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学设计
?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它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重视探究活动,结果只能是学生学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可能什么都没有学会。怎样才能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呢?只有把探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建构感念,理解概念,既培养了能力,又重视了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把新课程落实到实处。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植物的生活与栽培》。绿色植物的生活史就是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历程,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长发育起始阶段。就内容而言,新教材突出了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突出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本章由《种子萌发的过程》和《种子萌发的条件》两节构成。通过对这两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种子的结构,并阐明种子的萌发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得出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一节典型的探究课,着重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是在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已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又一次尝试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的探究活动。根据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探究活动中涉及到的对照实验的设置和控制单一变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因此,把它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会这种方法也为物理、化学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而对照实验的设计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实验也重在训练学生抽样检测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我校位于山区,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不少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种植过大豆,对种子的萌发有感性认识),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本节课通过分析诗词、画图、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品质,并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逻辑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材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并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年级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是较弱,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 ??四、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自身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假设并采用对照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取证,体验一个科学探究知识的完整过程,并通过收集资料,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生物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分析和概况的能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体验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通过“种子的萌发过程”在生物圈中完成的这一事实,认同事物不断运动(发展变化)、而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学会尊重科学的事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五、课前准备
学生: 1、自己动手制作豆芽,并每天做好观察记录,并试着分析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 ??2、调查农民播种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播种后又需要做什么?
??? ???3、测定一下你家贮藏的小麦或玉米种子的发芽率,能否作为播种材料?
教师: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种子发芽的实验,制作教学课件
??? 六、教学策略
???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个探究活动,种子的萌发需要时间,在一节课里得出结论显然是
不可能,所以用两个课时,第一节课重点设计实验,学生课下完成实验,下周分析学生实验
得出的结论。课上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
??? 对照实验的设计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要引导分析设置各组的理由,使学生真正理解对
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七、教学设计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情景导入 引导学生背诵并分析白居易的“古原草” 思考“古原草”所揭示的生物学规律 把科学与人文、审美联系起来,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
播放课件:
种子萌发的过程 画图:用一组图画表示出被子植物的一生,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外 界
条
件 提出问题 巡视全班,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动手制作的豆芽。
各组代表交流创造什么条件使种子发芽的。
老师适时将学生讲到的条件做好记录。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豆芽,描述自己制作豆芽过程中所创设的环境。小组合作,结合经验,提出问题:种子在什么条件下萌发?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分析早春播种覆盖地膜的原因。 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农民播种前后需要做的工作(选种、浇水等) ①把自己调查的材料展示出来,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②关注学生亲身经历,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
?
引导学生分析制作豆芽的经历,并假设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践,排除非必要条件。(如制作豆芽不需要土壤等) 说一说,你制作豆芽时,你都做了哪些事?并结合资料分析种子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空气等(有的可能提出阳光、土壤、肥料)。
外 界
条
件 设
计
实
验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只做一个条件的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让学生阅读小辞典,说明如何设计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强调:
①应当选什么样的种子?每组里应当有多少粒?一粒行吗?
②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怎样设计?
③对每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学生阅读P6技能卡,加深理解探究一个条件的的实验设计。
?
?
?
?
?
明确对照实验变量的唯一性及多选种子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
?
?
?
?
?
?
?
通过学生设计单个条件的探究实验方案,巩固他们对探究一般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现在有三个条件怎么办呢?
把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分别做一组探究实验:甲、乙、丙
设计学生活动,分别对这三组条件设计探究方案
?
?指导学生对已经设计的方案进行合并分析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可以把难度降低:分别探究三种条件,然后再合并
?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过程中选出较合理的方案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 及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从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
通过对多组实验条件的分析,锻炼对多个变量的探究实验的合并能力。
小组合作,体现协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相互倾听,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预
测
结
果 指导学生课外完成探究实验,并上交探究报告。
?????? 课外完成探究实验
?
?
根据已有生活经验,预期实验结果。 ?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
?
?
自身条件 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①假如环境条件都具备了,种子就可以萌发吗?
②农民播种前必须要选?
种,应该选什么样的种子呢? ?
举例假种子事件,农民颗粒无收,损失惨重。
?
粒大饱满,胚完整,在寿限之内,通过休眠期
(学生说不完整,教师补充)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自身条件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假如让你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你该如何设计?
?
交流实验方案 选籽粒饱满的、瘪瘦的、死种子、胚结果破坏的,四组实验,只是种子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且满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测定种子 发芽率 提出问题:
①请你测定你们家小麦种子的发芽率,怎样进行?选3~5粒种子或用一袋子种子还是挑几粒大的种子?
②什么叫抽样检测?
介绍计算种子发芽率的方法。 ?
?
?
?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理解抽样检测的概念,并总结出抽样检测的关键是随机抽样。 ?
?
?
指导学法
小? 结 通过层层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 ? ?
? ?1、?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
2、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
?
3、1号瓶的作用是什么?
?
?
?
?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思路,学习知识,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1、???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种子发育完全,完好无损,已通过休眠期,且在种子的寿限之内。
3、1号瓶是对照组,它与其他每一个组都只有一个条件不同,构成对照实验。 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理清思路,明确要点,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学科探究的方法。
课外拓展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假设:光照(或土壤、肥料)也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一个外界条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检验该假设是否成立。 ?
学生课下设计完成
? 使实验探究教学真正具有伸展性和开放性。
?
八、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不给学生任何提示,让他们去种豆芽,不论成功与否,上课时带回来展示,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让学生上台陈述他选用的条件,通过事前亲自动手操作,使得他们对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有一个初期的感性认识,为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本节课是一个多变量的探究实验设计课,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初步掌握一个变量的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多变量的探究实验对他们来说,难度过大。要让他们在课堂时间内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就必须细分知识难点。将多个变量细分为几个单变量,降低了难度,学生处理起来有一定把握,积极性也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