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静止》教案
课 题 《运动与静止》(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与
技
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了解自然界中的基本的机械运动类型。
过程
与方法 通过实例及媒体展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增强对科学的求知欲,积极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 对参照物的理解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
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幻灯片;视频资料。
教学方法 落实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充分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构建机械运动的概念,认识运动的相对性。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修订
与补充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运动”和“静止”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都会说但是不是都能说清楚呢?请大家一起边看图片,边说说看能不能说得清楚准确。
通过对刚才视频中正在行进的列队里的某个导弹车的研究,我们发现按照我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难于把复杂环境下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描述清楚的。我们要怎样才能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呢?
二、学习探究、构建知识
(一)参照物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二)机械运动
层层推进:那我们所说的“运动”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呢?
1、在走廊里走走停停,并反复询问学生:我此时正在运动吗?
2、提示学生:你是如何判断我运动没运动?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无论正确与否)
4、PPT显示“物体位置的变化”,但是从分析我走走停停的现象可以发现,运动是一个过程概念,与时间联系在一起。(突破难点)
5、PPT显示机械运动的完整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今后我们还会学习分子运动等,机械运动与其它运动的区别),简称运动。
邻座的同学小组共同设计实验,进行合作探究。
6、两人一组,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橡皮,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缓慢运动。两人讨论互答:橡皮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 静止?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2、讨论后发现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描述清楚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3、被选做标准物体叫参照物,构建参照物选择的条件。
4、PPT屏幕显示:(根据研究需要)事先被选定的标准叫参照物。师生一起研究刚才的实验,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列举不同的物体,如树木、房屋、山水、日月星辰等,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让学生说出它们的运动与否。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再次分析刚才的实验:由于参照物选取不同,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就有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结合地理知识“地球自转与公转”,强调宇宙万事都万物无不运动,我们所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世界观。
(四)运动的简单分类
1、ppt展示运动画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运动轨迹(分析轨迹)。
2、引导学生:尝试根据轨迹分类,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3、PPT展示:物体运动的路线是直的叫直线运动,运动的路线是曲线的叫曲线运动。
4、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再列举各自见到的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生活中几乎没有绝对的直线运动,了解拆分法研究物体的运动。)
三、课堂总结、巩固提高
(一)PPT逐页展现,系统回顾总结本课知识:
1、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时,事先选定的标准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
4、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
3、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二)阅读教材文字内容结合视频,应用本课知识解释一些相对静止的现象:
1、教材P60飞行员高空抓住子弹的故事;
2、教材P61-62相对静止的现实实例。
(三)当堂检测与交流,先独立完成课后作业1-4题,同桌相互检查,交流存在的不同看法,并找典型问题在全班交流。
板 书
设
计 运动与静止
1、参照物:选定的参照物体(根据研究需要确定)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3、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审阅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