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与技能
1.记住“战国七雄”及地理位置;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3.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2.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重点
“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建。
●难点
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准备“春秋争霸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的挂图;整理与战国史实有关的成语;制作本课课件。
一、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春秋末期,诸侯国由初期的一百多个锐减到了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有七雄。那么,七雄指的是哪七个诸侯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重要的战役呢?(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历史上的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国时期,是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刘向在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把各诸侯国连年相互兼并、征战剧烈的这段特定历史时期名曰“战国”)。
(一)战国七雄(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教师出示“战国形势图”与“春秋争霸形势图”,提问:
(1)有一个诸侯国曾经是春秋时期的霸主,而在战国形势图上却找不到了,这是哪一个诸侯国?
(2)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还有哪些在战国时期已经找不到了?
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认真观察两图,并仔细阅读教材第31页正文“战国七雄”一目。
1.三家分晋
教师提问: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曾经是一时的霸主,强大的晋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总结: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的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史上把这件事叫作“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教师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的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与春秋时期的齐国也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田氏代齐”的事件)
教师拓展:彼时的周王室仍然存在,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上述现象的发生?
学生思考后,发言:虽然周王室仍然存在,但王权衰落,已无足轻重了。
3.战国七雄
(1)教师提问:诸侯国在春秋时期有140多个,战国初期减少到十几个,势力较强的有几个?它们史称什么?
学生回答: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教师通过地图再次引导学生明确:哪些是春秋时期就有的,哪些是后来形成的?
学生:战国七雄中,齐、楚、燕、秦是春秋时期就有的,韩、赵、魏三个诸侯国是后来形成的。
引导学生观看上面的两幅地图,找出七国的位置,及其都城和今天的地名。
教师看图讲解,进行记忆方法的点拨:如何更快更好地记住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呢?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同学们可以采用顺口溜加以记忆,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其中赵、魏、韩在中间的具体位置为——上、中、下。
请学生根据顺口溜在“战国形势图”上再次识记战国七雄的位置,并填写“战国七雄方位示意图”。
(2)教师:战国,顾名思义,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1页最后一段和第32页的“相关史事”栏目,总结一下,同春秋时期相比较,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的特点?尽量用精简的语言来概述。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①战争规模大;②参战兵力多(参战兵力由春秋时期的六七万人增至几十万、上百万人);③持续时间长(战国时期,一次战争便要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地打下去);④交战区域广;⑤战争更加残酷。
教师: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战争呢?“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4.教师拓展
(1)小活动:表演历史小话剧《纸上谈兵》。
(2)小组探究:战国时期发生的许多战争,你认为是好事还是坏事?请阅读教材第32页“问题思考”,结合所学内容,思考一下,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作启发讲解:注意教材中“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等语句都暗含着“国家朝统一方向发展”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实现封建国家统一的战争。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组内讨论,然后各组发言。
教师总结:战国时期连绵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也给社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但是,从客观上来说,它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进步。
(3)教师提问: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决定战争胜负,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政治意味强烈。战国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对阵双方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战争的残酷性尽显。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一下,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除了上述区别外,战争目的上有何不同?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组内讨论,然后各组发言。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以取得霸主地位为主要目标;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目的是把对方吞并,统一中国。
教师过渡:战国时期,战争的背景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力则来自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商鞅变法(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商鞅变法”一目,了解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1.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教师提问: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这些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如何?
