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阶段性联合考试地理试卷(A卷)(PDF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阶段性联合考试地理试卷(A卷)(PDF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14 22:18:10

文档简介

理(A卷
钟总分:100分)
卷前,考生务必将
选择题
题答案后,用铅笔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择
后,再选涂其他答

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3.考试结束
交答题
择题
春分点为黄
度的位置,天体的黄经度数就是由天体向东量度至春分点的角
时30分,星期二。据材料回答
秋分日地球的黄经度数
年秋分开始
家住开普敦(
李先生站在阳台观察自己房前树木的影子朝向

于菜星期

落在
员看到一轮
道西边的尽头。据此判断3~4题
机降落时,晨昏线的位置应该」
机从罗马(东3区
时间是当地时
C.星期
期日的
能照射进
晾晒衣服,王先生家的
衣架的高度在不同季节还
(共8页
先生家的阳台正午时分每年没有阳光射入的时间大约为
6,王先生家正
晾衣架的
长,夏季长
冬季短,夏季
D.冬季短,夏季短
线的顶点,b点为昏线
线在地球上为西
的经度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有关各地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B.b点地方
方时是12
D.国际标准时间是
关于该昏线
地理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该昏线
B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七有台风发生

球太阳东南升起,西南
昼长最大差值(R)资料
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长和④地的最短昼长分别

17分
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
1940米)和蓄水量最多的淡水,其水量可
使用丰
监测表明其湖
色厚K
据材料分析贝加尔湖形成
裂下陷,积水成湖
冰川侵蚀
D.海水侵蚀,积水成湖
深度仍在不断加大,推测其原
湖区周围降水增多
水水位不断升

湖盆加
D.全球温度升高,冰雪融水量增
迂回扇是在河湾侧向螭移过
是脉
续均匀地发生的,故当河
时,凸岸边滩外缘的滨河床沙坝
湾侧蚀加快后,凸岸边滩迅速淤长。若側蚀再度减缓
则在凸
滩外缘新的位置
现相对高起的滨河床沙坝
程反复进行,便形
图为迂回扇形成过程示意
扇形成过程中河
区发生坍塌的规律是
A.持续坍
C.匀速坍
加速坍塌
扇形成过
列说法不正确的
变大

