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5 09:56: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总分
得分
第一部分(27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黄晕(yùn)
花苞(bāo)
烘托(hōng)
发髻(jì)
B.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唱和(hé)
C.粗犷(kuàng)
水藻(zǎo)
娇媚(mèi)
看护(kàn)
D.酝酿(liáng)
干涩(sè)
薄雪(bó)
竦峙(sǒng)
【答案】A
【解析】B.“和”读作“hè”;C.“犷”读作“guǎng”,“看”读作“kān”;D.“酿”读作“niàng”;
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B.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撩亮地响。
C.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
D.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辨识错别字的能力。嘹亮:声音圆润而响亮。由词义可知,“撩亮”应为“嘹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场阔别已久的雨,淅淅沥沥地飘洒下来,虽说伴有些许寒凉,但仍然是最轻柔的乐章。
B.“立春”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对“立春”都非常重视。
C.贸易圈内人士认为,特朗普对中国咄咄逼人的举动正在毁掉他达成任何长期贸易协议的机会。
D.春天来了,小芳和哥哥小明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跟着爸爸妈妈去郊游。
【答案】D
【解析】
A.淅淅沥沥:指小雨落下的声音。符合句意,使用正确;
B.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符合句意,使用正确;
C.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符合句意,使用正确;
D.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此处用于形容“哥哥小明”,不正确;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B.见到亲人的那一刻,漂泊多年的他忍俊不禁地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C.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D.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国高铁营运里程将达到约3万千米左右。
【答案】A
【解析】
B.“忍俊不禁”用词不当,应该为“忍不住”。C.前后不照应,去掉“没有”。D.用词重复,删去“约”或“左右”。
5.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风吹过草原,无边的草叶根茎相连,轻轻摇曳,丝丝奏鸣,绿波微漾,送来缕缕清香,那是①
。风则显得更有耐心,它们一千年又一千年地从草尖儿轻轻掠过,为的只是等待一个机会,②
,吹开几片薄薄的云彩。
A.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
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B.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
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C.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
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D.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
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答案】A
【解析】
本题为单项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进行选择。“轻轻”“丝丝”“微漾”等词语与“喧哗与躁动”所表达的情景不符,所以把C、D项排除;再看A、B项,“轻轻掠过”与B项中的“掀”明显不一致,故应排除B项。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5分)
(1)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艺术境界相近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桥流水人家
秋风萧瑟
-年之计在于春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句子的能力。第(4)题是理解性默写,根据“愿逐月华流照君”可确定所填的诗句。注意“萧瑟”“夜郎”的正确写法。
7.综合性实践活动(12分)
近日,市文明办、市网宣办联合开展了“文明创建在行动”网络媒体“淮南行”采访活动。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____________
(2分)
(2)
下面是某同学为文明创建活动制作的宣传图片,请你根据图①的示例,给图②图③分别拟一句恰当的解说文字。(4分)
①见到老师要问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写上相应的句子,与上下文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我们的城市变美了,处处有美丽的风景,它总能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
;星光闪烁,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祝福。
(4)口语交际:实验中学组织学生志愿者到光明社区参加“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学校文学社的记者,你将为此采访社区的李主任,你该怎样作自我介绍,并简要说明来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聚焦文明创建,展示亮点成效(文明无处不在,生活格外精彩)
见到老人要让座
路上垃圾要捡起
阳光灿烂
是大自然露出的最温馨的微笑
李主任,您好。我是实验中学文学社的记者,想了解我校学生志愿者在社区的服务情况,您有时间吗?
