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两首 2(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两首 2(冀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10 13: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古诗两首
文本细读:
  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写景寓理,语言执白,却引人深思。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理解富有哲理的诗句“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诵读古诗,品悟诗情。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 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