教师帮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得出答案:以石器和铜器为主。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已使用牛耕。
教师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使用特点: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指导学生读图(教材第31页“铜冰鉴”与32页“战国铜壶”),进一步体会战国时期不断提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教师过渡: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此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他们想确立自己的统治,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如魏国的李悝(kūi)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著名。
2.商鞅变法
教师提问:各国为什么先后掀起变法改革?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后,教师总结: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后,战国时期生产力得以发展(变法的根本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确立他们的统治(变法在政治上的直接原因),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经济,再加上兼并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变法是军事的直接推动力)。于是各诸侯国统治者都主动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掀起变法改革。
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33页“人物扫描”栏目,了解商鞅生平,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总结:商鞅变法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组内讨论,然后各组发言。
教师点评并补充:什么是徭役呢?(中国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杂役、兵役等。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一个沉重负担。)
3.上述问题明确后,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背诵商鞅变法的时间、目的、主要内容、作用,以求主要知识点当堂达标。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第33页“材料研读”栏目,思考问题: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段话是《战国策》中对商鞅的评价。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处罚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而且论功行赏,不偏袒自己的亲信。
教师结合教材第33页“人物扫描”栏目,进行讲解: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所以,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的场景在商鞅的变法过程中经常出现。
4.小活动:表演历史小话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教师将学生分成秦孝公、商鞅,守旧大臣甲、乙、丙及画外旁白等几个角色。
教师点评同学们的精彩表演,并讲解:由于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后被车裂而死。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然后五马同时分驰将肢体撕裂。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刑罚。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他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真令人痛惜。
请同学们展开课堂辩论:如何评价这一现象?你认为商鞅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学生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辩论。
正方:商鞅是一个失败者,为变法流血牺牲,搭上了性命……
反方:商鞅是一个成功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
教师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一方面,对秦国而言,它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就历史发展而言,它废除了井田制,建立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4页第一段,总结一下各国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回答: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一目。
1.李冰与都江堰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介绍李冰其人。
2.都江堰的工程构成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第34页“都江堰示意图”与教材第35页中的“都江堰”图,分析都江堰的工程构成情况。
学生简单发言后,教师结合下图讲解: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3个主体工程。鱼嘴是修筑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开的出水口,它的作用是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它形似瓶颈,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会自行溃堤,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保证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灾害。它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
3.都江堰的水利功能与历史意义
(1)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34页最后一段,总结一下都江堰的水利功能。
学生回答: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2)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说说修建都江堰的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5页“相关史事”栏目,进一步了解都江堰的水利功能。思考下面“材料研读”栏目中提出的问题: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教师简单点拨:都江堰的修建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作用很大,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4.小活动:我是小导游
推选学生代表,根据所学和预习成果,以小导游的形式综合介绍一下都江堰。(教师提示:要加入教材第35页“知识拓展之‘震不垮’的都江堰”的内容)
三、课堂小结
如果把战国250多年历史的发展比作一次长跑比赛。那么,起跑最快的是魏国。李悝变法后,魏国一马当先,称雄中原。战国中期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以后,齐国赶了上去,超到魏国的前面。秦国则奋力冲刺,一路追赶,马不停蹄。秦国实力为什么这样足呢?这要得益于商鞅变法的成功。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就这样,齐秦两强你追我赶,难分先后地跑了一段,终于,秦国越跑越快,在七个参赛者中遥遥领先。比赛最后的结局大家是清楚的,长平一战中,匹夫赵括纸上谈兵,箭下丧命,唯一一个可以与秦国抗衡的赵国大败,各诸侯国再无力对抗秦军,一统天下的金牌将被秦国夺走。如今,战国的硝烟已然散尽,唯有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依然巍立。两千多年过去了,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它是世界之最,令我中华儿女无比自豪。这正是: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各国兼并战不休,桂陵马陵起硝烟。
围魏救赵又减灶,孙膑妙计赚庞涓。
秦赵长平鏖战久,赵括丧命留笑谈。
战国特点乱与变,铁器牛耕已广泛。
秦国落后力求变,孝公求才商鞅现。
三五六年公元前,承认土地私有权。
重农抑商奖生产,立功将士得良田。
郡县制度法令严,从此实力六国前。
改革从来有风险,商鞅身死美名传。
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水患灌农田。
治水功劳胜大禹,造福人民几千年。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诸侯兼并 2.三家分晋
3.田氏代齐 4.战国七雄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2.目的 3.时间 4.措施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背景 2.修建 3.构成 4.作用
1.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若要掌握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就必须要浅化知识点,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逐渐培养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的相关资料;搜集都江堰的相关资料、图片,分析其防洪、灌溉原理;搜集商鞅及其变法的相关资料。将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历史小话剧、小导游等内容分解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加以编排。事实证明,本节学习过程中穿插的历史小话剧《纸上谈兵》《商鞅舌战守旧群臣》与《我是小导游》等活动环节,很实用,不花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穿越时空,变得灵动精彩。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因此通过小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加以理解记忆,这种方式也很实用。本课的“课堂小结”部分,采用评书的形式概述了本节的主要知识点。如果学生能够真正记下来,将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2.本节课历史时间跨度较大,知识点较多,虽然学生接受知识快,掌握知识牢,但对社会性质的变化理解仍然比较模糊,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这一困惑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