【解析】
(1)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作答时应突出“文明创建”这一中心,用对偶写出文明创建的积极意义与社会影响。(2)解答此题观察图画内容,然后用与图①解说词相同的句式拟写即可。图②中是一个孩子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所以可拟写为:见到老人要让座;图③画的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将垃圾扔进垃圾桶里,环卫工人露出了笑脸,据此可拟写为:路上垃圾要捡起。(3)作答本题时,要注意横线前后两个例句,选取阳光、雨露等自然景物,句式要注意保持一致,感彩要积极向上。(4)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采访时首先要有合适的称呼,介绍自己时语言要简洁明了,还要表述清楚采访的内容或目的。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第二部分(43分)
(一)诗歌鉴赏。(6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9.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4分)
【答案】
8.思乡
9.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
8.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9.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二)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4分)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0.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2分)
11.“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述雪后小山的?找出几个显示作者观察顺序的词语,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3.本段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0.济南的冬天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11.这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2.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这样写有层次地描写了雪色、雪光、雪态,使读者不仅领略到雪的外在美,更能感受到雪的神韵。
13.最后一句既是与老天爷商量的语气,怕秀气的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又是一种赞许的口吻,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小山的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玲珑秀美的济南小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10.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文章描写的主体是济南的小山,时间是雪后,因此可以概括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11.此题考查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济南的冬天》为读者展示了两幅画面: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作者通过两幅画分别表现了济南冬天小山的慈爱与秀气,表现济南冬天天气的“温晴”。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将两部分的内容连结起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2.本题考查文章的描写顺序,解答时学生通过文章的内容、重点词语来确定顺序。从文段中“山上、山尖、山坡上、山腰”等词语,可以判断本段所用的顺序是空间顺序,从山上到山腰,自上而下的顺序。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这样写景很有层次,使读者不仅领略到雪的外在美,更能感受到雪的神韵。
13.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文章的语言和描写性的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济南的山的秀美,表达了作者对雪后济南小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睛: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回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意思,其次是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展开分析,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来作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3分)
秋山寻野
从维熙
①那年秋天,在京郊的山区闲居。看窗外天高云淡,绿叶开始变黄,便走出乡院,信步朝村外走去,秋山的苍绿和空中的鸟鸣,让人流连忘返。一位出租车司机看见我说:“您老是不是想看看周围的风景?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山,还有…”
②我说:“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儿去。
③车子大约开了一个时辰,在一个名叫“桃园仙谷”的地方停了下来。他告诉我说,进山后舍弃大路,走小路,保证会有发现。
④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尽管这儿已是大山之腹,但仍有不少游客,如过江之鲫。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腰有个大瀑布,游客们自然趋之若鹜。我则像只离了群的孤雁,沿山间小路缓缓而行。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
⑤环山小路非常难走,既没有石阶铺路,也没有示意路标,这正是我要探秘的地方。走了一段崎岖山路之后,我发现,在路旁林木的枝条上,一缕白布条在秋风中飘摇。我猜测,这是进山人怕归来时迷路,而拴系下的路标。这个发现使我非常得意,原来,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野趣的”情痴”,早已经有先于我者叩访此地了。
⑥果不其然,小心翼翼走了一段山路之后,首先发现了几束开在山坡上的野花。继而,又看到了万绿丛中的红艳,那是枫叶在深秋绽露出它的身姿。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我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寻声而去,一条山泉形成的小溪,流淌在我的脚边。
