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长征》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1 10:04:26

文档简介

《<长征>节选》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2、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3、学习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相关资料:
  1.电视剧《长征》简介:
  建党80周年献礼片《长征》作为第一部全景式、全方位再现长征全过程的电视作品,在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美学追求下,以壮阔的气势、逼真的场景,再现了苏区突围、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攀雪山涉草地、突出重围大会师等一幅幅悲怆而壮烈的历史画面。
  导、学、练
  一、选择题
  1.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猝然 chù B.蓦地 mò C.愕然 è D.先驱 qū
  2.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泥泞(níng) 猝然(cù) 犹豫(yù) 冤枉(yüān)
  B.愕然(è) 蓦地(mò) 哀鸣(míng) 踉跄(qiàng)
  C.篝火(gōu) 缰绳(jiāng) 疲惫(bèi) 掠过(lüè)
  D.气氛(fèn) 绚丽(xuàn) 急骤(zhòu) 缴获(jiǎo)
  3.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犹豫B.哀呜C.马赛曲D.翩翩起舞
  4.标点运用得不当的一项是
  A.彭德怀:“你冤枉他了”。
  B.刘少奇:“我和彭军团长的炒面呢?”
  C.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
  D.“主席!”众人异口同声地喊。
  5.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体裁是电视剧本,文章再现了长征中的一些情景。
  B.特写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手法,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特别放大(多为人的面部表情)。
  C.本文歌颂了红军将士不畏艰苦、献身革命、严守法纪的精神。
  D.文中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法,主要刻画了彭德怀、周团长等人。
  6.揣摩下列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6分)
  ①彭德怀惨然一笑:“没事。不知为什么,我彭某人的眼睛冒起了金花,两腿一软,就栽倒了。”②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
  ③刘少奇一面大步踉跄地走着,一面举目四望。
  7.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依然  愕然  猝然  毅然
  (1)(周团长)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     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2)警卫员     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3)刘少奇焦急地:“小同志,快醒醒。”
  这个同志      动不动地低头坐着。
  (4)刘少奇大惊:“你哭什么 ”
  彭德怀:“你冤枉他了。”刘少奇     一怔。
  8.“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创举,而且也是中国文人的骄傲”这句话如何理解? 9.毛泽东同志曾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仿这个句子续写一个比喻,再以“课堂”为本体写一组比喻句。(4分)
  长征是 。
  课堂是 ,课堂是 ,课堂是 。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草地水塘旁边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A……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说:“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B……”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
  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1.上文主要表现的人物是
  A.周团长
  B.两个抬担架的红军战士
  C.周团长和两个抬担架的战士
  2.“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请你推断,这句话中省略部分的内容应是
  A.去学文化、学科学,建设社会主义。
  B.继续长征,继续革命。
  C.赡养父母,抚养孩子。
  D.把我抬出草地,一起迎接长征的胜利。
  3.周团长赴水塘自尽,你看值得不值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节选的几段文字看,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电视文学剧本主要抓住人物活动来表现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
  B.电视文学剧本一般不需要借助景物来表现人物或表现中心思想。
  C.电视文学剧本要有情节。
  D.电视文学剧本一般没有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
  5.说说文中A、B两处省略号的作用:
  A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B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
  6.针对上面的文字,写一段读后感,150字左右。
  二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6.文中哪些词语表明周团长选择了死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3分)
  7.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3分)
  8、作为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没有勇往直前,却爬进水塘赴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3分)
  (三)
  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在我前面走,忽然身子一歪,倒下去,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从我身后跑过去,脸上挂着眼泪,拾起铜锅又挑起走。
  草地的天气变化快极了:一会儿是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儿又是暴雨,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正午,雨下大了,部队停下休息,炊事班赶忙找个地方支起锅,烧姜汤、辣椒水给战士们解寒。汤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士手里送。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仅仅半天工夫,眼睁睁地看着牺牲了两个同志,怎以不伤心呢?
