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文档属性

名称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01 21:1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漫漫的沙漠 长长的驼队 悠悠的驼铃
中亚
里海
波斯湾
红海
亚历山大港
13世纪阿拉伯商船
阿拉伯商人
你认识它们吗?
“阿拉伯数字”真的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吗?
古印度人(创制)
→阿拉伯人(传播)
→欧洲
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16世纪, “阿拉伯数字”的写法与现在基本一致,并传遍世界.
你知道早期人类计数的方法吗?
结绳记事
刻木记事
印度十进制计数
结绳记事法
刻木记事法
中国古代的筹算规则,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以此类推
世界数字
罗马数字: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
中国数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阿拉伯数字:
1、2、3、4、5、6、7、8、9、0
古代
印度人
中古
阿拉伯人
世界各地
发明
改进
传播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阿拉伯人的科学贡献
数学:
花剌子密是杰出的数学家。他的《积分和方程计算》,直到16世纪一直是欧洲各大学教科书。代数学和用阿拉伯数字的计数法,都是通过这部书传入欧洲的。
医学:
(1)拉齐斯:巴格达国家医院院长,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代表作《医学集成》。
(2)依本·西拿:是杰出的医学权威,被誉为“医中之王”。 代表作《医典》
天文:
阿拉伯帝国在许多地方都设有专门的天文学研究机构。阿拉伯学者制造了不少比较精密的天文仪器,这些天文仪器直到16世纪还为欧洲所利用。阿拉伯的天文学者辈出,花剌子密、白塔尼、科尔多瓦的马吉里提等。
使者之一:阿拉伯的商人
阿拉伯的商人在商旅往来中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阿拉
伯商人
亚洲
欧洲
非洲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归纳总结
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
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
善于吸收其他文化并加以发展
使者之二: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意大利旅行家。17岁时随其父前往中国。在中国得到忽必烈的赏识,为大汗效力。其职责主要是到各地视察。17年后从海路回国,留下了亘古名著《马可·波罗行纪》,为世人所称道。
纪念马可·波罗的邮票
马可·波罗启程东来
马可·波罗到中国的路线
公元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
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波罗和叔叔马非奥波罗到过远东经商,自称带着忽必烈大汗的使命回到欧洲晋见教皇。
公元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开始了这一次伟大的旅行,他们从地中海出发,经叙利亚和两河流域,跨过伊朗高原,穿越中亚沙漠,翻过帕米尔高原,走过“丝绸之路”上的茫茫沙漠,最终在蒙古草原的元大都见到了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忽必烈。此后的17年间,马可波罗居住在当时的元大都,在中国经商,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直到1295年,马可波罗才回到了故乡。由於他经常向人们提起那个繁荣强大的东方帝国,动辄以百万之巨的形容词来描述它的富足,所以威尼斯人戏称他是“百万先生”。
马可·波罗觐见忽必烈
今天人们关于马可·波罗的所有记忆几乎都来自于他的游记本身,据说在马可·波罗回到家乡的第二年,威尼斯与热那亚爆发了一场贸易战争,在海战中被俘的马可·波罗进了热那亚监狱,在监狱中他结识了一个名叫鲁斯蒂切诺的作家,为了打发狱中的无聊时光,马可·波罗将自己在东方游历的见闻口述给后者笔录,两年后成书,最初的名字叫《寰宇记》。
一段无聊的铁窗生涯
一本改变了世界的旷世奇书。
“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
《马可·波罗行纪》成书之后广为流传,使得西方人得以了解东方之富庶,文化之发达,并对以后新航路开辟有所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描绘的中国元朝版图
印度一个国王“项上戴环,全饰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及其他宝石之类……胸前项下,悬一丝线,串大珠104颗与红宝石数粒。……臂上亦带三金环,全以重价珍珠宝石为饰;腿上,甚至脚趾亦然。因是国王所带之黄金珍珠宝石价值连城。此事不足为异,盖其所藏甚多,兼为国中之所出也。”
马可眼中的东方
日本“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桅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言之无人能信。” 日本“亦饶有宝石珍珠,珠色如蔷薇,甚美而价甚巨,珠大而圆,与白珠之价等重。”
马可故居
2004年10月马可·波罗34代孙帕多莱基亚先生来西湖“祭祖 ”
中意友谊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