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复习时文评说(湖南“新闻评论”)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高考复习时文评说(湖南“新闻评论”)专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2 11:49:35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制作:龙海侨中高三语文 蔡紫芬 caizifen@


1、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时文评说,考查的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简要阐述。
10分的分值具体分布为
第一道题:一句话概括;(3分)
第二道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7分)
2、为何林黛玉不得不死?
4、同样打虎,武松和李逵为何只有一个称“英雄”?
3、宝玉曾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为什么


错杀吕伯奢
  曹操从洛阳逃到中牟,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义释曹操,与他一道来到成皋,投宿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怀疑他们要杀自己,竟将吕伯奢全家杀害,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愤怒地离开了曹操。
反对这观点:
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
赞成这观点:
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黛玉听说宝玉结婚的消息后,病情日重。她自料万无生理,就将作为自己和宝玉爱情见证的旧帕与诗稿付之一炬。贾府上下忙于娶亲,无暇顾及黛玉,还把她的丫环叫走使唤。黛玉在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后便去世了。而此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娶亲的音乐之声,潇湘馆外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Q版林黛玉
  黛玉如果要不死,那她只有嫁给宝玉才能不死。。嫁给宝玉之后的黛玉,势必要肩负起贾府的所有事务,变得精明强干。。那这时的黛玉就成了王夫人第二、凤姐第二的宝二奶奶,,完全不是那个从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了。。。这样的黛玉,名存实亡,活下来的只是一副空皮囊。。。
不同意。
因为男人并不都污浊不堪。这只是贾宝玉就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所说的比较偏激。用于批评一部分男人可以,倘加之全体则不正确了。
名 言
宝玉名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2000:董 洁(右)
1 武松赤手空拳,李逵拿着管制刀具。
2 武松是在醉得很厉害的情况下打死老虎的;
3武松是为民除害 ,打虎时心态比较正常;李逵和 虎有杀母之仇,打虎时心情激愤。
4 武松打的是吊睛白额猛虎,打虎场面精彩
刺激 ;李逵打虎很轻易就解决了四只饥饿的
小老虎,看头相对小。就像一个是赤手空拳
搁倒一个武林高手,一个是拿武器砍死四个
无名小卒。
【时文评说题型特点】
⒈提供一则或两则材料
⒉要答两个问题:
①概括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准确捕捉基本信息 ②发表看法:对材料所阐述的内容(现象、观点)有何看法?请阐述。——做出自己的评判
⒊材料源自生活
⒋评说角度多元




高考专题复习——时文评说
【单一材料型答题思路】
内容上,要考虑:①找出关键语句;②兼顾多层意思;③提取关键词语,压缩语句。
语言表达上,要注意到采用主谓句(或省略主语的动宾句)进行表述,不可用偏正式短语加以概括。
即抽出新闻材料六要素(时,地,人或物,事,因,果)中的核心二要素人或物及事展开信息重组,形成“何人或物做何事+怎么样(果) ”的概括模式。
【单一材料】
2009年2月14日,在长沙世界之窗,游客拍到了惊人的一幕:一名年轻女子骑上毛主席塑像照相。一名年轻女游客在同伴的帮助下爬上毛主席雕像,并骑在雕像的肩膀上拍照。19日,网友“沉默的麻雀”在某论坛上发出题为“一个可耻的中国人”的帖子,该帖点击率已飙升至15000余人次,同时,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该女子的行为引来网友的一片讨伐之声。有人甚至提出要“人肉搜索”出这个“脑残”。从论坛发布的两张图片看,这名骑上雕像的女孩年龄在20岁左右,与她同行的一名男孩帮助她爬上雕塑,另外两名女孩则拿出手机为她拍照。
  包括新华网等知名网站在内,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在网友中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跟帖网友认为,这个女孩“可怜可悲”、“太没有素质”。一位网名为“炎黄春秋”的网友在天涯社区的论坛上发帖,认为这是“国耻”,是“社会之悲哀”,“让我们对这样可耻的行为全民共讨之吧!”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要点。(3分)
  (2)针对上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7分)
【单一材料】
一女子骑伟人塑像遭讨伐。
“何人或物做何事+怎么样(果) ”




【两则材料型答题思路】
  第一步: 通读材料
  第二步:分析关系(相反型、相近型)
  第三步:提炼筛选(异同点)
  第四步:整合表达
“何人或物做何事+怎么样(果) ”的概括模式,
找共同话题,并按材料“似”或“异” 的组合展开同
或异向合并。
其中相反型的题目,一般可以按照以下形式归纳:
  “××对××××现象有不同的看法或做法”
  “××对××××现象看法或做法不一”
  “××××现象引发争议”
【两则材料】(相反型)
材料一 教育部近日指出,包括央视在内的全国多家电视台的台标不合规范,如央视台标CCTV是英文缩写,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规要求,需改为汉字。央视则表示该台标非常珍贵,不能更改。
材料二 面对教育部的批评,央视“不可能轻易更改”的回复,有人认为“太过霸气”,“央视敢于叫板的底气,无非还是来自其特殊的地位”。这部分人力挺教育部,认为教育部是为了传统文化而做努力,应该支持。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要点。(3分)
  (2)针对上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7分)
参 考 答 案
××××现象引发争议
央视台标引起争议 。
【两则材料】(相近型)
材料一:一天,甲乙相逢,甲说:“你很靓很精神,一定做俯卧撑了,又腰肌挺好,比猪坚强多了。是股奴,还是车奴、房奴 打酱油吗 ”乙回答道:“我什么奴也不是,也不打酱油。--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明白。”
  材料二:调查发现,经常使“顶”“囧”“雷”“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也达到了37.66%。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要点。(3分)
  (2)针对上面的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7分)
“何人或物做何事”
网络语言成为潮流。




