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评估测试(原卷板+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评估测试(原卷板+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15 19:38:56

文档简介

第四章单元评估测试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南疆地区沙漠广袤如海,散布片片绿洲。南疆铁路东起塞外火洲吐鲁番,西到丝路重镇喀什。读图,回答1~2题。
1.南疆地区的村镇、农田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B )
A.地形与土壤
B.地形与水源
C.水源与土壤
D.气候与植被
解析:南疆地区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和绿洲地带地形平坦,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地形和水源条件是影响村镇、农田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
2.从地形部位看,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 C )
A.河谷地带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山麓冲积扇
D.吐鲁番盆地
解析: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冲积扇地区,是因为这里地形平坦、村镇集中。
读我国已建和在建高速客运铁路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郑西高铁和京沪高铁许多路段均采用“以桥代路”方式,其主要原因分别是( B )
①沿线多沼泽湿地 ②沿线地形复杂 ③沿线河湖众多 ④沿线耕地面积广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郑西高铁穿过的地区地形复杂,为减小坡度,所以“以桥代路”;京沪高铁穿过平原地区,“以桥代路”是为了少占用耕地。
4.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 )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解析:平坦的地形是保证列车高速运行的前提。
读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完成5~6题。
5.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是( A )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③节省建设投资 ④减轻生态破坏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宁愿“逢山开隧,遇沟建桥”增加成本,也不选择“之”字形道路,很明显是为了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同时也可减轻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①④正确,故选A。
6.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B )
A.资金 
    
B.地形     
C.技术 
   
D.移民
解析:万达高速公路施工需要建设众多的桥隧以实现比较平坦的路面,主要障碍是地形崎岖。
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端,村外山坡上蜿蜒而下的是有几百年历史的人造冰川——历史上每逢干旱年份的3月,土邦王分派给村民的徭役中,最艰苦的就是到较远的自然冰川中切割大块的冰块,两人一组,用背篓不间断接力运到村外的山坡上,堆砌之后覆盖上树叶杂草,令人奇怪的是,人造冰川居然会不断变大,到5月耕种的季节,融化后就是灌溉水源的保障。读克什米尔地区图,完成7~8题。
7.材料中人造冰川不断变大的原因是( C )
A.高山冰川融水流入
B.堆砌的冰川融化膨胀
C.人造冰川温度低,使周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
D.村民抽取印度河水浇在人造冰川上
解析:高山冰川融水流入,但气温没有降低,不会形成冰川,A错误;堆砌的冰川融化,冰川会变小,B错误;人力背来的冰温度低,使周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附着,导致冰川不断变大,C正确;村民抽取印度河水浇在人造冰川上不符合现实,D错误。
8.有关拉达克地区的地理特征,推测正确的是( B )
A.聚落主要分布在气温稍低的山坡上
B.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是冰川融水
C.印度河的上游夏季水量小
D.拉达克地区气温日较差小
解析:由于地势高,气温低,聚落主要分布在气温稍高的山谷中,A错误;气候干旱,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是冰川融水,B正确;印度河的上游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水量大,C错误;拉达克地区气候干燥,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D错误。
读近百年来北半球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图,回答9~10题。
9.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B.20世纪80年代的气温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气温
C.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趋势一致
D.近百年来的气温明显低于距今7万年到距今1万年的气温
解析:距今7万年到距今1万年之间为最近一次冰期,当前地球气候正处在温暖的间冰期中,因此近百年来的气温明显高于距今7万年到距今1万年的气温。
10.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解析:气温升高,物种将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侵袭,生物多样性有可能减少;高山冰川融化,出现减少和退缩;可能使部分地区的作物增产;气候变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者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威胁人体健康。
气候变暖背景下,若降水量的增加超过蒸发量的增加,则表明气候趋于暖湿;反之,趋于暖干。读西北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范围和程度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据图可知( B )
A.该地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B.天山及其以北显著趋于暖湿
C.伊宁增加的蒸发量小于兰州
D.陕西降水量趋于减少
解析:读图可知,暖湿的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并不是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A错误;天山及其以北地区显著趋于暖湿,B正确;伊宁暖湿比兰州强,主要因为伊宁降水量增加,C错误;陕西主要位于未转型区是因为蒸发加强,D错误。
12.图中气候转型区环境要素变化最不可信的是( A )
A.冰川退缩将会停止
B.洪涝灾害将会严重
C.湖泊水位将会上升
D.沙尘暴日数将会减少
解析:气候变暖雪线上升,冰川退缩将会加快,降水量的增加超过蒸发量的增加,融化加速,洪涝灾害将会严重,湖泊水位将会上升;气候变的湿润,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尘暴日数将会减少。
下图为2001年全世界各种能源发电比例图(其他可再生能源: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读图,回答13~15题。
13.下列地区中,大规模使用能源Ⅰ发电的地区为( D )
A.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B.波斯湾沿岸地区
C.几内亚湾沿岸地区
D.渤海湾沿岸地区
14.能源Ⅱ较为丰富的国家为( A )
A.巴西    B.蒙古    C.伊朗    D.南非
15.下列国家中,使用可燃烧的可再生能源和废物发电最多的国家为( C )
A.中国    B.俄罗斯   C.日本    D.韩国
解析:根据世界能源发电状况看,Ⅰ为煤炭,Ⅱ为水能。渤海湾周围地区盛产煤炭,墨西哥湾、波斯湾、几内亚湾沿岸地区盛产石油。巴西降水量多,河流水量大,高原平原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适宜水力发电。日本因缺乏矿物燃料而广泛、充分地利用可燃烧的可再生能源和废物进行发电。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据此完成16~18题。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世界平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
