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徐志摩
任课教师:庙尔沟中学
田佳轩
再别康桥
意象是指诗歌中寄寓了诗人特定思想感情的景物。
“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二者是点与面的关系。
知识点补充——意象与意境(课后摘抄)
1.
常见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草木类举例: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
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花卉类举例:丁香(忧愁、高贵、高洁、脆弱、
纯洁)
动物类举例:鸿雁(理想,追求,思乡怀归、思
亲、音信,消息)
自然风霜雨雪水云类举例:云(游子飘泊、自由自在)
2.
常见意境(氛围)类别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
常见思想感情类别: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知识积累(课后摘抄)——意象与意境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背景介绍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介绍
题目解析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0年秋,徐志摩曾到剑桥大学学习。1928年8月诗人故地重游。灵感闪现,写下了这首以意境优美、空灵飘逸而倍受读者青睐的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剑桥风景图欣赏
剑桥风景图欣赏
剑桥风景图欣赏
剑桥风景图欣赏
剑桥风景图欣赏
剑桥风景图欣赏
徐志摩(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笔名“南湖”、“云中鹤”。
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他的情感体验多留下文坛佳话正如胡适所说,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诗,风格欧化,诗歌有唯美倾向。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作者介绍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同年应父命与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20年赴英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其间爱恋林徽因。
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回国。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于1926年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29年兼中华书局编委。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遇大雾,飞机触山,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风流才子徐志摩的一生
幼仪没有说过她爱志摩,即便她仍是他的妻子时,也没有机会说出一个爱字。于是她便用漫长的人生来说,因为那正是她所相信的——爱即是承担、即是责任。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幼仪对志摩的爱当是最彻底也最完整的。诚如她所言,三个女人之中她最爱志摩。
风流才子徐志摩的一生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缺少的是狂放激情的能量,当一切都被理性的思维耙梳过之后,生命只剩余灰而非火焰。徐志摩是火焰,他以自身为中心向外延烧,凡与他交会者无不立即发生变化。徽因爱这激越的能量,然而火焰炙人,徽因不能焚身相随,便只能选择逃开了。
风流才子徐志摩的一生
志摩更注重精神的追求,他要拉着爱人飞往更高处同看宇宙的奥妙,但陆小曼却宁愿蜷缩万丈红尘,志摩爱她只能随她坠落。
风流才子徐志摩的一生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文学常识:新月诗派
视频朗读:《再别康桥》
同学朗读:《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同学朗读:《再别康桥》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初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在这首诗中告别的对象有哪些?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初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在这首诗中告别的对象有哪些?康桥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荇……
也就是他在康桥时陪他度过大学生涯的一切美好的景物。
初读课文并思考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依依惜别的感情。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文本圈赏点评
撑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前置”作用:
“作别西天的云彩”避免了直露、浅白、生硬,使康桥风景显得宁静而和谐。
第一节: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告别。
轻柔
不舍
文本圈赏点评
撑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轻轻的”“前置”作用:一是起强调作用,突出了宁静的基调;二是音韵的需要,使韵律感更强。
“作别西天的云彩”避免了直露、浅白、生硬,使康桥风景显得宁静而和谐。
第一节: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告别。
轻柔
不舍
文本圈赏点评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新娘”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节:写康河河畔的金柳与水中倒影相映成画的美景。
欢快
文本圈赏点评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新娘”用了什么修辞?
这是一个形象鲜明且极富诗意的比喻,平中见奇。首先,河畔的金柳在夕阳照耀下显出金黄色,这与穿红着绿的新娘形似。其次,诗人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极美好的时光,所以,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极尽喜爱,“夕阳中的新娘”这一形象正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诗人对康桥及其一草一木的爱恋。
第二节:写康河河畔的金柳与水中倒影相映成画的美景。
欢快
文本圈赏点评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的表达效果?
首先,形象地描写除了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之艳丽,写出了金柳之多情,且与上句的“新娘”相呼应;其次,融情于景,饱含诗人对康桥的挚爱之情。
第二节:写康河河畔的金柳与水中倒影相映成画的美景。
欢快
文本圈赏点评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招摇”用了什么修辞?