  第五天晚上宿营,连长要给炊事补充几个战士。这事让炊事员知道了,他们推举班长去见连长。班长对连长说:“连长,绝不能从连里抽人,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牺牲的同志的担子,我们担得起!”连长考虑了一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那时候我们连经过几次战斗,一百多人只剩下三十多个,实在不能再往炊事班里调了。
  刚到后半夜,老钱偷偷爬起来为同志们烧开水。我知道昨天他还发高烧,要他休息,但他怎么也不肯休息。于是我便起来帮他。我望着他消瘦的面孔,不禁想起许多往事来。
  我们是邻居。他没有一个亲人,是孤单单的穷汉子。后来我人家乡来了红军,他就参加了革命。那时我还在家里,他常跑来找我:“老谢,你还不参加红军?蒋介石骑在我们头上拉屎,三天两头‘围剿’、进攻,你能咽下这口气?”由于他的宣传影响,我才参加了革命。长征路上,他最辛苦。行军时,几十斤的担子挑肩上,从不让别人换;宿营时,总是要别人休息,把活儿抢过去自己干。他瘦得皮包骨,大家劝他多注意身体,可是他总是说:“没关系,我又能吃又能睡,累不倒。”他对战士们非常关心,就是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想法改善生活。打土豪分到了腌鱼、腊肉,自己从来舍不得尝一尝,全部留给战士们。因此,战士们一提到他,总是非常自豪地说:“有我们的钱班长在,就别愁饿肚子。”
  我正想着,班长又在旁边催促我:“老谢,你去休息吧,我一个人就行了。”他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借着火光,我发现他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我觉得有点不对头,刚要问他,只听到他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老谢,给我点水喝!”这时水开了,我忙把锅盖起来,忽听身后扑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倒在地上不动了。我急忙去过去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社前。
  炊事员们醒了,连首长、战士们都来了,大家都沉痛地淌着泪。
  第二天,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是照常有开水和洗脚水。
  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锅担在我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知道,炊事员全牺牲了。可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我们连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而那口标志着烈士们功绩的铜锅,仍珍贵地保留在我们连里。
  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围剿(  ) ②腌鱼(  ) ③宿营(  )
  10.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11.选文第二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17.选文第五段为什么穿插了对老铁过去经历的回忆?(3分)
  12.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分)
  13.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最打动你的心?说说你的感想。(3分)
  6 枣核
  [导学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2、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记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3、你以为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A、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B、叠用悬念,一波三折。
  导、学、练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4分)
  蹊跷( ) 殷( )切 嫣( )红 土坳( )
  3.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4分)
  故弄悬虚 风烛残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荼
  姹紫焉红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再接再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例造句。(4分)
  例句: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想……想……一……就想……想……
  5.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作用。(8分)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2)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4)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8分)
  (1)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蹊跷:
  (2)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风烛残年:
  (3)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托付:
  (4)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出息:
  7.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恰当的是(4分)
  ( )
  A.离开水的鱼儿,嘴巴一张一翕的,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幸。
  B.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C.绿茵场上,足球健儿们精神矍铄,斗志昂扬,精湛的球技倾倒了数万球迷。