2
200
8
952
18
245
3
357
8
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5
045
514
387
288
1
344
16.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 B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法国,因为人口总量大,故水资源总量应大于法国;美国每万元GDP耗水量为514
m3,而我国为5
045
m3,约是美国的10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
200
m3,世界平均为8
900
m3,故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人口少。
17.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B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解析: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比其他国家高的原因是工业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低以及人们的节水意识淡薄。
18.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C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解析: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节水空间很大。针对我国水资源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采取的措施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浙江省的时间大致是( B )
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
20.如果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C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解析:由图可知浙江省在Ⅰ、Ⅲ之间,应该是6~7月;如果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说明夏季风势力弱,雨带长期滞留在南方地区,造成北方降水偏少,南方降水偏多,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南涝北旱。
读某湖区的变化图,回答21~22题。
21.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C )
A.云南特大泥石流
B.河南陕县煤矿透水事故
C.云南旱灾
D.南方雪灾
解析:图中展示的是湖床干涸的景象,是长期无降水、无河流注入,湖泊失去补给水源所致。
22.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B )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减少
解析:干旱使河流、水塘、湖泊干涸,造成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读现阶段重点开发的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小(大或小),原因是山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4分)
(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甲丙(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科学技术条件为保证。(2分)
(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乙丙间的直达线路需经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投资高且安全性差。(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1)题,由图可知,甲地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地,对交通干线的选择与密度大小有影响。第(2)题,若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甲丙之间的交通问题,甲丙之间需要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工程难度大,这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保证。第(3)题,乙丙之间的直达线路经过山地,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
材料二:根据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4分)
答案: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
(2)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夏季面积最小。一般情况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北冰洋海域分布的海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为什么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4分)
(4)结合材料,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变暖?(4分)
答案:(3)西北航道是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最短海上运输航线,经济价值非常高。
(4)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植树造林,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③加强技术研究,如培育耐旱新品种,工业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④通过经济、行政手段加强环保工作的实施;⑤加强工程建设和防御机制建设以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解析:本题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题,从图中提取信息即可。第(2)题,结合影响海冰形成的温度条件加以分析。第(3)题,西北航线可缩短航程,节省时间、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第(4)题,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技术措施增强人类的适应性及对不利影响的有效应对等方面分析。
25.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时会威胁生命安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2017年中国发生5级以上地震19次,其中大陆地区13次,台湾地区6次,最大地震为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共造成大陆地区37人死亡,1人失踪,61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5.58亿。
材料二:2017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为9月7日墨西哥近海沿岸8.2级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地震引发海啸,在3小时后抵达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巴拿马、洪都拉斯、厄瓜多尔等国。
材料三:2017年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材料四:2017年影响我国的6个台风的登陆点及影响地区图。
(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2017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分布的规律。并且运用板块构造的原理,分析九寨沟地震形成的原因。(3分)
(2)阅读材料四,归纳2017年影响我国的台风的分布特点。并且说明台风的源地和发生的主要季节。(3分)
(3)地震和台风分别属于自然灾害的哪种类型?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自然灾害,提出防灾减灾的措施。(3分)
