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1 10:04:26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要素
掌握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都德(1840~1897),法国小
说家。长篇小说《小东西 》,反
映法国学校生活;《小弗罗芒和
大里斯勒》《富豪》写商业资本
家和投机家的生活,在三部曲《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阿尔卑斯山上的达达兰 》、《达拉斯贡港》中讽刺了个人英雄主义。短篇小说集有《星期一故事集》,包括《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作 者 简 介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踱来踱去 郝 叟 懊悔
惩罚 钥 匙 祈 祷 哽
督学 膝头 小 弗 郎 士
duó hǎo sǒu ào
chéng yào shi q d o g ng
dū xī fú láng
需要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 )宁可
( )安宁
nìng
níng

( )字帖
( )请帖
( )妥帖

( )强迫
( )强劲
( )倔强
tiè
tiě
tiē
qiáng
qi ng
jiàng
词语积累:
歌声悠扬动听。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声气阻塞。
宛转:
祈祷:
哽:
关于普法战争:
1870—1871年,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联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即告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与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什么是小说:
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分为: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等
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自读课文 ,思考:
四、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小说的
三要素
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
故事情节(线索)
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自读课文 ,思考:
1.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2.据此,小说可以分为三部分,如何划分?
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23)最后一课
第三部分:(24-29)下 课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1.“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整体感知:
2.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3.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4.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5.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气氛
学生
平时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还有镇上的人。
教师
平时
今天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排
板凳
教室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
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
叟老头儿,从前的邮递员,
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
很忧愁。
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着重写了那两个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小说塑造的这两个人物中,哪一个是主人公?请说明理由。
2.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小弗郎士起到了什么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
1.介绍小弗郞士的身份和年龄?
(1)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
敬爱老师;
(3)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心理描写




啊,那些坏家伙……
对敌人的憎恨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对祖国语言的热
爱、眷念
可怜的人!
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我多么懊悔!
正在觉醒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热爱祖国语言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
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对敌人的憎恨
和讽刺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
忘不了!
热爱祖国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几次感到老师是“可怜的人”
深受老师感染有了爱国热情理解尊重老师
心 理 描 写
小弗郎士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理解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问题研讨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是对普鲁士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讽刺,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问题研讨
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开端 
发展
高潮和结局
贪玩  幼稚  怕老师
感到诧异 爱国情感萌发展
理解学习的重要 懂得怎样爱国
爱国情感升华
理解老师、敬爱老师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人?
分析人物形象
  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问题研讨
心中充满爱国之情
(细节描写)
2、 “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如何理解课文十八十九两节
3、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问题研讨
4、“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比喻
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
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
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问题研讨
7、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
6、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神态、语言、动作
问题研讨
9、“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问题研讨
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质题、释疑
1.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小说是怎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提示:细节描写)
2.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最后一课上课之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研读10-29段,勾画描写韩麦尔和小弗郎士
的语句,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作用,分析
人物形象。



