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名称 《制取氧气》
本节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②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③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氧气制法的探究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学习,解决简单问题,老师协助学生独立完成不了的任务,教师在指导中做到心中有数,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本节课的难点,发现学生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时设计问题进行难点突破。
教学流程图:
图片导课:展示潜水、抢救病人的图片?
出示本节课的课题?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共同完成”观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讨论与交流”
学生回答
引出催化剂,并板书概念
讲解催化剂的特征
播放视频
进一步理解催化剂
过度引出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介绍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
课堂练习
? 反思与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体会或想法?
作业布置
进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1.课题引入
【图片展示】
潜水、抢救病人
【讲述】
人类生活离不开空气,下面的人类用的是不是空气?
【板书】
3.2 制取氧气
第一课时
观察图片
学生回答:不是,是氧气。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感知氧气的重要性,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习探究活动①
向试管中滴加少量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试管口。
学生观察木条有没有复燃并及时完善P74表格内容。
通过木条没复燃,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实验结论的能力,为后面内容做铺垫。
学习探究活动②
取少量二氧化锰装入试管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学生观察木条有没有复燃并及时完善P74表格内容。
希望同学们知道二氧化锰不会分解产生氧气。
学习探究活动③
往一支装有10%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再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观察木条有没有复燃并及时完善P74表格内容。
希望同学们能够知道在二氧化锰存在的条件下,过氧化氢会很快分解放出足够多的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学习探究活动④
带实验⑶的试管内的液体不再放出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口
学生观察木条有没有复燃并及时完善P74表格内容。
希望同学们知道二氧化锰好像用不完,从而为后面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做准备。
3.引导讨论
出示课本P74“讨论与交流”
此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疑问(见附录),并且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适当给予解答。
最后由教师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问:概念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引导学生分析催化剂概念中的关键词,引出催化剂的特征。
【播放视频】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学生集体朗读概念。
学生回答
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边分析边思考。
学生阅读,理解每一点的含义。
学生观看。
通过小组回答,
完整有关探究活动中的实验现象,提高同学们的处理实验现象的能力。
希望学生记忆概念中的关键词语,以此提高学生们快速理解概念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念,处理概念的能力,为以后自学打基础。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4. 知识过渡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我们知道,在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可以分解制出氧气,那么,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呢?
出示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刚才我们做实验已经制出氧气,如果我们需要这些氧气,只需要给试管口加一个带导气管的橡皮塞,这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发生装置。
展示常见的“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
展示常见“气体收集装置”,并讲解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学生阅读反应原理。
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听讲,并根据氧气的密度、水溶性,为氧气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希望学生阅读后能记忆,达到课堂内容当堂记忆的效果。
视觉记忆常见的“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以达到课堂中多感官参与学习的效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5.小结知识
谈一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
验室制取氧气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在这里起催化作用。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巩固
板书设计
催化剂
“一变”改变反应速率
“二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发生装置
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