⑦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静坐溪水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弋之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亮晶晶的清波中,却有五光十色的花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对着太阳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我爱不释手地看来看去,最后装进衣兜,留作进山寻野的纪念。然后,沿着溪边崎岖小路,继续向山的腹地进发。这时才发现,刚才有见的红色,不仅仅是枫叶之红,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早熟的红果己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采摘。一阵秋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母体,落到溪流之中,顺水漂泊而下。一叶知秋,这真是秋天山野物写生。
⑧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久违了,天空的美神,在喧嚣的城市,无法找到你的身影,在这寂静无声的大山深处,你带给游人的是天籁声声。时光似乎倒流过去半个多世纪,情不自禁地记起了儿时,每逢雁鸣长空,我和小伙伴们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
南来的雁,
北来的雁,
在我篮里下窝蛋……
⑨此刻,我虽然没了儿时的梦幻,但在大山深处看长空雁过,仍然激起自己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目送着大雁们的身影,一直消失在长天之角眼里只剩下天空扎眼的瓦蓝。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一口好酒让我爽透心扉。
⑩遥想当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也就是古人头上的帽翅,过滤其自酿的白酒,以求其纯。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新时代的文人,虽然无法演绎陶翁的恬淡,只想摆脱开城市生活的喧嚣,在野山中享受一回独饮之乐,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乐趣了。
?出山时,秋阳高悬。司机问我:“您老玩得开心吗?”我立向他表示了谢意,这真是一次沁人心脾的道遥游呢……
(选自《河北日报》2019年5月17日,有改动)
14.“秋山寻野”中的“野”,包含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4分)
15.在进山寻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受骗上当﹣( 
 )﹣( 
 )﹣( 
 )﹣沁人心脾
16.品析语言。(8分)
①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17.文中引用了童谣和陶渊明“巷巾滤酒”的材料,有什么作用?(4分)
18.请对文章的第④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4分)
【答案】14.①非人工栽培或驯化的纯自然的事物;②脱离喧嚣世俗的自由与快乐。
15.非常得意
心旷神怡
一往情深
16.①句子运用“久久”与“匆匆”两个叠词,描述生动、口语化,表现出作者对山间空旷、幽静与山间自然纯正事物的喜爱。
②这个句子是对作者的动作描写,以“闭”“靠”“掏”“倒”“咽”等动词,表现作者身处山境的自由与随意,表现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17.童谣表现出儿童的纯真,陶渊明的“巷巾滤酒”表现其为人的纯朴、真实。以此来突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纯真、自由生活的热爱。
18.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我”与众游客形成对比,突出“我”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为下文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表现文章的主旨作铺垫。
【解析】
1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写的是作者在秋日进山的所见所感,从其所见的事物:山间的野花小溪、红叶、野果、南飞的大雁等,可以看出它们身上表现出的“野”,指的是非人工的,纯正自然的。再根据文章第⑧至⑩段的内容,在山中最深的感受“静”,以及边喝酒边想起陶渊明的“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也就是古人头上的帽翅,过滤其自酿的白酒,以求其纯”,可以看出这里的“野”指的是脱离世俗喧嚣的那份自由与快乐。
1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按行文顺序,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相关句子,从中提取关键词作答。“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这是作者刚一进山时的感受;接着,“我猜测,这是进山人怕归来时迷路,而拴系下的路标。这个发现使我非常得意”;接着“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我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可见我由得意后变得“心旷神怡”;然后是“此刻,我虽然没了儿时的梦幻,但在大山深处看长空雁过,仍然激起自己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一口好酒让我爽透心扉”,可用其中的“一往情深”或是“爽透心扉”作答;最后在文末交代“我立向他表示了谢意,这真是一次沁人心脾的道遥游呢……”。
16.①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加点词都属叠词,所以要从叠词的表达特点来分析。“久久”突出时间长,以此来表现出山野的幽静;“匆匆”突出秋日大雁的飞行速度快,引出下文对其天簌之声的描绘,运用叠词,便描述更具有口语化,更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
②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题干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分析,先要正确判断描写方法。这个句子是对作者的动作描写,“闭”“靠”“掏”“倒”“咽”等动词,写出作者在自然之境喝酒的随意与快乐,以此来引出下文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表现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推崇与热爱。答题规范是: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
17.本题考查文中引用诗歌、故事的作用。根据童谣的内容,以及“我和小伙伴们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可以看出引用是为了突出儿童的纯真,表现作者对童年生活,对这份纯真的怀念。引用陶渊明的故事,“遥想当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也就是古人头上的帽翅,过滤其自酿的白酒,以求其纯”,表现出陶渊明追求的纯朴,“新时代的文人,虽然无法演绎陶翁的恬淡,只想摆脱开城市生活的喧嚣,在野山中享受一回独饮之乐,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乐等了”,与陶渊明相对比,道出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与追求。