(4)根据材料说明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分)
答案:(1)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九寨沟地震是由于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2)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源地为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季节为夏秋季。
(3)地震属于地质灾害,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防灾减灾的措施:地震:加强地震监测,及时准确预报地震;观察地震前兆;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建立预防为主的社会防灾体制;做好震后救灾工作,防止次生灾害蔓延;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及时心理疏导,平息恐慌。台风:监测台风并预报预警;加固堤防;船只进港避风;疏散居民等。
(4)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发生比较突然,在短时间内酿成巨大灾害。
群发性: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引起连锁反应,如地震引发了海啸等。
破坏性:自然灾害常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广泛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广,几乎所有国家或地区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
频发性:各种自然灾害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解析:(1)据材料三图可知,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据图可知,四川九寨沟地震是由于该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地震。(2)据材料四图可知,台风影响的地区主要有广东、福建、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源地在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发生时间在夏秋季节。(3)自然灾害按发生的成因和过程,可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海洋灾害。其中地震属于地质灾害,台风属于气象灾害。对于地震灾害,应加强地震监测,及时准确预报地震;观察地震前兆;设计提高防震能力的建筑;建立预防为主的社会防灾体制;做好震后救灾工作,防止次生灾害蔓延;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及时心理疏导,平息恐慌。对于台风灾害,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沿海地区而言,应加固堤防;船只进港避风;疏散居民等。(4)据材料一可知,自然灾害常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具有破坏性;自然灾害的发生比较突然,在短时间内酿成巨大灾害,具有突发性;据材料二可知,地震引发海啸,导致许多国家受影响,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广,几乎所有国家或地区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引起连锁反应,如地震引发了海啸等,具有群发性特点。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当河流水位较低,导致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近年来,广东省滥采河沙行为愈演愈烈,致使江河下游河床变低。下表为2013年杭州湾、珠江口风暴潮与咸潮发生次数和时间统计数据。
地点
风暴潮
咸潮
次数
具体时间
次数
具体时间
杭州湾
3次
7月12~13日8月21~22日10月6~7日
2次
8月21~23日10月4~6日
珠江口
3次
7月1~2日8月13~15日9月21~23日
4次
1月6~10日1月23~24日2月19~26日12月12~15日
材料二:下图为2013年珠江口沿海海平面变化图。
(1)根据上表分析,杭州湾、珠江口风暴潮多发的季节是夏秋季节,两地风暴潮多发的共同原因主要有哪些?(5分)
答案:夏秋季节台风多发;夏季盛行东南风,风助潮势;喇叭口状海湾或河口。
(2)风暴潮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3分)
答案: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淹没沿海城镇和农田;摧毁港口和盐场;破坏海岸工程设施;危害海上油田开发。
(3)2013年珠江口咸潮主要发生于冬季(填季节),其原因主要是什么?(4分)
答案:冬季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水位低;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偏高,海水倒灌;无序挖沙致使珠江下游河床变低。
(4)防御海洋自然灾害的措施主要有哪些?(4分)
答案: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和监测,完善预警体系;建立沿岸防灾应急系统;加强沿海防灾工程设施建设;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与自救能力。
解析:第(1)题,读表可知,杭州湾、珠江口风暴潮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两地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台风多发,夏季盛行东南风,风会助长潮势;喇叭口的形状,会加大风暴潮势力。第(2)题,风暴潮可以淹没沿海地区城镇和农田,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摧毁港口,破坏海岸工程设施等。第(3)题,由表可知,珠江口的咸潮多发生在冬季。因为冬季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水位低;2013年海平面较常年同期偏高,造成海水倒灌;珠江流域无序挖沙,导致下游河床变低。第(4)题,防御海洋自然灾害主要从工程措施、预报和监测、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进行分析。
PAGE
14第四章单元评估测试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南疆地区沙漠广袤如海,散布片片绿洲。南疆铁路东起塞外火洲吐鲁番,西到丝路重镇喀什。读图,回答1~2题。
1.南疆地区的村镇、农田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地形与土壤
B.地形与水源
C.水源与土壤
D.气候与植被
2.从地形部位看,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  )
A.河谷地带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山麓冲积扇
D.吐鲁番盆地
读我国已建和在建高速客运铁路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郑西高铁和京沪高铁许多路段均采用“以桥代路”方式,其主要原因分别是(  )
①沿线多沼泽湿地 ②沿线地形复杂 ③沿线河湖众多 ④沿线耕地面积广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读万达高速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完成5~6题。
5.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开隧,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原因主要是(  )
①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 ②减少所经聚落,减少拆迁量 ③节省建设投资 ④减轻生态破坏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影响万达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  )
A.资金 
    
B.地形     
C.技术 
   
D.移民
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端,村外山坡上蜿蜒而下的是有几百年历史的人造冰川——历史上每逢干旱年份的3月,土邦王分派给村民的徭役中,最艰苦的就是到较远的自然冰川中切割大块的冰块,两人一组,用背篓不间断接力运到村外的山坡上,堆砌之后覆盖上树叶杂草,令人奇怪的是,人造冰川居然会不断变大,到5月耕种的季节,融化后就是灌溉水源的保障。读克什米尔地区图,完成7~8题。