第三节:写康河随波起伏的水草。
深情
文本圈赏点评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招摇”用了什么修辞?
拟人手法。一方面写出了青荇的轻盈、可爱,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诗人认为母校的一草一木对他都有感情,这表明了他对母校真挚的爱。
第三节:写康河随波起伏的水草。
深情
文本圈赏点评
文本圈赏点评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一潭”指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徐志摩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想。在这里,诗人融情于景,留恋之情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梦”如何理解?
第四节:写榆荫下的清潭。
深情
文本圈赏点评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一潭”指拜伦潭,在康河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里游玩。徐志摩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想。在这里,诗人融情于景,留恋之情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梦”如何理解?
指诗人的梦想,这梦想就像彩虹一样美好。“揉碎”写出了诗人梦想的破灭,暗含着诗人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而“沉淀”一词,表现了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沉重。
第四节:写榆荫下的清潭。
深情
文本圈赏点评
文本圈赏点评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里的“梦”又如何理解?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高昂
文本圈赏点评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里的“梦”又如何理解?
这里的“梦”是对上面的“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是诗人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高昂
文本圈赏点评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笙箫”,笙箫本是离别时的奏乐乐器,这个比喻是否贴切?
拟人的修辞。沉默的夏虫似乎也在为离别而惆怅,与诗人心灵相通,达到了共鸣。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
低沉
文本圈赏点评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笙箫”,笙箫本是离别时的奏乐乐器,这个比喻是否贴切?
按常理,离别时可以奏笙箫等乐器相娱相送,但诗人热爱康桥的优美宁静,并深深沉浸其中,不忍打破这宁静。将“悄悄”比成“别离的笙箫”,看似不合理,实则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热爱与留恋。
拟人的修辞。沉默的夏虫似乎也在为离别而惆怅,与诗人心灵相通,达到了共鸣。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
低沉
文本圈赏点评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与开头呼应的效果:
第七节:写诗人悄悄离开康桥,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
难舍
文本圈赏点评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与开头呼应的效果:
这一节与开头呼应,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云彩本就不能带走,诗人却偏强调“不带走一片云彩”,这表达了诗人不愿惊动康桥的情意。
第7节和第1节相比,虽然节奏相似,却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强化了诗人心中对康桥恋恋不舍的情感,其中也有积分洒脱。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浓的感情,于“轻轻”“悄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节:写诗人悄悄离开康桥,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
难舍
小结:文章结构
再别康桥
现实——洒脱作别——依恋
寻梦
现实——飘然而去——不舍
金柳
青荇
清潭
星辉
夏虫
康桥景色
(秀美)
首
尾
呼
应
重点探究: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重点探究: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对象是人,这首诗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见泪”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重点探究: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氛围,排除了离别时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对象是人,这首诗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见泪”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重点探究: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之中。
最后,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按照情景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应该有送行的人,诗人也会看到高楼大厦、奔驰的车辆,也会听到行人的嘈杂声。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是“云彩”“金柳”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作品特色分析:精雕细琢的形式美
作品特色分析:精雕细琢的形式美
音乐美:表现在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上,每行基本由两至三个音步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作品特色分析:精雕细琢的形式美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而丰富的图画。
音乐美:表现在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上,每行基本由两至三个音步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作品特色分析:精雕细琢的形式美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而丰富的图画。
音乐美:表现在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上,每行基本由两至三个音步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为六七个人,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开放探究:关于此诗的高潮,有人认为在第5节,有人认为在第6节:
开放探究:关于此诗的高潮,有人认为在第5节,有人认为在第6节:
情感的高潮在第5节。在这一节,诗人对母校的爱莲之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在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了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快乐达到了极点。
开放探究:关于此诗的高潮,有人认为在第5节,有人认为在第6节:
情感的高潮是第6节。在这一节中,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诗人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中,一个“但”字把诗人和读者从梦境与回忆中拉回了现实。在现实中“放歌”是不可能的了,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本节别情缕缕,离绪重重,诗人的惜别之情达到了高潮。
情感的高潮在第5节。在这一节,诗人对母校的爱莲之情达到了高潮。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告别康桥了,想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在青草更青处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到了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快乐达到了极点。
感谢您的倾听
庙尔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