图中沙坝的形成时间顺序是数字减少顺序
3页(共8页
D.河流纵比降变小,流速
陕西省清涧县
河沿岸发现了古植物化石,据初步推断为距
年的芦木化石。芦木是一种古植
木与鳞木、封印木共同组成北半球
團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
石具
B.矿物结晶颗粒较大,结构致
理构造
矿物晶体颗粒
多气孔
该地的岩石
地质作用对应
地质剖面手绘图”。读图,完成
8.岩浆岩岩性由新到老的顺序是
处的断层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地理试题(A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春分是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地球处于黄经0°的位置。秋分是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相邻节气的黄经度数相差15°,两个节气间相差12个节气,因此秋分与春分节气的黄经度数差值为180°,故秋分日地球的黄经度数为180°,故正确答案为C。第2题,秋分开始时刻,李先生所在地区时间大约为14时42分,太阳正在不断西落,位于西北方位,则房前树木影子朝向东南方向,故正确答案为D。
3.D 4.C 解析
第3题,在北京机场17时10分看到日落,说明该日北京昼短夜长且北京正处在昏线上,图D与上述分析相符。第4题,北京机场位于东八区,星期一的17:10时,正是罗马当地时间星期一的12:10,飞机从罗马经过18小时飞行到达北京,则在罗马起飞的时间为星期一12:10减去18小时,即星期日的18:10,故C项正确。
5.B
6.C
解析
第5题,聊城王先生家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的时间为冬至日,根据题意,自12月22日至1月7日期间(16天)正午阳光均不能照射进阳台,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在12月22前还会有16天左右也无法在正午获得光照,全年一共约33天阳台无法在正午时刻获得光照。第6题,王先生家所处地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照射进阳台的阳光较少,为了更好地晾晒衣服,需要将晾衣架绳索下降长度长一些;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夏季小,照射进阳台的阳光较多,晾衣架绳索下降长度短一些,故正确答案为C。
7.D 8.D 解析
第7题,图中晨昏线为昏线,则ac线左侧为昼半球,右侧为夜半球,a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分线,其时间为12时,c线所长经线为夜半球中分线,其时间为0时或24时,b点所在经线为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50°E),其时间为18时,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14时40分,故D正确。第8题,晨昏线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为自东向西;b点位于赤道地区,风力小,发生台风天气少;根据晨昏线与经线关系,确定此时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南北半球各地除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之外,太阳东南升起,西南日落,故正确答案为D。
9.C
10.B
解析:第9题,纬度的高低可以根据昼长差值来判断,纬度越高,昼长的变化幅度越大,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昼长最大差值为24小时。则四地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③①④②,故正确答案为C。第10题,昼长最大差值出现的时间点分别是夏至日和冬至日。而①④地夏至日的昼长和冬至日的夜长是相等的,因此可以计算出①地最长昼长为12+2小时26分/2=13小时13分;④地的最短昼长为12小时-5小时42分/2=9小时9分,故正确答案为B。
11.A
12.C
解析 第11题,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故正确答案为A。第12题,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该地区地壳还在不断下沉,湖盆加深,故正确答案为C。
13.B
14.
C
解析
第13题,因侧向运动是脉动式而不是连续均匀地发生的,迂回扇形成过程中河流凹岸地区发生坍塌的规律具有间歇坍塌特征,故正确答案为B。第14题,在迂回扇形成过程中,导致河流长度增加、弯曲度变大;河道不断弯曲,流速减缓,泥沙堆积,河流沙坝之间沼泽、洼地增多;图中沙坝的形成时间顺序是数字增大顺序;河道变长,河流纵比降变小,流速变慢,故正确答案为C。
15.D
16.A
17.C
解析
第15题,在沉积岩的岩层中能够找到已经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第16题,沉积岩的岩层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一层层沉积形成,具有层理构造,每一个的岩层代表各自的地质年代和当时所处的地理环境。第17题,根据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过程,沉积岩由裸露在地表的各类岩石经过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图中C为沉积岩,④过程为固结成岩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
18.C 19.C
解析 第18题,根据岩浆通道状态来判断岩浆岩形成年代的先后顺序:②所在岩浆通道末端被侵蚀并最早被上层沉积岩层覆盖,故形成最早;③所在岩浆通道也上覆沉积岩层且底部不完整;①所在岩浆通道没有受到影响,故①形成最晚,则岩性新老顺序是①③②,故选C。第19题,甲处的断层是岩层挤压断裂后形成,是内力作用的结果,A错误;乙处岩层向上拱起,是因地壳水平运动而形成的背斜,B错误;丙位于沉积岩层,可能有化石存在,又在岩浆通道附近,故可能存在变质作用,C正确;丁处地表形态是火山活动岩浆喷出后冷却凝固的结果,火山灰堆积作用影响很小,D错误。
20.C 21.D
解析 第20题,图中河道出现弯曲和河漫滩,说明流经地区地势低平,水流速度较慢;枯水期河漫滩显露,说明河流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图中左岸为凹岸,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明显,河床坡度较陡;右岸为凸岸,流速慢,流水堆积作用明显,河床坡度较小,故正确答案为C。第21题,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可能与汇入处为凹岸,水流速度较快,河床坡度陡峭,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泥沙不易沉积等因素有关,故正确答案为D。
22.B 23.A
解析
