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5 11:4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百家争鸣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1.搜集有关诸子百家的资料,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语录(特别是《论语》中有关教育的语录);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排练小话剧《孔子杏坛讲学》。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风云变幻,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这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许多有思想的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让我们通过今天《百家争鸣》的学习,领略2 000多年前诸子百家的人格魅力,体会他们思想的博大精深。(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老子(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春秋时期有一位大思想家,被孔子称为“能上天入海的龙一般的人物”,他就是老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思想家老子吧。
1.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老子”一目。
教师讲解老子的生平。
2.老子的思想主张
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总结老子的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师启发:老子的学说被后人整理成《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首先提出“道”与“名”两个关键名词。“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古时,“道”与“天”字相通,在这里“天”和“道”是相通的,一般是指万物运行的自然法则。老子认为,道就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故应顺应万物的发展变化而不加干涉,亦即应任万物按照“自己那样”而存在和发展变化,应听任万物依其本性而自生、自长、自化、自成为法则。
教师:课前,曾让同学们查找成语故事“塞翁失马”,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学生代表讲述故事。
教师引导:塞翁讲了两次“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又讲了“这怎么就不是祸害呢?”。在《老子·五十八章》里,曾写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请结合“塞翁失马”的故事,说说应该如何理解老子精辟的思想主张。
学生踊跃发言后,教师总结:这个故事阐述的道理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老子的话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即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的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有什么帮助?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学生展开小组辩论,各抒己见。
学生代表发言:在刚刚结束的考试中,考得好的同学要继续努力,防止好成绩变差;考得不理想的同学,不要自暴自弃,因为经过努力完全可以从差变好。 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经过努力也可能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3.老子的政治主张
教师提问:春秋是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处在乱世之秋,老子会提出什么样的救世之方呢?
学生总结: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教师讲解:“无为”的字面意思是“不做”,在老子思想的概念体系中,则指在“有所不做”的前提下“做”。老子对“无为”治国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就好比煮小鱼,不能搅动太多,否则鱼就会被搅烂,这就是“无为”;而鱼还是要烧煮的,国还是要治理的,并且还要煮得好,治得好,这就是“为”;如能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任其自然成功,鱼可以煮得好,国也能治得好,这就是“无为而不为”,诚如老子所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治”内含“任自然、顺民意、尚民主、遵规律而为”的思想,是老子为解救社会危机而提出的一种独特的政治主张。
教师过渡:老子是道家之祖,孔子是儒家之宗。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孔子和儒家学说”。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指泰山,“一水”指黄河,这“一圣人”指的就是孔子。
1.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孔子和儒家学说”一目第一段,了解孔子生平。
教师拓展:了解了孔子的生平,你认为孔子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发言:勤奋、好学、有追求、能坚持、有仁爱之心……
2.孔子的思想主张
(1)教师: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孔子的思想主张。
学生阅读教材第36~39页“孔子和儒家学说”一目,总结孔子的思想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提出“仁”的学说,并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教师总结:“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孔子在政治思想上提倡恢复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希望用伦理道德维系社会秩序;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实行德政,爱惜民力,体贴民意,使人民心悦诚服。
(2)教师引导:“仁”的含义十分宽泛,包含了一切美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我们应如何理解孔子“仁”的学说呢?
“仁者爱人”:“仁”是“爱人”,即爱别人,爱众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仁”是“礼”的根本内涵,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周礼的规范,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才算有了仁德,这反映了他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僭越周礼行为的不满。
教师提问: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学生回答:春秋时期,战乱纷争,劳动者四处逃离,无法安心生产劳动。
教师启发:老百姓四处逃离,那么周天子与各路诸侯呢?
