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练习题-普通用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练习题-普通用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15 09:4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练习题
一、单选题
能够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是(  )
A.
青海湖湖水的盐度不断增高
B.
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C.
内蒙古草原景观的季节性变化
D.
我国华北地区阴坡处的植被比阳坡茂盛
珠峰是世界最高峰,登山爱好者一向以征服她为荣.读某登山路线图完成问题.
下列有关地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地表形态的变化一般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B.
喜马拉雅山地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C.
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结果
D.
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可能触发地震
红海地区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
A.
地表隆起
B.
海洋面积减小
C.
海洋面积增大
D.
海洋消失
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有座无人小岛,因火山喷发,自海平面上升了25米,一年后面积已接近230万平方米,随着火山持续活动,小岛还在继续“长高”、“长大”,读图完成问题.
地震发生时,我们可采取的逃生措施有(  )
①抱住电线杆,避免跌倒
②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
③迅速乘电梯逃生
④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在第四纪冰期,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后来,气温上升,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分离。白令海峡的形成原因是(  )
A.
地壳运动
B.
人类活动
C.
海平面上升
D.
冰川移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地表形态不可能短时间内改变
B.
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C.
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运动长期作用的结果
D.
岩层在运动过程中会引起火山和地震
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
A.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
沧海桑田
C.
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D.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太行山中发现了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据此,完成问题。
根据沈括的记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B.
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变为海洋
C.
太行山曾发生过火山喷发活动
D.
太行山是从古老海洋演变来的
印度尼西亚地震频繁,火山众多,原因是(  )
A.
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B.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C.
位于大洋边上的岛国
D.
面积狭小,山地多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太行山中发现了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据此,完成问题。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类活动
B.
火山爆发
C.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升降
D.
地球的公转运动
据新华社消息:印尼默拉皮火山继2010年10月30日凌晨喷发大量火山灰后,31日,默拉皮火山再次喷发火山灰,并伴有熔岩。西苏门答腊省明打威群岛海域的地震及海啸目前已造成近450人死亡,仍有96人失踪。有关印度尼西亚火山喷发正确的是(  )
A.
印度尼西亚处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B.
印度尼西亚处于板块内部
C.
印度尼西亚处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D.
印度尼西亚位于南极洲板块
查看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判断下列地区中,多地震的是(  )
A.
印度洋周围
B.
太平洋周围
C.
南极大陆
D.
北冰洋周围
下列关于海陆变迁预言的说法中,可能会发生的是(  )
A.
红海扩张为新的大洋
B.
喜马拉雅山脉将不断降低
C.
英国将变小
D.
以上预言均会发生
如图,贝壳堤在天津市东部,是古海洋遗迹,天津市贝壳堤的形成过程证明(  )
A.
此处曾经发生大地震
B.
河流泥沙长期在海岸堆积
C.
海洋和陆地是在不断地变迁
D.
现在的海平面比贝壳堤形成时上升了
下列关于板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个小板块
B.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和地震
C.
板块张裂运动常常形成海洋或裂谷
D.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和挤压形成的
台湾是我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读“台湾岛各种资源的分布图”(图1)和“沿北回归线台湾岛地形剖面图”(图2),完成问题。
台湾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这说明(  )
A.
大陆在漂移
B.
地球不停的自转
C.
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D.
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
如图是“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图”,点燃烛火后,随着温度的升高,托盘中的海绵会向两边漂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
日本地震的发生
B.
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
C.
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D.
地中海不断缩小
如图示意科隆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科隆群岛上特有生物较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群岛(  )
A.
远离大陆
B.
地处赤道附近
C.
地形复杂
D.
地质运动强烈
华北平原7000多年前曾是大海湾,山东丘陵原为海中的一个大岛.黄河等河流携带大量泥沙逐步堆积,把海湾分成了南北两部分.由于黄河多次改道,以及其它河流的冲积,海湾内堆积的泥沙使陆地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外推移.经过长期的搬运和堆积,原来的海湾最终形成了华北平原.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此形成过程表明,(  )
A.
人类活动改变了山东丘陵的位置
B.
海湾终将能变成陆地
C.
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
D.
全球陆地范围不断扩大
古生物学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距今约2500万年的棕桐叶片化石.现存的棕桐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图为板块分布示意图(局部)和棕桐叶片化石图.完成问题.
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处于(  )
A.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
B.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地带
C.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
D.
太平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地带
二、综合题
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请回答: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______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__。
A.火山和地震
B.宇宙的起源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______。
读图“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一般来说,地壳内部比较稳定;______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______.
(2)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图中①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A板块和______板块(填板块名称)挤压碰撞形成;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是______(陆地/海洋);
(3)③红海处在E和______板块(填板块名称)的______(挤压碰撞\张裂)地带,科学家预测:红海将会不断地______(扩大、缩小),形成新的海洋.
(4)近年来全球地震频发,当地震发生时,你认为下列应急措施可取的是______.