7.材料中人造冰川不断变大的原因是(  )
A.高山冰川融水流入
B.堆砌的冰川融化膨胀
C.人造冰川温度低,使周围空气中的水汽凝结
D.村民抽取印度河水浇在人造冰川上
8.有关拉达克地区的地理特征,推测正确的是(  )
A.聚落主要分布在气温稍低的山坡上
B.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是冰川融水
C.印度河的上游夏季水量小
D.拉达克地区气温日较差小
读近百年来北半球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图,回答9~10题。
9.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反映的是仪器观测时期的气候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一阶段地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B.20世纪80年代的气温高于20世纪40年代的气温
C.该曲线变化的总趋势与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趋势一致
D.近百年来的气温明显低于距今7万年到距今1万年的气温
10.上述气温变化对人类来说,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升高将使森林树种大量增加
B.高山冰川将改变规模,有些地方出现减少和退缩
C.各地农作物产量都会大幅度减少
D.气候变暖,会使各地人们的新陈代谢变慢,增强身体活力
气候变暖背景下,若降水量的增加超过蒸发量的增加,则表明气候趋于暖湿;反之,趋于暖干。读西北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范围和程度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据图可知(  )
A.该地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B.天山及其以北显著趋于暖湿
C.伊宁增加的蒸发量小于兰州
D.陕西降水量趋于减少
12.图中气候转型区环境要素变化最不可信的是(  )
A.冰川退缩将会停止
B.洪涝灾害将会严重
C.湖泊水位将会上升
D.沙尘暴日数将会减少
下图为2001年全世界各种能源发电比例图(其他可再生能源: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和潮汐能)。读图,回答13~15题。
13.下列地区中,大规模使用能源Ⅰ发电的地区为(  )
A.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B.波斯湾沿岸地区
C.几内亚湾沿岸地区
D.渤海湾沿岸地区
14.能源Ⅱ较为丰富的国家为(  )
A.巴西    B.蒙古    C.伊朗    D.南非
15.下列国家中,使用可燃烧的可再生能源和废物发电最多的国家为(  )
A.中国    B.俄罗斯   C.日本    D.韩国
下表为部分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表。据此完成16~18题。
中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法国
世界平均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m3)
2
200
8
952
18
245
3
357
8
900
每万元GDP耗水量(m3)
5
045
514
387
288
1
344
16.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17.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18.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浙江省的时间大致是(  )
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
20.如果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读某湖区的变化图,回答21~22题。
21.该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云南特大泥石流
B.河南陕县煤矿透水事故
C.云南旱灾
D.南方雪灾
22.该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是(  )
A.吞没城镇、道路和田园
B.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C.交通、输电、输水线路中断
D.作物根部缺氧,造成收成减少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读现阶段重点开发的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
)(大或小),原因是(
)。(4分)
(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
)(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
)条件为保证。(2分)
(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
)。(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
材料二:根据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4分)
(2)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夏季面积最小。一般情况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北冰洋海域分布的海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
)。(6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为什么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4分)
(4)结合材料,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变暖?(4分)
25.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时会威胁生命安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2017年中国发生5级以上地震19次,其中大陆地区13次,台湾地区6次,最大地震为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共造成大陆地区37人死亡,1人失踪,61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45.58亿。
材料二:2017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为9月7日墨西哥近海沿岸8.2级地震,震源深度19千米,地震引发海啸,在3小时后抵达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巴拿马、洪都拉斯、厄瓜多尔等国。
材料三:2017年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材料四:2017年影响我国的6个台风的登陆点及影响地区图。
(1)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2017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分布的规律。并且运用板块构造的原理,分析九寨沟地震形成的原因。(3分)
(2)阅读材料四,归纳2017年影响我国的台风的分布特点。并且说明台风的源地和发生的主要季节。(3分)
(3)地震和台风分别属于自然灾害的哪种类型?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自然灾害,提出防灾减灾的措施。(3分)
(4)根据材料说明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当河流水位较低,导致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近年来,广东省滥采河沙行为愈演愈烈,致使江河下游河床变低。下表为2013年杭州湾、珠江口风暴潮与咸潮发生次数和时间统计数据。
地点
风暴潮
咸潮
次数
具体时间
次数
具体时间
杭州湾
3次
7月12~13日8月21~22日10月6~7日
2次
8月21~23日10月4~6日
珠江口
3次
7月1~2日8月13~15日9月21~23日
4次
1月6~10日1月23~24日2月19~26日12月12~15日
材料二:下图为2013年珠江口沿海海平面变化图。
(1)根据上表分析,杭州湾、珠江口风暴潮多发的季节是夏秋季节,两地风暴潮多发的共同原因主要有哪些?(5分)
(2)风暴潮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3分)
(3)2013年珠江口咸潮主要发生于冬季(填季节),其原因主要是什么?(4分)
(4)防御海洋自然灾害的措施主要有哪些?(4分)
PAG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