服装
穿上最漂亮的绿色礼服
表情
温和、严肃、惨白、
哽、呆
语言
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最后……最后……”
评论法国语言,利用语言来
号召人们。
动作
用尽全身力气书写
“法兰西万岁”
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
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
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
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
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
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触发爱国主义情感。
说明: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作者还广泛应用了白描手法,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简洁而别有特色的细节描写,如文中对韩麦尔先生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衣着的描写,对刻画课堂不平常的、庄严的气氛及韩麦尔的内心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室内外的桌椅树木,金甲虫的飞,鸽子的鸣,这此细节,都紧密地与描写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既自然又从容,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圈画、品读等方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小说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重点语句,感受作者笔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说明:
本文人物形象生动,它主要通过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同时借助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具体,所以这既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也是理解分析的重点,成为教学的重难点。圈画、品读是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借助圈画,抓住关键句子来感受文章流露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诗歌导入,渲染氛围 1、出示、朗读小诗,请学生为诗歌配上题目,并谈谈从诗句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生难忘的经历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题目)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1、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自己拟题的理由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自己所了解的小说创作背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整理、小结) 从诗歌导入,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渲染庄严的氛围,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学生之间的交流发言能促进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小说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用课文原句回答。 2、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找到第11节“……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2、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这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环节,课文篇幅较长,有具体的情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再读课文圈画品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指导学生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⑵教师进行调控,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2、引导学生感受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指导学生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2)、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指导学生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是朴素的爱国情感在“最后一课”这个特定场景下被进一步激发,使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多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何感知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学生的阅读感受必须依托于文本,而通过圈画品读的方法能让学生的阅读感受找到依据,同时,也能让学生感知到文章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并借助细节描写,塑造出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懂得在习作中要借鉴这些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适时调控,确保学生讨论的有效性,而不是一味的“放羊”。
课文研讨归纳主题 作者为什么不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明确: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交流、探讨主题: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文章主题的揭示可以采取各种形式,这个问题的设计紧承以上探讨人物的环节,能够比较自然地从“感受人物形象”过渡到“把握文章主题”。
布置作业借鉴感悟 2选11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进行续写。(300字左右)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提示: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300字左右) 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在片段写作中再次感受小说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思路点拨
这篇文章情节性强,学生有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我”(小弗郎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并且探讨“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以此来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概括出人物性格。)
我们知道小弗郎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呢
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情感在“最后一课”这个特定场景下被进一步激发,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也寄寓了作者对法兰西民族的希望。
练习举隅
比较阅读
课后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完成下面填空题。
两文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 为主题。不同点很多,两文的教师都离开了岗位,课文的离开是 的,选文则是 的;两文中的人们都向侵略者做了抗争,课文以上好最后一课为抗争,选文则是以 作为抗争;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选文表达的感情是没有伤感,,没有悲哀,没有迟疑,没有顾虑,有的只是 地抗争;课文体裁是 ,文中的“我”(小弗朗士) 是虚构的,而选文体裁是 ,文中的“我”则是 。
2、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也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热爱我们的祖国!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于学习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何感受?
3、文中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他还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说的这些话的?
附录:
最后一课
郑振铎(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吸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最后一课》测验题
1.本文作者 ,是 国著名小说家,以 为背景,主人公是 。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哽咽(   ) 惩罚(   ) 祈dǎo(   ) chà(   )异 挟( )持
3.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⑷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铁匠华西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
⑸(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阅读(一)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⑴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⑵“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4、语段从         、         、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
5、开头的“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6、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号声意味着什么?

7、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用横线在原文中划出.
8、“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9、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 。
10、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11、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词语有: 。
12、“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呢?
13、在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讲了许多饱含深情的话,可结束时却表现得这么“平静”,你觉得这样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阅读二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5、划线句中“监狱大门”指的是什么?“钥匙”指的是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16、划线句中“恨不得”和“一下子”表现了什么?
   
17、小弗朗士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有怎样的意思?
    
18、第二段划线句子是 描写,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 的气氛。
19、“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三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就这样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看不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20、文中五处感叹号表达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感情?
21、这一段主要采用了 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
22、“……想起这些,我是多么懊悔!”一句中“这些”指代什么?原文中画
23、这段描写,表现了小弗郎士在听了老师这一课后,感情上发生了怎么的变化?
24、文段的第一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可否不用独立成段?请说说你的见解。
答案:
都德 法国 普法战争

①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了小弗郎士的天真幼稚。
②心理描写,写出了小弗郎士要回答好老师问题的决心,也学出了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③细节描写,写出了在最后一课上,孩子们学习非常专心。
④场面描写,暗示了有大事发生,表现人们对事件的关心。
⑤肖像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最后一刻的重视,他用这种形式表达对失去国土的敬意。
4、语言;动作;神态;爱国主义
5、不能删,因为它说明大家学得十分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
6、 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阿尔萨斯将和法语告别/德语将代替法语
7、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8、心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9、他不能再教法语而感到悲愤和哀痛
10、 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11、哽住;呆;靠
12、用全身力量写出了先生对祖国深沉的爱,坚信祖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深情。
13、一方面先生面对祖国沦陷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说不上话来,二是这样结束,此时无声胜有声,收到了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
14、韩麦尔先生宣布最后一课结束
15、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对法国语言的封锁。
    牢记民族的语言。
    牢记民族的语言,才能延续自己的民族文化,实现民族的的解放。
16、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的心情。
17、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悲伤心情的理解,激发起了爱国之情。
18、细节描写 爱国的气氛
19、嘲笑敌人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20、强烈地表达了小弗郎士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21、心理描写
22、指代以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
23、感情上的巨大变化:既有对“最后一课”的珍惜,对过去时光的惋惜、懊悔,又有对老师的理解、怜悯、尊敬,表明他爱国意识在成长。
24、参考:独立成段:突出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与中心和标题一致;
不必独立成段:感情和语气上,与下文贯通一气,都是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写他感情上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