  D.这位画家的山水画有深厚的功底,他临摹的《乡居野趣》几乎和真迹雷同。
  8.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①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我国政府再次郑重________: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绝不容许任何人制造两个中国。
  ②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28日在日内瓦湖畔威尔逊总统酒店举行了________的揭牌开馆仪式。
  ③我国自己研制的无人飞船“神舟三号”发射成功,________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 )
  A.声明 庄重 标志 B.声明 隆重 标志
  C.申明 庄重 标明 D.申明 隆重 标明
  9.据报道,某动物园的有些动物,因长期吞食游客扔给的包装食品及杂物,腹中长了结石。这严重影响了动物的健康,管理人员不得不给它们施行手术。针对这一现象,请你为动物园管理处拟一条标语,奉劝游客爱护动物。语言要简明、得体,20字以内。(有创意的,可加1—2分)(5分)
  10.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 B.兴趣
  C.意思 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________。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 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 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
  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
  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 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 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 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综合题
  1.课文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谈话的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叙事朴实是本文感人的主要原因,请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你对这一点内容的理解。
  2.本文除叙事朴实外,结构也非常精巧,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文章精巧的结构。
  5【参考答案】
  一、1.A2a 3.B(应为“鸣”)4.A(句号应在下引号前)5.C(没有写到“严守法纪”) 6.①对自己眼花栽倒感到十分无奈,内心产生了一丝凄凉。②写出了彭德怀忍痛枪杀自己战马后难过的心情。③指刘少奇因难走及少食等原因走路艰难摇摇晃晃。 7.⑴毅然(2)猝然(3)依然(4)愕然 8.因为中国在这之前的文人是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更不用说和百姓一起闹革命,经历过草地、爬雪山这样的艰难。文人走出狭窄的天地,所以是创举,也是骄傲。(意近即可) 9.略
  一、1.A 2.B 3.周团长赴水塘自尽,是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事业。4.B 5.A处表示停顿,B处表示省略。6.略
  二6.痴痴地、沉吟片刻、毅然、艰难地、全力 7.表现了红军官兵在生死抉择关头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8.这是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特定行动,周团长的赴死,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以惨烈的壮举来催唤人们勇往直前,鼓足走出草地的革命信心,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
  三9.略 10.选文通过几件炊事班的平凡而动人的事迹,揭示了他们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11.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草地恶劣的天气,行军的艰难,从而突出人物不怕艰难的光辉形象。 12.补充交待的情节使我们更全面清楚地了解了老钱的形象,为突出下面人物的精神作铺垫。 13.语言朴实无华,似乎在与人交谈似的讲述了炊事班的感人事迹。 14.略
  6参考答案
  基础题
  1.qiāo yīn yān ào 2.掐指 诌媚 诞生 垂涎三尺 蹊跷 溪流 感慨 气概 3.“悬”改为“玄” “急”改为“及” “焉”改为“嫣” “励”改为“厉”4.示例:我想戈壁滩,想塔克拉玛干沙漠。只要一看到山,我就想天山。近来,我老是想建设兵团的那段生活。 5.(1)表明友人是郑重其事的要求,希望十分殷切。(2)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3)表示“她”蛰居海外思乡心切,急于向来自故国家乡的“我”倾诉思乡之情。(4)说明“她”并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6.(1)奇怪(2)比喻随时可能死亡的晚年。(3)委托别人办理。(4)长进 7. A 8. B
  9.示例:(1)动物微微笑,杂物勿乱扔!(2)动物正在减肥,请不要给他们增加食物! 10.(1)D(2)垂杨柳、睡莲(3)借以慰藉思乡之情(4)A(5)C(6)B(7)A
  综合题
  1.作者直接让人物倾诉内心活动:“家庭和事业都如意……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这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作者还借谈话写人物行动:“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这些行动,朴实得像孩子,热烈得像恋人,把“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痴情表达得深沉感人。能答出其中两点,且举例说明,表述正确的,等第是优;能答出其中两点,且举例说明,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良;能答出一点,且举例说明,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中;能答出一点,但没有举例,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下。
