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评估测试(原卷板+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评估测试(原卷板+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15 17:19:56

文档简介

第三章单元评估测试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读甲、乙两图,回答1~3题。
1.图乙中①~⑤所代表的地质年代依次是( B )
A.古生代、元古代、中生代、太古代、新生代
B.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
D.中生代、新生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解析:由图甲中信息可知,①~⑤所代表的地质年代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图乙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 )
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B.③恐龙灭绝
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解析:②为元古代,真核细胞生物出现;③为古生代,古生代早期出现了大量无脊椎动物,中期出现了鱼类;恐龙灭绝于中生代;两栖类动物出现于古生代后期。
3.出现在④时期的生物有( B )
①三叶虫 ②恐龙 ③蕨类植物 ④爬行动物 
⑤鱼类
A.①③⑤
B.②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④时期是中生代,主要是爬行动物,恐龙灭绝为中生代末期。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C )
①土壤水分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解析:此框图主要说明的问题是:由于水库的修建,一方面使得库区土壤水分条件优化,利于植物生长,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强;另一方面,水面增大,蒸发增强,从而使得库区湿度增加,导致库区降水增多。
5.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其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D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解析: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河口地带产生的影响包括土壤肥力下降、产生土壤盐碱化、洪涝灾害得到控制、渔业产量下降、三角洲面积缩小。
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B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解析: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Ⅲ对Ⅱ产生影响,且Ⅱ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Ⅱ为区域干旱化趋向、Ⅲ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7.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 C )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解析: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使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
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解析:甲分布在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光照充足。乙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地形是山地和平原,冻土广布。丙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淋溶作用强,土壤肥力差,水源充足。丁位于长江流域,以流水侵蚀为主。
9.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解析:甲地植被根系发达,是由于气候干旱,缺水造成。乙地叶成针状,是为了防止叶片受冻害。丙地四季常青,是由于常年温度较高。丁地树木生长较快,是因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C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解析: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诸多自然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1.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B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解析: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地下水位升高,因此甲应是水位上升;水库修建可以使当地气候变得湿润,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因此乙应是改善局部气候;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减少,因此丙应是减少;水库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河流径流,减弱洪灾,因此丁应是减弱。
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直到现在,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荷兰人酷爱木鞋和风车,因为它们对于荷兰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历史上,木鞋和风车为荷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据此完成12~14题。
12.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 )
A.气候全年湿润
B.红壤广布,土质黏重
C.高原地形,地势高峻
D.河阔水深,水流湍急
解析:木鞋不怕潮湿的环境,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气候全年湿润,A对。不是红壤分布区,红壤分布在热带雨林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错。荷兰是平原地形,地势平坦,河流水量大,水流平缓,C、D错。
13.荷兰木鞋大多取材于当地普遍生长的白杨树。白杨树属于( C )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解析:荷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木鞋大多取材于当地普遍生长的白杨树,白杨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C对。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植被,A错。常绿阔叶林分布在热带雨林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错。针叶林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区,D错。
14.18世纪末,荷兰国内约有1.2万架风车,其当时最主要的功能是( A )
A.排出低地积水
B.碾磨谷物
C.压滚毛毡、造纸
D.发电供能
解析:荷兰地势低平,海拔低于海平面,地表易积水。18世纪末,荷兰国内约有1.2万架风车,其当时最主要的功能是排出低地积水,A对。荷兰位于西风带,风力稳定,风车可以用来碾磨谷物、压滚毛毡、造纸、发电等,但不是主要功能,B、C、D错。
读我国30°N附近甲山坡植被和聚落数量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甲山坡海拔2
200~3
000米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 C )
A.气温高
B.气温低
C.坡度较小
D.靠近河流
解析:在图示山谷中,甲山坡在海拔2
200~2
800米的地段坡度较小,地形较开阔,适宜聚落发展,所以聚落数量多,C对;其他地区坡度太陡,不适宜聚落形成。图示区域位于亚热带,较高海拔处气温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A、B错;半山腰处,距河流较远,D错。
16.甲山坡体现非地带性规律的植被是( B )
A.常绿林
B.干旱灌木
C.针叶林
D.高山草甸
解析: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规律,甲山坡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下面应出现常绿阔叶林,图中甲山坡相应位置出现的是干旱灌木,是地方性分异规律的体现,B对。
2017年4月4~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芬兰进行国事访问。下图为欧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赫尔辛基所处自然带为( B )
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苔原带
解析:读图可知,赫尔辛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8.该自然带在欧洲所跨经度较其他大洲多,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C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解析: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利于西风深入,带来大西洋湿润水汽,使气候温和湿润,所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范围广,所跨经度较多。
读世界某大陆略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景观主要是( A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阔叶林
解析:从阴影部分分布的位置可知,它主要分布在中亚、内蒙古高原、新疆和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景观主要是草原。
20.形成图中①②两地自然景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C )
A.纬度、水文
B.地形、气候
C.海陆位置、地形
D.水文、土壤
解析:①地深居内陆,降水少;②地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解析:由图可知:沿X方向自然带由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说明干燥程度增加,沿Y方向自然带由亚寒带森林过渡到热带森林,说明纬度降低,水热增加。
22.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B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
解析:在热带森林与温带森林之间应为亚热带森林,江南丘陵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符合题干要求。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记者从中科院寒旱所了解到,通过对我国河西走廊地区降水量、气温及出山径流量与厄尔尼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较强,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高温少雨,出山径流量偏少。
材料二:厄尔尼诺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时海面水温异常示意图(单位:℃)。
(1)下图表示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结果,请选择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7分)
a.西 b.东 c.海平面上升 d.海平面下降 
e.升高 f.降低 g.干旱少雨 h.湿润多雨
(2)结合上图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及其结果分析说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1分)
(3)材料一显示的我国的河西走廊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中,发生的气候的异常变化是夏季均温升高,降水减少,此时段内,河西走廊的水资源短缺现象会更明显。(3分)
(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对秘鲁沿岸及附近海域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什么?(3分)