1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④段先写游客多,而“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腰有个大瀑布,游客们自然趋之若鹜”,可见游客们爱随波逐流。再写“我则像只离了群的孤雁,沿山间小路缓缓而行。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以鲜明的对比,表现我与众游客的不同,自然引出下文——赞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表现了文章的中心。
第三部分(50分)
19.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手机响了”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
手机响了
“丁零零——丁零零—”上课铃响了,在外面打闹的同学一窝蜂挤进了教室,只有坐在窗边的木子还在那里发呆。
“嘿,木子,想什么呢?上课啦!”他的同桌捅了下他,就回到了座位上,木子心里还在想晚上到底约不约他出来。
这节是语文老师的课,老师急匆匆地走进来,似乎有什么要紧的事,走到课堂上,老师愣了下,遂和平常一样,开始讲课,却又和平常不一样。课堂上,只有老师讲课的声音在回荡。“嗡——嗡——嗡——”“该死,谁呀,这时候给我发短信。”木子一边心里想着,一边关手机。老师似乎察觉到了什么,顿了一下,问:“木子,你在干什么呢?”木子不知道怎么回答,用手把口袋里的手机使劲往里塞,下面的同学片“嘘”声。要知道,在同学们眼里,木子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啊,下面的同学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木子低着头,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家里有急事,需要我回去,我可以走吗?”老师看着木子,点了点头,算是默许了。”
“吁”,木子刚出教室就舒了一口气,总算瞒过去了,从口袋里摸出手机,查阅信息,“嘿,哥们儿,出来玩呗,我在学校栅栏边等你”。木子心想,谁呀,也不留名字,要不然我回教室上课去吧。已经走到三楼了,木子转念一想,我都跟老师说我家有事了,不如就出去玩吧。木子飞快地下了楼,可到楼梯口却又犹豫了,磨磨蹭蹭了一大会儿,木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出去玩了。木子想:“本来晚上也是要出去玩的,不如白天玩,晚上再学习吧”走到栅栏边,发现那是一个朋友介绍的朋友,怪不得不署名呢,木子想。“你怎么那么慢,我都想走了,本想带你去打游戏呢,都是你破坏了我的心情,回去吧你,招惹了我,哼。你以后别再找我玩了。”说完那个人头也不回就走了。木子愣愣地待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木子想自己出去玩,却又不敢,只好回去接着上课。
课堂上,还是只有老师的声音在回响。木子站在门外,尴尬得不知说什么好。老师看了眼木子,招了招手,让木子回到座位上去。
年后,木子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返校拿成绩单时,木子又见到了那节课上约他出来的同学。“嘿,木子。”木子冲他点头笑了笑。“木子,那次对不住啊,其实那次我是故意的。”望着木子不解的眼神,那个同学笑了,“是我妈让我那么做的,她不忍心看你堕落。我妈就是你的语文老师。”
那一刻,木子眼中似乎有泪珠,但他向远方望去……
【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这道题情境性很强,贴近生活。根据题目,要写与“手机响了”相关的人、事、情、理。“手机”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手机响了”可能是电话、短信、QQ、微信、闹铃等的声音,可以写与这些声音相关的人和事。写作时,可以通过“手机响了”这一特定场景,表现自己成长中的一段经历,或表现自己的悔悟;也可以在叙事中通过手机响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来表现浓浓的亲情,或师生之间的情谊等。文体适合选择记叙文,叙事清楚完整,可清手机响之前后的人和事;当然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借某种场景中“手机响了”这一现象、事件等来进行评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总分
得分
第一部分(27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黄晕(yùn)
花苞(bāo)
烘托(hōng)
发髻(jì)
B.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唱和(hé)
C.粗犷(kuàng)
水藻(zǎo)
娇媚(mèi)
看护(kàn)
D.酝酿(liáng)
干涩(sè)
薄雪(bó)
竦峙(sǒng)
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B.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撩亮地响。
C.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
D.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场阔别已久的雨,淅淅沥沥地飘洒下来,虽说伴有些许寒凉,但仍然是最轻柔的乐章。
B.“立春”是每年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对“立春”都非常重视。
C.贸易圈内人士认为,特朗普对中国咄咄逼人的举动正在毁掉他达成任何长期贸易协议的机会。
D.春天来了,小芳和哥哥小明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跟着爸爸妈妈去郊游。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B.见到亲人的那一刻,漂泊多年的他忍俊不禁地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C.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D.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国高铁营运里程将达到约3万千米左右。
5.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风吹过草原,无边的草叶根茎相连,轻轻摇曳,丝丝奏鸣,绿波微漾,送来缕缕清香,那是①
。风则显得更有耐心,它们一千年又一千年地从草尖儿轻轻掠过,为的只是等待一个机会,②
,吹开几片薄薄的云彩。
A.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
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B.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
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C.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
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
D.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
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5分)