①躲到课桌下面
②靠墙角蹲下
③乘电梯逃生
④一楼的跑到空旷场地
⑤跳楼逃生
⑥躲到洗手间里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8年9月28日下午,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省中部发生7.4级地震,地震一度引发震中附近海域海啸。截至当地时间11日13时,已造成2073人死亡、10679人受伤、680人失踪。抗灾署表示,没有人知道在巴鲁被毁的社区里还有多少人,或许会多达5000
人。本次地震和海啸摧毁了房屋、公共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超过10万亿印尼盾(约合人民币45.4亿元),而重建费用也需要数万亿印尼盾。
材料二:
(1)印度尼西亚地震频繁多发,是因为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______交界处。
(2)一般来说,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______,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这里。如果两个板块发生______,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______。
(3)小明晚上正在家里做作业,突然发生地震,他正确的做法是______。(填字母)
A.迅速把自己裹在被里
B.马上冲进电梯逃跑
C.跳楼逃生
D.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某班学习”板块的运动”时,用纸张和书本做实验,阅读实验方法及示意图,回答问题。
【实验】课桌上有一本书和一张纸,用手挤压书本(如图一),用手向两侧撕拉纸张(如图?二)。
(1)实验中纸张(书本)代表地球上的板块运动。图一实验反映了板块的______运动,图二实验反映了板块的______运动(挤压或张裂)。
当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发生的现象是______:
①断裂陷落?②地表隆起?③形成高大山脉?④形成新的海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读图三可知,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其中______板块几乎全是海洋。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______块和______板块相碰撞挤压形成?的。
(4)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处世界地震中心。因为它位于板块______处,地壳运动______。
(5)经过上亿年的地壳运动,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如图四:在地图方框内填出一些大洲、大洋的名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在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之前是海洋由于地壳的运动成为现在的陆地,该现象属于海陆变迁,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海陆变迁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实例,了解常见海陆变迁的的事例理解解答即可。
2.【答案】C
【解析】解:地表形态的变化一般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故A叙述正确;
喜马拉雅山脉地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故B叙述正确;
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是地壳运动造成的结果,故C叙述错误;
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可能触发地震,故D叙述正确。
故选:C。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比喻海陆的变迁。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地形变化特点及沧海桑田的变化原因等,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并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3.【答案】C
【解析】解: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因为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正不断发生张裂运动,因此红海的面积应不断扩大,形成新的大洋。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本题考查板块的运动,观察六大板块示意图,明确板块运动的方向是解题的关键,读图解答即可。
4.【答案】C
【解析】解:地震发生时,赶快跑到开阔的地方,远离建筑物,不能抱住电线杆,避免砸伤;故①错误。
地震发生时,若来的及,应快速离开教室,跑到空旷地方去;故②正确。
地震发生时,不能乘电梯逃生,容易被困在电梯里面;故③错误。
地震发生时,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避免砸伤头部;故④正确。根据题意。
故选:C。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习一些在火灾、地震、水灾中逃生的科学知识,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要充分利用科学知识,进行逃生。
本题考查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措施,读图记忆解答此题。
5.【答案】C
【解析】解: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
故选:C。
白令海峡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
本题考查白令海峡的形成,理解记忆较好。
6.【答案】A
【解析】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既可以是较为缓慢的,如喜马拉雅山脉抬升,也可以是较为剧烈的、短时间的,如火山喷发、地震导致的地表形态变化。喜马拉雅山地区岩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运动长期作用的结果。所以根据题意选A。
故选:A。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考查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需重点掌握知识,难度不大。
7.【答案】D
【解析】解:地球上海陆分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会发生变化,以上四个叙述中,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沧海桑田和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都是海陆变迁的例证,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不能证明地球的海陆变迁,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现象,属于理解性问题,难度不大。
8.【答案】D
【解析】解:由题目可知,沈括记载的太行山发现了海螺、海蚌等生物化石,说明了太行山是由古老的海洋演变而来的。
故选:D。
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有可能变成陆地,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变迁的知识,理解答题即可。
9.【答案】B
【解析】解: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地震频繁,火山众多。
故选:B。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本题考查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较简单,牢记即可。
10.【答案】C
【解析】解:由上题可知,太行山是由海洋演变成陆地,说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会发生变化的,海陆之间发生变迁的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故选:C。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本题考查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要理解记忆,属于基础题。
11.【答案】A
【解析】解:印度尼西亚主要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该国家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故A正确。
故选:A。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印度尼西亚多火山的原因,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印度尼西亚所处的板块位置特点,牢记即可。
12.【答案】B
【解析】解: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有感地震约5万次,破坏性地震10多次),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这里;全球现有500多座著名活火山,基本上也都分布在这两大地带。
故选:B。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震和火山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地表的形态.
