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文档属性

名称 爱莲说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02 12:44:30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周敦颐
周敦颐:
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他曾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因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著名的《爱莲说》。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蕃fán
淤yū
颐yí
濯zhuó
涟lián
亵xiè
鲜xiǎn
逸yì
噫yī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仿照《陋室铭》的学习方式,从字词读音、朗读节奏、词句解释翻译、文意疏通四个方面学习课文。(可采用“四读法”来依次完成)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fán 多

zhuó洗涤
xiè 亲近而不庄重
美丽而不庄重


助词,的

yú 我

语气助词

沾染
动词,生枝蔓
动词,长枝节
更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fán多
唐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沾染
洗涤
美丽
而不
庄重
树立
亲近而不庄重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认为
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Yī叹词
Xiǎn少,难得
应当
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像我一样的人有几个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很多了。
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图一
莲花的特点
1、“淤泥”和“清涟”写出了莲花的 生长环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 体态;
3、“香远益清”写出了莲花的 香味;
4、“亭亭净植”写出了莲花的 整个形体姿态;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 清高风度;
这段话中的七个短句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的特点呢?
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
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性高洁,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
也不孤高自许。
——通达事理,行为
方正,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仪态端
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是托物言志向的写法。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
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小资料:
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据唐李肇《国史补》记载:唐代京城长安的王公弟子们和没有事物在身的人,崇尚牡丹三十年了。每逢暮春三月,他们都像发了狂一样,有的坐车,有的骑马,争先恐后地去观赏牡丹,谁不喜欢,就被认为是一种羞耻。------有人精心培育以谋取暴利,一株牡丹有的价值几万两银子。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中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牡丹芳》中也写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徐凝的诗中则有“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的句子。这些材料足以说明唐朝人喜爱牡丹的盛况。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一“叹”-- 爱菊者“鲜”
二“叹”-- 爱莲者“少”
三“叹”--爱牡丹者“众”
分析结尾: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同时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原因总结: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
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
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A1
A1和A2哪个更白
A2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品格高洁超凡脱俗
予独爱莲之……
莲,花之君子者也。
质朴正直志洁行廉
正衬
反衬
总结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
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陶渊明
世人


牡丹

富贵者 宜乎众

托物
隐逸者 鲜有闻


君子者 同予者何人
a.不染、不妖
b.通直、不蔓不枝
d.不可亵玩
c.香、净植
言志
比较阅读:
《陋室铭》与《爱莲说》
1、主题:都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2、立意: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3、表达方式:都大量运用描写。
1、文体:一为“铭”,一为“说”;
2、句式:《陋》以骈句为主,《爱》则以散句为主;
3、线索:《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爱》以“爱”贯穿始终。
相同点
不同点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作业:
1、 课外查阅阅写莲的诗歌或文章,研究一下历代文人墨客对莲的态度。
2、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要求:通过对某物的外形或品质的描述,表达你对某物的赞扬或厌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