  2.(1)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做贯穿全文的线索。(2)枣核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答出三点,并且表述正确的,等第是优;答出两点,并且表述正确的,等第是良;答出两点,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中;答出一点,但表述一般的,等第是下。(共16张PPT)
︽长征︾节选
欣赏视频《长征》片断
《长征》节选
本文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节选了四个场景:即泥泞的草地、草地水塘旁边、泥泞的草地、草地之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 王朝柱,总政话剧团编剧,电视剧《长征》、《延安颂》、《邓小平》编剧。
河北吴桥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2年调总政文工团工作,历任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作曲,总政话剧团编剧。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女囚徒》、《蒋介石和他的密友政敌》(6部)、《爱的旋律》、《功臣与罪人——潘汉年的悲剧》、《东方劳伦斯》、《龙云和蒋介石》、《张学良将军》等。
《李大钊》获全国优秀图书奖、中国传记文学东方杯奖,话剧剧本《决战淮海》获全国优秀剧本奖,电视剧剧本《巨人的握手》(已录制播出)获全国飞天奖二等奖。
电视文学剧本《长征》反映的是从井冈山的第五次反围剿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这一段震惊中外的历史。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和雄才伟略,表现了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展示了我党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艰难过程,弘扬了“长征精神”。
背景
读准下列词语
huīhuī piān piān ní nìnɡ cù è rán ɡōu huǒ bān jī
哽 咽 倾 听 朝 阳 牦 牛
咴 咴 翩 翩 泥 泞 猝 愕 然 篝 火 扳 机
ɡěnɡ yè qīnɡ tīnɡ zhāo yánɡ máo niú
1、浏览文章,了解课文按场景的转换,以人物的对话、动作和事件的发生、发展一步步把剧情推向高潮。
2、再读课文,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讲一讲四镜头内容。
1、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
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
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
2、归纳:炊断粮,战士饿死征途中;为救急,彭总举枪欲杀马。
因饥饿,担架战士命垂危;让炒面,团长赴死入水塘。
失战友,刘彭含悲致哀思;救战士,彭总忍痛杀战马。
篝火会,战士高唱《马赛曲》;军粮至,红军沉浸欢腾中。
1.阅读“泥泞的草地”,仔细品味刘少奇的语言、动作、神态,说说你对他的认识。    2.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要爬进水塘赴死?是否吃不了这个苦?    3.课文中写道:“万籁俱寂的草地夜空,突然飞来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的歌声。”唱《马赛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法语唱?    4.《长征》节选中“草地之夜”这个场景与前三个场景所渲染的气氛有何不同?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总结出电视文学剧本的特点吗?
自主感悟
电视文学剧本剧本,是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需化为动作和画面,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表述。电视文学剧本的结构,以镜头为单位。有许多特写镜头来强调某些需要特出的内容。
①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
②个性化的台词和动作
③特写镜头的恰当应用。
复述你看过的长征故事
给大家听。
作业布置
1、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2、至少再读2个长征故事。
同学们
再见
同学们苏教版初中八上《<长征>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朝柱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 、理解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分析作者对特殊情节的处理方法及表达效果。
3、领会红军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
4、整体把握课文,理解作品主题思想
5、学习红军精神,即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理解作品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红军精神,即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前面学过四篇有关长征的课文,对长征已有了大体的了解。“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队。”长征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奋进。我们再走进电视剧中欣赏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镜头。欣赏教学课件中的视频《长征》片断。