(1)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4)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艺术境界相近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实践活动(12分)
近日,市文明办、市网宣办联合开展了“文明创建在行动”网络媒体“淮南行”采访活动。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____________
(2分)
(2)
下面是某同学为文明创建活动制作的宣传图片,请你根据图①的示例,给图②图③分别拟一句恰当的解说文字。(4分)
①见到老师要问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写上相应的句子,与上下文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4分)
我们的城市变美了,处处有美丽的风景,它总能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泉水叮咚,是大自然奏出的最美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
;星光闪烁,是大自然送出的最美祝福。
(4)口语交际:实验中学组织学生志愿者到光明社区参加“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学校文学社的记者,你将为此采访社区的李主任,你该怎样作自我介绍,并简要说明来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3分)
(一)诗歌鉴赏。(6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9.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4分)
(二)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4分)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0.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2分)
11.“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述雪后小山的?找出几个显示作者观察顺序的词语,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3.本段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3分)
秋山寻野
从维熙
①那年秋天,在京郊的山区闲居。看窗外天高云淡,绿叶开始变黄,便走出乡院,信步朝村外走去,秋山的苍绿和空中的鸟鸣,让人流连忘返。一位出租车司机看见我说:“您老是不是想看看周围的风景?不远处有黑龙潭、云雾山,还有…”
②我说:“就这么办吧,哪儿景致最野,你就拉我到哪儿去。
③车子大约开了一个时辰,在一个名叫“桃园仙谷”的地方停了下来。他告诉我说,进山后舍弃大路,走小路,保证会有发现。
④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受骗上当的感觉。尽管这儿已是大山之腹,但仍有不少游客,如过江之鲫。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腰有个大瀑布,游客们自然趋之若鹜。我则像只离了群的孤雁,沿山间小路缓缓而行。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
⑤环山小路非常难走,既没有石阶铺路,也没有示意路标,这正是我要探秘的地方。走了一段崎岖山路之后,我发现,在路旁林木的枝条上,一缕白布条在秋风中飘摇。我猜测,这是进山人怕归来时迷路,而拴系下的路标。这个发现使我非常得意,原来,我并不是第一个来这里寻野趣的”情痴”,早已经有先于我者叩访此地了。
⑥果不其然,小心翼翼走了一段山路之后,首先发现了几束开在山坡上的野花。继而,又看到了万绿丛中的红艳,那是枫叶在深秋绽露出它的身姿。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我听到了潺潺流水之声。寻声而去,一条山泉形成的小溪,流淌在我的脚边。
⑦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静坐溪水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弋之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亮晶晶的清波中,却有五光十色的花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对着太阳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我爱不释手地看来看去,最后装进衣兜,留作进山寻野的纪念。然后,沿着溪边崎岖小路,继续向山的腹地进发。这时才发现,刚才有见的红色,不仅仅是枫叶之红,还有一片片的山楂树,早熟的红果己然坠落山坡,竟然没有人来采摘。一阵秋风刮过,有的树叶离开了母体,落到溪流之中,顺水漂泊而下。一叶知秋,这真是秋天山野物写生。
⑧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久违了,天空的美神,在喧嚣的城市,无法找到你的身影,在这寂静无声的大山深处,你带给游人的是天籁声声。时光似乎倒流过去半个多世纪,情不自禁地记起了儿时,每逢雁鸣长空,我和小伙伴们仰望雁阵时,呼喊出的童真:
南来的雁,
北来的雁,
在我篮里下窝蛋……
⑨此刻,我虽然没了儿时的梦幻,但在大山深处看长空雁过,仍然激起自己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目送着大雁们的身影,一直消失在长天之角眼里只剩下天空扎眼的瓦蓝。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一口好酒让我爽透心扉。
⑩遥想当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也就是古人头上的帽翅,过滤其自酿的白酒,以求其纯。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新时代的文人,虽然无法演绎陶翁的恬淡,只想摆脱开城市生活的喧嚣,在野山中享受一回独饮之乐,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乐趣了。
?出山时,秋阳高悬。司机问我:“您老玩得开心吗?”我立向他表示了谢意,这真是一次沁人心脾的道遥游呢……
(选自《河北日报》2019年5月17日,有改动)
14.“秋山寻野”中的“野”,包含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4分)
15.在进山寻野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受骗上当﹣( 
 )﹣( 
 )﹣( 
 )﹣沁人心脾
16.品析语言。(8分)
①静——在久久的万籁无声之后,一阵悠长的声音来自天堂。抬头遥望,最初无所发现,但片刻之后,终于看见那是一队大雁匆匆南归。(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闭上眼睛,并顺势靠在一块青石板上,从兜里掏出带来的小酒瓶,一口一口地倒进嘴里,将其浓香的浆液咽下喉头。(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17.文中引用了童谣和陶渊明“巷巾滤酒”的材料,有什么作用?(4分)
18.请对文章的第④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4分)
第三部分(50分)
19.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手机响了”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