13.【答案】A
【解析】解: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红海将扩张为新的大洋,A对,D错;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之间的碰撞运动还在进行,喜马拉雅山脉将继续升高,B错;英国位于板块内部,比较稳定,C错。
故选:A。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知识的识记和灵活运用是解答此题关键。
14.【答案】C
【解析】解:由材料信息“贝壳堤在天津市东部,是古海洋遗迹”可知,
贝壳堤在远古时期是海洋,而现在成为陆地,说明海洋和陆地是在不断地变迁,故C正确,D错误;
贝壳堤由远古的贝壳沉积下来形成的,不是地震形成的,故A错误;
?贝壳堤组成是贝壳,是海洋中的贝类被大风浪将其带至岸边堆积而成的,故B错误。
故选:C。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证据,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文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天津市贝壳堤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D
【解析】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个小板块;板块都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张裂运动常常形成海洋或裂谷;板块碰撞挤压运动常常形成高原或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和挤压形成的。综上所述,故D错误,符合题意,AB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概况,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解答的关键,熟记知识点解答即可。
16.【答案】C
【解析】解:台湾海峡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这说明现在的海洋曾经是一片陆地,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是海陆变迁现象的例证,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实例,理解海陆变迁现象解答即可。
17.【答案】C
【解析】解:读图可知,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可以说明板块的张裂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处,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选项ABD中的现象都与板块挤压运动有关。
故选:C。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图中所示的是板块的张裂运动。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板块运动方式及特点,解答此题的方法是据图中信息理解即可。
18.【答案】A
【解析】解:图示科隆群岛距美洲大陆较远,与大陆交流少,再加上单一的自然环境,动物进化缓慢,所以生长着较多特有动物;而地处赤道附近、地质运动强烈和地形复杂等都不是形成特有种属的条件。
故选:A。
特有动物种属是指仅分布于某一地区动物种属,其形成和单一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分析科隆群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该群岛与美洲大陆相距较远,自然环境单一,影响动物的进化。据此可解答。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动物活动的影响以及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难度中等,牢记即可。
19.【答案】C
【解析】解:读图可知,山东丘陵的位置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故A错;不是所有海湾终都能变成陆地,故B错;海湾变化为华北平原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故C正确;图中仅展示华北平原的形成过程,无法得到全球陆地范围不断扩大的信息,故D错;所以该题的答案选C。
故选:C。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
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现象,正确理解材料包含的地理知识解答即可。
20.【答案】A
【解析】解: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读图可得,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故选:A。
板块和板块之间运动频繁,但力的方向不同。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其运动方向相反,板块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张;板块发生挤压运动时,其方向是相向运动,板块之间的距离缩小,地表还会不断隆起,形成山脉。据图中信息解答。
本题考查板块的运动及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板块运动的方式,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1.【答案】运动?
BC?
错误;“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解析】解:(1)板块的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有:火山和地震、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有: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宇宙的起源;故选项BC符合题意。
(3)“板块构造学说”能解决很多地壳运动的问题,但仍有部分问题无法用现在的“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所以说它是完美理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故答案为:
(1)运动;
(2)BC;
(3)错误;“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和海陆变迁的相关内容,理解解答即可。
22.【答案】板块与板块的交界?
火山地震?
印度洋?
海洋?
非洲?
张裂?
扩大?
C
【解析】解:读图可知:
(1)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图中①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喜马拉雅山在地质时期曾是海洋。
(3)③红海处在E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地带,红海将会不断地扩大,形成新的海洋。
(4)当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应急措施是一楼的跑到空旷场地,来不及跑出去的,可躲到课桌下面,靠墙角蹲下,躲到洗手间里。乘电梯逃生容易被困电梯里,跳楼逃生容易造成伤害。
故答案为:(1)板块与板块的交界;火山地震;(2)印度洋;海洋;(3)非洲;张裂;扩大;(4)C。
板块运动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本题考查六大板块示意图的判读,在把握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地震逃生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读图解答即可。
23.【答案】印度洋板块?
活跃?
张裂?
山脉?
D
【解析】解:(1)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和地震,该国家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2)一般来说,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这里。如果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
(3)突然发生地震不能迅速把自己裹在被里,也不能马上冲进电梯逃跑和跳楼逃生,可以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故答案为:(1)印度洋板块;(2)活跃;张裂;山脉;(3)D。
(1)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2)一般来说,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如果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山脉。
(3)突然发生地震不能迅速把自己裹在被里,也不能马上冲进电梯逃跑和跳楼逃生。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板块分布图、火山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及预防地震的措施等,解答此题的方法是结合所学知识点读图解答即可。
24.【答案】挤压
?
张裂
?
D
?
太平洋
?
欧亚板
?
印度洋
?
交界
?
活跃
【解析】解:(1)图一实验反映了板块的挤压运动,图二实验反映了板块的张裂运动,当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断裂陷落,形成新的海洋;
(2)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
(3)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挤压形成?的。
(4)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5)据世界不同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标注即可。
故答案为:(1)张裂;挤压;D;(2)太平洋;(3)欧亚板;印度洋;(4)交界;活跃;
(5)
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在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本题考查世界海陆分布图及板块分布图,读图解答即可。
第4页,共20页
第3页,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