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
学习目标
⒈理解“HL”的条件,并运用“HL”判别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⒉了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培养辩证的思维方法;
⒊要求学生学会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表达和相互转化.
此外,通过多种说理形式的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进行说理.
学习难点
理解“HL”的条件,并运用“HL”判别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教学过程
㈠设置情景,探索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情境,让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一方面可以复习前面所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AAA”显然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那么满足“SSA”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呢?自然引发学生进行操作和讨论.
根据教学实际,我们还可以设计其它情境.
情境1:试用尺规作出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
⑴∠B=30°,AB=5cm,AC=3cm;(追问:所作的三角形为什么不一定全等?)
⑵∠B=30°,AB=5cm,AC=2.5cm;(追问:所作的三角形全等吗?)
对于这个情境,我们可以与学生一道进行如下探索:
⑴如图11.3-5-1,对于非直角三角形,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两个△ABC1和△ABC2,它们不全等是显然的,因为△ABC2比△ABC1多出了部分,这部分就是等腰△AC1 C2;其实我们还可以由∠AC2B是锐角而∠AC1B是钝角作出判断.
⑵对上述图形,如果逐渐减小AC的长度,我们会发现C1 C2的长度也随之减小,△AC1 C2随之变得越来越“窄”(高不变),如图11.3-5-2,我们可以想像,当AC的长度减小到某一个值时,C1 C2褪化为一点,这时AC1 和AC2都与高AD重合, 即△ABC2和△ABC1都是直角三角形,且△ABC2≌△ABC1.其实我们仍然可以从∠AC2B和∠AC1B都是直角作出判断.
情境2:先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ABC(AB=AC),将它沿底边上的高AD对折.让学生猜测:高两侧的部分能否完全重合?(如图11.3-5-3)为什么?
这里,让学生经历操作过程,感知其中的现象,并形成定向的数学思考.
情境3: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与你的同伴交流交流.
这个活动既是方法回顾的过程,又是质疑和辨别的过程,同时,也为“HL”的引入提供了自然的情境.
问题1:“SSA”和“AAA”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你能举出反例吗?
让学生进入理性思考阶段.
问题2:既然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它是否也有特殊的全等条件呢?
情境4:动手操作.
在操作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
⑴所作图形须符合“SSA”的条件;
⑵工具选择要合理;
⑶尽量减少作图中的人为误差.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对两个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如果斜边和一条直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个结论是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简写为“斜边、直角边”或“HL”.
说明:⑴通过折纸,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进一步加深对“HL”的理解;
⑵如何正确进行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例题设计
⒈教材P.119例4.关于例题教学的建议:
⑴用“HL”的首要条件是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⑵让学生辨清所用全等的条件究竟是“HL”还是“SAS”;
⑶如果设AD、BC的交点为E,那么在图中,你还能得到哪对全等三角形?试说明理由;
⑷如果对图形作适当的变式(如图11.3-5-4),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⒉如图11.3-5-5,AC=AD,∠C=∠D=90°.
⑴试说明:AB是∠DBC的平分线.
⑵如果连结DC,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说明:本题主要引导学生如何形成用“HL”的意识;连结DC后,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全等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下合理选择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⒊如图,AC⊥BC,AD⊥BD,垂足分别为C、D.AC与BD相交于点E.试问:当图中哪两条线段相等时,△ABC≌△BAD?
说明:
⑴本题的用意在于,让学生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不一定都是“HL”,要根据已有的条件确定选用哪种方法最合适;
⑵这一个条件可以是下列中的任意一个:
①AD=BC;②AC=BD;③DE=CE;④EA=EB;
⑶本题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如果所问的条件不限“两条线段相等”,那么你又能确定哪些条件呢?
【课后作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1.已知,如图,AD=AC,BD=BC,O为AB上一点,那么,图中共有 对全等三角形.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ABC≌△ADE,则,AB= ,∠E=∠ .若∠BAE=120°,∠BAD=40°,则∠BAC= °.
3.把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连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槽宽的工具(卡钳), 如图, 若测得AB=5厘米,则槽宽为 米.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6题图)
4.如图,∠A=∠D,AB=CD,则△ ≌△ ,根据是 .
5.如图,在△ABC和△ABD中,∠C=∠D=90,若利用“AAS”证明△ABC≌△ABD,则需要加条件 或 ; 若利用“HL”证明△ABC≌△ABD,则需要加条件 ,或
6.已知:如图,△ABC中,AB=AC,AD是高,则_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BD=______,∠BAD=______.
7.如图,已知AB=AC,AD=AE,BE与CD相交于O,ΔABE与ΔACD全等吗?说明你的理由。(6分)
8.如图,已知∠ACB=∠BD=90°,若要使△ACB≌△BDA,还需要什么条件?把它们分别写出来。
9.已知:如图,AD⊥DB,BC⊥CA,AC、BD相交于点O,且AC=BD.
⑴试说明:OD=OC.
(本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较为复杂的图形中发现“HL”的条件,并能用“HL”解决简单的问题)
⑵在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10.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D为底边BC上一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
⑴要得到DE=DF,点D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请说明理由.
⑵在⑴的条件下,试探究直线AD上任意一点P所具有的特征,并说明理由.
说明:其实,本题是在课堂练习⑶的基础上,对角平分线的条件是性质进行进一步探究.⑴中的条件可以是下列中的任意一个:
AE=AF(“HL”)、BD=CD(“AAS”)、BE=CF(“ASA”)、∠DAE=∠DAF(“AAS”)、∠ADE=∠ADF(“ASA”)等.⑵中直线AD上任意一点P所具有的特征是“点P到AB、AC边的距离相等”.(也可以说“点P到点B、点C的距离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