1、一名年轻女游客爬上毛主席雕像拍照引发争议。
2、爬毛泽东雕像拍照引发网友议论。
3、一个全民共讨的可悲女孩。
4、骑在毛泽东雕像上照相是国耻。
5、2009年2月14日,在长沙世界之窗有一名女子因骑上毛主席雕像照相而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
6、一名女子的行为惹出全国各地网站的评价。
3分
答案展台——你的答案上榜了吗?










概括时我们要注意几个原则:
第一,一句话一般为主谓句,如“谁做了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了”不能以短语来概括。
第二是陈述句,即不能是感叹句、疑问句、议论性的句子。
第三,完成之后要检查是否出现病句。
1、对台标引发了不同的争论。
2、教育部对全国多家电视的示合规范的批评。
3、因是否更新央视台标,而引起了教育部与央视的争论。
4、面对教育部对央视台标的批评,人们都引发了不同的看法。
5、是否更改央视台标引起教育部的反应,部分人力挺教育部。
6、人们对央视台标的不同看法。



1、网络语言在网络中即为流行。
2、网络语言进入人群生活。
3、引用网络语言的人越来越多。
4、一些网络语言文字逐步被人们接受。
5、网络语言在20岁以上人群引起热潮。
6、网络语言已经在人群中广泛应用。
7、网络语言引起年轻人的使用。
8、网络语言文字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传统文字的规范使用。
【阐述观点答题步骤】
1、从正面/反面肯定。简明扼要提出观点(开门见山、单一明确);
2、讲道理,两点为宜。(说理透彻、言必己出)
3、总述(或重申观点或提出建议)
模式:(含该主题的)观点+分析+总结
注意几个禁忌问题:
(1)全文没有观点,大量转引原材料,没有分析,说理不透。
(2)观点偏激,强词夺理,令人无法接受。
(3)条理不清,语无伦次。
(4)字数严重超标或不足。

【阐述观点题型】
材料一 据俄新社报道,塔吉克斯坦3月10日推出了一个措施:所有中小学师生今后在学校禁用手机,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材料二 一位中学教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我在上课时总是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接电话也不打电话,没课时还真离不开手机;家长为学生配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
  (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7分)
阐述观点
1、塔吉克斯坦3月10日推出了一个措施:所有中小学师生今后在学校禁用手机,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而爸爸妈妈给我们买手机是为了及时联系的需要,所以,我们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很正常。如果没有手机,发生事情时,我们就联系不到父母、老师、同学,那就很危险了。
2、老师也是人,也需要和别人联系,有时候,我们家长找不到我们,就可以通过打电话给老师而找到我们。如果有做生意的老师,还可以通过手机及时得到买卖信息,避免了损失。只是上课的时候,老师最好不打手机。
【解析】
1、观点不明确
2、强词夺理,令人无
法接受
3、语无伦次条理不清
4、观点脱离材料
3、手机带到学校来,有些同学在上课玩手机游戏,挂QQ聊天,影响了自己听课,还影响了同桌。而学校里面偶尔还会发生偷盗手机这样的事情。有些老师上课接听手机,中断讲课,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尽量不要带手机到学校来。
4、手机有辐射,会伤害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所以,我建议,学校要加强公共电话的建设,增加公共电话数量,方便广大的老师和同学。这样,师生就不会在学校使用手机了。
示例一:中小学校园内不该使用手机。(观点)校园内,师生因为工作学习的特性,对资讯的获取及时性要求并不太高。随着手机进校园,会使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分心,降低工作学习效率。(分析)所以,校园内禁用手机的做法很好。(总结)
示例二:用行政手段制止中小学师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这做法太过僵化。(观点)这有违资讯时代人们及时
沟通及时获取信息的需要,只要我们能够协调好工作
学习与资讯沟通的关系,(分析)那么,手机进校园
也不是不可以的。(总结)
材料一: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材料二:近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要求“小学设置繁体字教育”、“逐步恢复繁体字”的提案,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代表教育部作出回应,称“推广简化字”是法律的规定,教育部要依法行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则对依法推广简化字表示支持。
  ⑵针对以上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7分)
答案示例一:小学生学习繁体字是历史的倒退。当初简化文字,倡导写简化字就是为了提高书写效率,使汉字学习、掌握更加容易,现在重提小学开始学习繁体字会使汉字的发展“开倒车”,是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行为。
  答案示例二: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有助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繁体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正宗的文字,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学习繁体字可以让大家从小知晓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由来,进而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光大。
腾讯、百度、金山等5家公司围剿“360”
造句大赛:
1、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我爸是李刚炫耀自己 。
2、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我爸是李刚。
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爸是李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