第22题,根据图中各岩层地质年代的新老关系,判断①地为背斜构造,但图中为水平面的岩层分布,无法判断地表地势高低;②地和④地为向斜构造,其槽部受挤压作用,岩层紧实,与背斜顶部受张力的①地岩层相比,更不易受外力作用侵蚀;③地地层发生明显的错动和位移,根据水平岩层分析无法确定是否形成断块山和断陷谷地。故正确答案为B。第23题,大部分瓦斯事故发生在采掘工作面,尤其是背斜顶部瓦斯气体易于集聚,瓦斯事故容易发生的地点,图中①地为背斜构造,成为煤炭开采过程中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的多发地,故正确答案为A。
24.C
25.A
解析
第24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总体海拔较低,较大一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不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图中古代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较低地区,且等高线比较稀疏,说明地势平坦。第25题,据图中古代聚落遗址分布可知东北面聚落较少,且等高线密集,说明东北面地势高,其汛期蓄水后淹没的区域范围增加量较小。
二.综合题
26.(1)(90°E,23°26′N)
(2)向右(或东)偏
落在D、乙所在经线东边
(3)14 6 12
(4)C
解析:(1)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为90°E经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可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从D向乙点发射的炮弹,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右偏,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东边。(3)从图中可知E点90°E地方时为12时,则北京时间为14时,国际标准时为6时。(4)由90°W为0时可知与E点不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范围等于1/4。
27.(1)冬至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2分)
(2)北
昼短夜长
随着太阳直射点的不断北移,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4分)
(3)15时20分
自20°W经线向东至160°E经线(或20°W—0°—160°E)
(4分)
(4)A
B
B
(3分)
(5)63°26′(2分)
解析:(1)根据ED为晨线可知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图中表示的节气为冬至。
(2)根据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冬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此后3个月内,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随着太阳直射点的不断北移,昼长逐渐变长,夜长逐渐变短。
(3)图中D点所在经线70°E为12时,可推算出北京时间为15时20分。赤道上属于白昼的经度范围是20°W--
0°--160°E
(4)A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比B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小,所以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B地的昼长比A地的昼长短,所以日落时间较早。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B地的纬度较A地高。
(5)α与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所以α=华北地区(40°N)与太阳直射纬度(23°26′S)的差。
28.(1)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山地一侧沿断层抬升形成断块山地,后经过长时间外力风化作用、流水和风力等外力侵蚀作用,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地貌形态。(4分)
(2)山前冲积扇形成平坦的地形及肥沃的土壤;削弱了来自西北的寒冷空气的侵袭,使冬季比较温暖;抬升了东南季风(夏季风),在该地区形成较多的地形雨,形成了丰富的水源;阻挡了沙漠的东移,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几率。(6分)
解析:第(1)问,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是经岩层断裂抬升,经过长时间外力风化作用、流水和风力等外力侵蚀作用,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的地貌形态。第(2)问,贺兰山的意义主要表现对冷空气的阻挡、形成地形雨、阻挡沙漠东移、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
29.(1)D
(1分)
(2)凸岸
(1分)
鹅卵石堆积面积不断增大
河流凸岸水流较缓,流水堆积作用明显,来自上游河谷的鹅卵石堆积物在雨季随河流、山洪等不断被搬运到下游地势平缓地区,携带鹅卵石等物质不断在水流平缓的河流凸岸堆积,造成鹅卵石堆积面积不断增大(4分)
(3)有两种可能性:在图中的河谷形成之前,该地区的沉积物中没有鹅卵石;该山谷的河流以侧蚀、下蚀为主,随着河流侧蚀,上部的河谷展宽,原有的鹅卵石沉积区被侵蚀而不复存在。(任答两种可能性,其他可能性合理亦可)(4分)
(4)河口三角洲
河流入海口地区地势平坦,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变小,加上海水对河流入海口处河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不断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河口三角洲(4分)
解析:第(1)题,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为阶地。阶地按上下层分级,越向高处年代越老。
第(2)题,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鹅卵石堆积物集中分布在凸岸。随着堆积物的增多,鹅卵石的面积不断增大。
第(3)题,可从没有鹅卵石这种物质而无法堆积,或堆积后被侵蚀破坏角度分析。
第(4)题,河流下游入海口处会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原因是河流入海口地区地势平坦,水下坡度平缓,水流速度变小,加上海水对河流入海口处河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携带的泥沙不断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河口三角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