答案:沿岸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或诱发滑坡、泥石流;湿度增高,有利于植被生长;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二分析,并结合所给的选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填写。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说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第(3)题,分析材料一,可以看出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中,河西走廊的降水减少,夏季温度升高,干旱加剧。第(4)题,结合第(1)题分析可知秘鲁沿岸及附近海域上升气流加强,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洪涝灾害或诱发滑坡、泥石流,但是增加了湿度,有利于植物生长;结合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可知,秘鲁附近海域上升流减弱,从深海带来的营养盐类减少,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鱼类饵料减少,秘鲁渔场鱼类大量死亡。
24.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该国最可能是指(2分)( C )
A.印度尼西亚
B.英国
C.日本
D.新西兰
(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6分)
答案: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由于地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
(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变化,试探究其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6分)
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②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答案:①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②反映了山地垂直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的变化引起水热状况的变化。
解析:由要素关系图可知该国为日本,分析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应主要把握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
25.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8分)
答案:垂直分异规律。产生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发生垂直分异。
(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针叶林带。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
(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高山草甸带(图中自然带)作为夏季牧场。(2分)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不同海拔的水热条件不同,发育了不同的自然带,体现了垂直分异规律。第(2)题,该山地北坡在海拔4
000米左右出现了森林带,南坡则没有,说明在此海拔上北坡的降水较多,可以判断北坡属于迎风坡。第(3)题,从该山地的基带为旱荒漠可知,此山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炎热,因此牧民会将海拔较高的草场作为夏季牧场。
26.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写出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4分)
①寒带苔原带,②亚寒带针叶林带,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垂直分异规律。(2分)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有无分布?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无 该纬度内绝大部分是海洋。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③(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温带荒漠带,形成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自然带⑤在南美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2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自然带的名称。第(2)题,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热量,符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从图中可看到随着海拔变化,自然带发生更替,又符合垂直分异规律。第(3)题,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是不存在的,主要从海陆分布来分析。第(4)题,根据46°S以及图示的海拔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第(5)题,自然带④在我国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⑤为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
PAGE
10第三章单元评估测试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读甲、乙两图,回答1~3题。
1.图乙中①~⑤所代表的地质年代依次是(  )
A.古生代、元古代、中生代、太古代、新生代
B.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代、太古代
D.中生代、新生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2.图乙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B.③恐龙灭绝
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3.出现在④时期的生物有(  )
①三叶虫 ②恐龙 ③蕨类植物 ④爬行动物 
⑤鱼类
A.①③⑤
B.②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分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5.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其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7.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  )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9.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11.下列对图示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荷兰人在500多年前发明了木鞋,直到现在,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劳动的习惯。荷兰人酷爱木鞋和风车,因为它们对于荷兰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在历史上,木鞋和风车为荷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图示意荷兰木鞋和风车。据此完成12~14题。
12.荷兰木鞋的出现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气候全年湿润
B.红壤广布,土质黏重
C.高原地形,地势高峻
D.河阔水深,水流湍急
13.荷兰木鞋大多取材于当地普遍生长的白杨树。白杨树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4.18世纪末,荷兰国内约有1.2万架风车,其当时最主要的功能是(  )
A.排出低地积水
B.碾磨谷物
C.压滚毛毡、造纸
D.发电供能
读我国30°N附近甲山坡植被和聚落数量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甲山坡海拔2
200~3
000米地段聚落数量多的原因是(  )
A.气温高
B.气温低
C.坡度较小
D.靠近河流
16.甲山坡体现非地带性规律的植被是(  )
A.常绿林
B.干旱灌木
C.针叶林
D.高山草甸
2017年4月4~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芬兰进行国事访问。下图为欧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赫尔辛基所处自然带为(  )
A.温带草原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苔原带
18.该自然带在欧洲所跨经度较其他大洲多,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读世界某大陆略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自然景观主要是(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阔叶林
20.形成图中①②两地自然景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纬度、水文
B.地形、气候
C.海陆位置、地形
D.水文、土壤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22.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记者从中科院寒旱所了解到,通过对我国河西走廊地区降水量、气温及出山径流量与厄尔尼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较强,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高温少雨,出山径流量偏少。
材料二:厄尔尼诺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下图为厄尔尼诺现象时海面水温异常示意图(单位:℃)。
(1)下图表示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结果,请选择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7分)
a.西 b.东 c.海平面上升 d.海平面下降 
e.升高 f.降低 g.干旱少雨 h.湿润多雨
(2)结合上图厄尔尼诺现象产生及其结果分析说明地理环境具有(
)特征。(1分)
(3)材料一显示的我国的河西走廊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中,发生的气候的异常变化是夏季均温(
),降水(
),此时段内,河西走廊的(
)短缺现象会更明显。(3分)
(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对秘鲁沿岸及附近海域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什么?(3分)
24.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该国最可能是指(2分)(  )
A.印度尼西亚
B.英国
C.日本
D.新西兰
(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6分)
(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变化,试探究其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6分)
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②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25.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8分)
(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分)
(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
)带(图中自然带)作为夏季牧场。(2分)
26.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写出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4分)
①(
),②(
),③(
),④(
)。
(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
)规律和(
)规律。(2分)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有无分布?原因是什么?(2分)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
)(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
),形成原因是什么?(4分)
(5)自然带⑤在南美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
)地区。(2分)
PAGE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