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朝鲜族中学
2020-2021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第一回就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周朝革命的内涵是( )
A.“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分封制”的革命
B.“氏族部落制”到“中央集权”的革命
C.“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
D.“中央集权”到“专制帝制”的革命
2.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这说明分封制的本质是( )
A.周天子间接统治国家的方式???? B.安抚功臣与异姓贵族的手段
C.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 D.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
3.2019年9月13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的传统习俗。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上述材料( )
A.可以从古代禅让制里找到历史根源
B.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宗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C.所反映的古代制度,是我国官僚政治的开始
D.该体制下尚未形成家国一体政治理念
4.记听课笔记是历史学习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城门立木取信、建立县制、奖励军功等。 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齐桓公首霸 B.商鞅变法 C.郡县制确立D.百家争鸣
5.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和当时很多人一样,经常瞅准时机购买田宅。这种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的现象反映了( )
A.春秋战国的纷争 B.土地私有制形成
C.宗法制正式确立 D.武将地位的下降
6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指出: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8.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
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
9.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B.实现了秦在全国的长久治安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违背人民的意愿,加速秦的灭亡
10.秦朝中央官制中,具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能的是( )
A.丞相 B.廷尉 C.太尉 D.御史大夫
11.秦朝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含义是(???)
A.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
B.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C.嬴政自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
D.皇权空前加强,实行君主专制
12.汉武帝对盐业生产和销售进行了规定: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敢私自煮盐者受鈦左趾的刑罚。这一规定( )
A.使盐税成为国家最主要收入 B.不利于提高食盐产品质量
C.有利于实现国家利润最大化 D.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13.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井、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14.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初算缗钱”,开始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该政策的实施( )
A.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B.提高民众的投资意识
C.首要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5.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史上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事实反映了( )
A.不断变化的人才标准 B.不断变迁的统治模式
C.不断改变的社会形态 D.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16.下图是“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据此推断,这一政治体制是( )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度 C.皇帝制度 D.三省六部制
17.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18.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9.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
A.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B.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C.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 D.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
20.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1.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 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D.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
22.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唐代的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唐代前期“为民制产” 的举措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编订鱼鳞图册 C.确定土地私有权 D.实行均田制
23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附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据此分析,羁縻府州政策的推行( )
A.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
B.为“贞观之治”赢得了一个和谐的民族环境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扩大了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2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形式或途径有( )
①民族迁徙 ②相互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2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27.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之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28.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
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9.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30.下列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丙乙丁 B.乙甲丙丁 C.甲乙丁丙 D.甲乙丙丁
海林市朝鲜族中学
2020-2021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二、材料题
3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匈奴、鲜卑、羯、氏、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32.古代官僚机制是帝国运行的重要支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它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灯,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丛》
请回答: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唐代初期,延续北朝和璜代的均田制,把政府控制的田地平均分配给失去土地的农民,但政府分配给失地农民的田地只是全国土地的一部分,王公贵族和官员在土地分配上占有绝对的特权,土地占有的不均现象依然非常严重。唐初,普通农民的税收主要为租、庸、调三种类型。 “租”就是均田制下对农民所得土地所征收的田税;“庸”是劳役;“调”则是对农民家庭经济作物征税。唐初的租庸调,不管农民资产的多寡.都统一按照一个标准来纳税,即按照人口来纳税,而非按照个人或家庭的资产来纳税。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多的田产都集中到那些不用缴纳田赋的官僚、豪强、大地主手中,但租庸调的税制却依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造成税赋不公平的加剧和膨胀。唐德宗建中元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有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所谓的“两税”,并非指两种税收, 而是指田赋在夏、秋两个固定的时间统一征收。而两税法实施之前的租庸调,往往较为混乱,征税时间过长,效率很低。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缴纳田賦。而且两税法是以钱计税,然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
——摘编自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租庸调税制的弊端,并指出租庸调税制与两税法的不同之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施两税法改革的影响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为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垃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向制度化。
——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被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此基础上设立都护府,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患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有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
35.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 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 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 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 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 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 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 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 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 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 路的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 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盐铁官营,难度较大。材料未涉及盐税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叙述了食盐的生产与销售管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产品由官府收购”可知,政府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煮盐的开支,增加了销售的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从政策制定者角度加以论述,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经济政策,难度较大。“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提高民众的投资意识”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是要抑制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故C项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反映了文明的演进。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B项和C项只反映了图表中的一部分。D项是隋唐时期的制度,不符合材料的时间。