二、 预习检查
1、课题解读 : 本文从电视文学剧本《长征》中节选了四个场景:即泥泞的草地、草地水塘旁边、泥泞的草地、草地之夜。
2、作者简介 : 王朝柱,总政话剧团编剧,电视剧《长征》、《延安颂》、《邓小平》编剧。
河北吴桥人。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2年调总政文工团工作,历任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作曲,总政话剧团编剧。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女囚徒》、《蒋介石和他的密友政敌》(6部)、《爱的旋律》、《功臣与罪人——潘汉年的悲剧》、《东方劳伦斯》、《龙云和蒋介石》、《张学良将军》等。
《李大钊》获全国优秀图书奖、中国传记文学东方杯奖,话剧剧本《决战淮海》获全国优秀剧本奖,电视剧剧本《巨人的握手》(已录制播出)获全国飞天奖二等奖。
3、背景
电视文学剧本《长征》反映的是从井冈山的第五次反围剿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这一段震惊中外的历史。塑造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和雄才伟略,表现了红军战士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展示了我党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艰难过程,弘扬了“长征精神”。
4、读准下列词语
huī huī piān piān ní nìnɡ cù è rán ɡōu huǒ bān jī
咴 咴 翩 翩 泥 泞 猝 愕 然 篝 火 扳 机
qīnɡ tīnɡ zhāo yánɡ máo niú ɡěnɡ yè
倾 听 朝 阳 牦 牛 哽 咽
三、整体感知
1、浏览文章,启发学生了解和分析课文按场景的转换,以人物的对话、动作和事件的发生。
2、再读课文,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讲一讲四镜头内容。
讨论明确:
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泥泞的草地”)
由于断粮,许多战士饿死在过草地途中,尽管如此,红军将士北上抗日的决心矢志不改;面临困难,彭德怀欲杀死自己的战马以救急。
第二部分(“草地水塘旁边”)
眼见两抬担架的战士因饥饿而生命垂危,为攻占娄山关而失去一条腿的周团长毅然将所剩不多的炒面让给战士,继而爬向水塘赴死。
第三部分(“泥泞的草地”)
刘少奇和彭德怀寻找掉队的周团长,含着极大的悲痛向殉难的指战员致哀;彭德怀忍痛杀死心爱的战马来挽救极度饥饿的战士们的生命。
第四部分(“草地之夜”)
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高唱《马赛曲》,举行篝火晚会,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随着先遣队送来粮食解危,红军指战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2、归纳:炊断粮,战士饿死征途中;为救急,彭总举枪欲杀马。
因饥饿,担架战士命垂危;让炒面,团长赴死入水塘。
失战友,刘彭含悲致哀思;救战士,彭总忍痛杀战马。
篝火会,战士高唱《马赛曲》;军粮至,红军沉浸欢腾中。
四、研读品味
1.阅读“泥泞的草地”,仔细品味刘少奇的语言、动作、神态,说说你对他的认识。
【明确】刘少奇面对彭德怀饿极而栽倒在草地上的情景,先是命令警卫员弄炒面,继而生气地批评警卫员,当得知是自己冤枉了警卫员后,他走到战马前,抚摸着警卫员的身体:“不要哭了,我冤枉了你,向你道歉。”,这些富有个性的言行,充分展现了刘少奇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
2.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要爬进水塘赴死?是否吃不了这个苦?
【明确】①他主要是想节省粮食。②他失去了一条腿,要两个战士抬着他。他想,他是战友的累赘,为了不拖累战友,他爬进了水塘。③这要从当时的情况出发去理解。他失去了一条腿,再加上粮食奇缺,为不拖累部队,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他毅然选择了死。
3.课文中写道:“万籁俱寂的草地夜空,突然飞来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的歌声。”唱《马赛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法语唱?
【明确】《马赛曲》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现为法国国歌。作于1792年奥地利、普鲁士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危急形势下,表达了法国人民争民主、反暴政的革命意志和爱国热情。蔡畅、成仿吾等在法国留过学,深知这一段历史。面对困境,想到危急形势,便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歌,用它来鼓舞战友的斗志,表达红军坚强的意志。
4.《长征》节选中“草地之夜”这个场景与前三个场景所渲染的气氛有何不同?
【明确】前三个场景着重反映红军过草的艰难,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壮的气氛;“草地之夜”这个场景,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洋溢着乐观、喜悦的气氛。
五、自主感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总结出电视文学剧本的特点吗?
明确:电视文学剧本剧本,是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中,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需化为动作和画面,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表述。电视文学剧本的结构,以镜头为单位。有许多特写镜头来强调某些需要特出的内容。
①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
②个性化的台词和动作
③特写镜头的恰当应用。
六、畅所欲言
复述你看过的长征故事给大家听。
七、作业布置
1、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2、至少再读2个长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