力,诸侯必须向天子承担各种义务和责任。西周后期,发生了国人暴动,使西周国势衰弱。烽火戏诸侯,使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
教师提问: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明确:王室衰微为诸侯争霸提供了条件,诸侯争霸反过来又加快了王室衰微。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再服从天子的命令,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国,迫使其他诸侯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这种诸侯之间的争霸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
(三)诸侯争霸
1.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诸侯争霸”一目,思考问题:(1)诸侯争霸的原因是什么?(2)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周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相互之间不断展开激烈的争霸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目的。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教材总结答案:
(1)诸侯争霸的原因是:周王室王权衰落,周王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2)诸侯争霸的目的是:强大的诸侯国欲迫使其他诸侯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2.学生读图(教材中的“春秋争霸形势图”),并结合教材总结出诸侯争霸的基本情况。
学生总结:春秋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国和越国的国君。
教师补充:吴国和越国的国君是指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诸侯争霸过程。
(1)师生互动:各诸侯中最先称霸的是谁?(齐桓公。)
(2)结合教材第29页“相关史事”栏目,想一想: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其霸主地位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教师可将此问题分为以下若干小问题,分解思考上述问题。
①齐国在什么位置?其自然环境怎么样?
②齐国争霸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为称霸,齐桓公采用了什么高明的手段?
④什么是“尊王攘夷”?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齐国位于现在的山东省,它的东面是广阔的海洋。海洋除了盛产鱼类外,还便于晒盐。把这些地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离不开人才。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
①称霸的条件:齐在山东,靠近渤海,得渔盐之利,经济富庶,为东方大国。(可结合教材第29页图片“山东临淄春秋殉马坑”作补充说明)
②称霸的根本原因:齐桓公任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改革内政、军制,发展生产,促使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③称霸的手段: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策略正确。尊王即尊重周王,攘夷即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教师拓展:如何评价齐桓公所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口号?
若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适当提示:齐桓公真的是为了“尊王”吗?
学生能就此问题作正确的理解:齐桓公是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
教师总结:“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使齐桓公处于政治上的优势,这也是他争霸的有力手段。他用“攘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获得了诸侯国的支持,增强了齐国的号召力。
活动设计:关于“齐桓公争霸”的成语故事
(3)“晋楚争霸”与“吴越争霸”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便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由于他的称霸行为为各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典型的是“晋楚争霸”与“吴越争霸”。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30页图片“勾践剑(上)与夫差矛(下)”,简单了解晋楚争霸和吴越争霸的主要史实。
(4)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
引导学生观看教材第29页图片“春秋护头铜胄”,并阅读教材第30页“相关史事”栏目,思考一下:春秋时期多年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根据图片和“相关史事”回答:战争非常残酷,使各诸侯国人民备受战争之苦。
教师提问:除此之外,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春秋的争霸战争?
学生讨论后,主要观点列举如下:
①春秋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②春秋的争霸战争带来了军队编制的变化。(可结合教材第30页“知识拓展:步兵逐渐成为军队主体”加以阐发)。
③春秋的争霸战争使一些小国被大国吞并,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④春秋的争霸战争促使一些国家进行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做出方法的点拨:同学们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应该抱着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观点,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去看问题,既要看到战争的破坏性,也要看到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
(1)《孟子·尽心下》曾说道:“春秋无义战。”
教师补充讲解: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的。战争的结果是肥了大诸侯国,但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2)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教师补充讲解:春秋是我国历史上新旧制度的交替时期,战争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扫清了道路,奴隶制度迅速瓦解。
(3)争霸战争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教师补充讲解:大国在争霸中,开拓了疆土,使春秋初年的100多个国家,逐步缩减成10余国,形成了南方的楚,北方的晋、燕,东方的齐,西方的秦,东南的吴、越这几个势力中心,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这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教师补充讲解:频繁的战争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和各族间的广泛交流。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三、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一时期,由于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使得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出现了新的变革。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大动荡、战乱纷争、诸侯争霸。大国在争霸战争中开拓疆土,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为帮助学生记忆,可采用如下口诀加强记忆:
春秋出现铁农具,春秋末年用牛耕。东周王室渐衰微,诸侯争霸不停步。
五霸首数齐桓公,尊王攘夷有管仲。晋楚吴越再争霸,国家统一民族融。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王室衰微
1.原因 2.表现 3.结果
(三)诸侯争霸
1.原因 2.过程 3.作用
1.这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多,课堂容量很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边梳理知识要点边讲解,以使学生能充分了解历史知识,增强记忆。
2.本节课在学习“齐桓公称霸”这一环节之后,适当穿插了成语故事演讲。它的好处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演讲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知识点的把握,充分体验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了其各种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本节课,关于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对农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作用,挖掘得还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