6.答案:C
解析:“百家争鸣”的根源是井田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百家争鸣”,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阶级利益来改造世界,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应该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并所学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郡县制之下,郡县长官都必须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与激发官员们的积极性无关,故排除A项;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是否长治久安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也和秦朝的官僚体系是否完善无关,故排除B、C项。
9.答案:C
解析:调用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都主张奖励耕战,以实现富国强兵,这为秦实现统一提供了理论准备,故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强调“仁”“礼”“德治”和“仁政”,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因而不能为秦统一提供理论基础,故A项错误;道家思想强调因循自然,无为而治,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因而不能为秦统一提供理论基础,故C项错误;墨家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葬”等,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因而不能为秦统一提供理论基础,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据所学,唐朝以前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士族垄断做官,据材料小姓子弟和寒素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故选B项;据材料“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可知不全是士族子弟,排除A项;唐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依据是才学不是门第,排除C项;材料中士族子弟仍占大部分不能说明杜绝,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各朝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不能看成是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特殊举措,故A项错误;明朝编订“鱼鱗图册”,故B项错误;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故C项错误;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符合“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故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可知,该政策的推行为唐代“贞观之治”奠定了稳定的民族环境,故选B项。“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反映的是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的“羁縻府州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并不涉及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问题,排除C项;羁縻府州是唐朝的民族政策,非国际问题,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与汉族杂居促进民族交融,故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出现十六国的割据,它们的相互斗争促进民族交融,故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故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1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 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因而只有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隋廚时期的交通建设,题干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A项错误;B项材料依据不足;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根据材料吋知,京杭大运河有助于巩固 长安文化中心的地位,也有助于中央调东南财赋充实北方,对国家的统一稳定较为有利,D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是汉中期到南朝前期,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结合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知识可知,北方长期陷入战乱,促使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C项正确。
17.答案:B
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的运转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故选B.材料涉及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方式,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并交由工部开展执行;
18.答案:D
解析:根据壁画内容可知,当时北方内迁少数民族有进行农耕活动,而北部边境汉族人民有进行放牧活动,可见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影响,这体现了民族的交融,D项正确。其他三项无法由材料得出。
19.答案:C
解析:甲是三国时期,在四个选项中最早。西晋取代曹魏,乙是西晋建立后,灭吴之前,时间上仅晚于甲。南朝四个朝代的顺序是宋、齐、梁、陈,丁早于丙,C项正确。
20.答案:D
解析:宗法分封制打破了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故B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1.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中天子、公侯、伯、子男封地数量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分封制主要体现了贵族内部按照等级对权利与财产分配,故C正确;
A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本质的说法,排除;
故选:C。
22.答案:B
解析:
23.答案:B
解析:立木取信的典故来源于商鞅变法,故选B项。
24.答案:B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贵族官僚也参与土地自由买卖,是属于地主私有土地,故B项与题意相符。
2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孟子思想。依据所学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反对礼教的束缚以及主张反抗专制制度等,故B、C、D三项错误。
26.答案:B
解析: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即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是分封制的特点,D项开创于夏朝,不是“新制度”的突出特点。
27.答案:B
解析:
28.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A项错误;秦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项错误;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并未加速秦朝的灭亡,D项错误。
29.答案:A
解析:A.秦朝中央官制中,具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能的是丞相,正确;
B.廷尉是九卿之一,掌刑狱,排除,
C.太尉属于三公之一,掌管军事,排除;
D.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
故选:A。
30.答案:B
解析:“中央集权”的含义是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
故选B.
31.答案:(1)变化: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
(2)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任答4点即可)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任答2点即可)
(3)影响: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解析:(1)从材料一的牧马图到耕牛图反映了从游牧文明到农耕文明的变化。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小问,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民族交融角度分析得出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
(3)据材料三“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和所学知识得出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32.答案:1.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组织形式: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长官集体讨论政事;常以其他官吏行使宰相职权;三省分掌宰相职权,相互牵制和监督;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理政事。
2.利: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防止权臣专致;对君权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弊:部门互相责难,影响了政府效能。
3.因素:君相矛盾;原有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政事增多。
解析:
33.答案:1.弊端:土地分配不均并由此带来税收的严重不公平;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同:以前按照人口纳税,现按照田产的多寡来纳税;以前是以实物来计税.现则是以钱计税。
2.影响:提高了政府的征税效率;扩大了征收对象的范围,增加了国家财税;缓和了纳税不公造成的社会矛盾;以钱计税,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的税制改革提供了历史经验。
解析:
34.答案:(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 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2)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加 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经济文 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解析:
35.答案:(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 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贵重奢侈品为主。原因:地理环境影响;唐朝经济实力雄厚,生产技艺先进;造船、航海技术发达。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