学生回答:周天子势力衰微,四处颠沛奔走;各诸侯国间争霸战争不断。
教师总结: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孔子主张恢复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平稳地过渡到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故提出“仁”的学说。
(3)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材料研读”思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句的内涵。
学生发言后,教师订正: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在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围绕在它的周围。
教师提问: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弟子樊迟曾问孔子何为仁。孔子曰:爱人。对统治者而言,孔子提出了哪些政治主张?请从前面的总结中再次提炼一下。
学生回答: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实行德政,爱惜民力,体贴民意。
教师点拨:在当时社会矛盾不断尖锐的情况下,孔子反对严刑酷法繁役,让百姓有安定的生产环境,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国,减轻剥削、压迫,以缓和阶级矛盾,在客观上维护了统治者的利益,也有利于劳动人民。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此处可结合历史故事“苛政猛于虎”讲解)
(4)小活动:表演小话剧《孔子杏坛讲学》
3.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
(1)教育领域的贡献
教师:孔子不仅是思想家,还是教育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7页最后一段,了解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
学生回答:孔子创办私学,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民族。
教师讲解:夏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进入校门的。孔子创办了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的弟子大多数出身于平民。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像颜回、子路、曾参等人,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
教师讲解:孔子教育方面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前已布置同学们搜集孔子的教育思想方面的语录,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学生发言: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展示《论语》中教育方面的语录,先让学生尝试翻译,再分析下面这些片段分别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教师展示: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曰:“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教师提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给了两个学生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学生回答: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教师展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师提问:孔子的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学生回答:(1)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要“温故知新”。(2)要虚心好学,善于向别人请教。
教师提问: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孔子的关于学习的语录之外,同学们还搜集了哪些孔子的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录?
学生展示: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文化领域的贡献
学生阅读教材第37~38页“孔子和儒家学说”一目的最后两段后,总结孔子在文化领域的贡献: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三)百家争鸣(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分别反映了仁者与智者对于当时社会的思考。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迎来了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
1.诸子百家
学生阅读教材第38页“百家争鸣”一目的第一段,了解什么是“诸子百家”。
学生回答: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教师提问:“诸子”中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诸子”中的“子”在不同时期所指对象并不相同,请同学们具体说一下。
学生回答:春秋时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到春秋末期,人们使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到战国时期,“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
教师讲解:教材上关于“诸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怎样解释的?
学生回答: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教师补充: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各阶级、各阶层的思想家都能够自由地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不受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因此出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2.了解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中,以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下面让我们逐一了解。
学生阅读教材第38~39页内容、第40页“知识拓展”栏目,学习并总结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著作。
小活动:将学生分为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说说各自小组所代表学派的代表人物、简介及思想主张。
教师穿插:孟子传世有《孟子》七篇。教材第39页“材料研读”栏目中提到了《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一段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请同学们试着解释一下这段话。
学生思考后回答: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意,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服他的节操,这就叫大丈夫。
教师补充:孟子的这句话阐明了儒家的基本道德观,即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孟子通过这段话还表达了民与社稷为重,反对对君王的绝对顺从,顺从的原则要以正义为标准。
3.如何评价“百家争鸣”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9页最后两段,思考:“百家争鸣”是指一百个流派吗?如何理解“争鸣”二字?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并不是指一百个流派,它们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诸子百家”按照本阶级(层)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了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教师提问:如何认识和评价“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学生发言:“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教师启发: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9页“问题思考”栏目,回答问题。
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形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教师拓展: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积极的方面值得现代社会借鉴?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各抒己见: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的观点;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的法治思想等都值得现代社会借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以儒、道、法三家为代表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深刻感受到了这一时期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诸子百家主要学派一览表》,进行知识归纳。
学派
代表人物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第8课 百家争鸣
(一)思想家老子
1.老子生平
2.从《道德经》看老子思想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孔子生平
2.孔子的政治思想
3.孔子的教育成就
(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主要派别、代表人物、时期、著作及主要思想
本节课诸子百家涉及到的人物较多,如何突出重点是本课应把握的一个关键。孔子及其思想主张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因此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教育和文化等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仁”的学说及其在教育、文化方面的贡献。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提出有效的互动话题。知道老子和孔子等诸子百家并不难,如何正确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涵是个难点。本节课精心设计了一些有效的互动话题,如请结合“塞翁失马”的故事,说说应该如何理解老子精辟的思想主张,“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状?”“孔子的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哪些积极的方面值得现代社会借鉴?”这些问题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概括,让学生有思考,有话说。
第二,用填表巩固知识。本节课讲述的诸子百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因此在课堂小结中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归纳概括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所处时代和思想主张,实现了对识记目标的有效巩固。
第三,用讨论开启思维。讨论的教学方式贯穿了这节课的始终,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第四,用活动调动气氛。本节课设计的小话剧《孔子杏坛讲学》,形象地再现了历史,灵活地升华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