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一年级10月联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
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
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突破了以前老庄“由自我走向自我”的沈患,逐渐形成了一种在理性
支撑下“由自我走向社会”的忧患。他们以个人生活经历和政治遭遇为契杌,站在时代的高度,发出一种欲
革新社会而不能、欲超越自我而不得的呐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大大充实了他
情愫,当它达到饱和状态时,便从不同角度喷发出来,从而构成了建安文人忧患意识的多重内涵
建安文人在动乱的时代潮流中,有着沉重而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以建立功业之举激励人生。建立功
业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心态,建安文人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积极投身于革訢社会、结束分裂、统一中原
的理想行动中。如曹操既是诗人,又是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出现和对统一中原事业的开拓,带给诗人们
某种希望和鼓励。而曹操对功业的追求,同样激励着当时建安文人的人生意气以及实现理想的壮忐。于
是,“人生忽如寄”的焦虑便化作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建安文人不但亲临战场,而且当面对“出门无所见,白骨薇平原”的惨景时,内心的愤慨和悲怆便激起他
们的创作激情。即使是在当时极其艰难的行军打仗期间,他们也不停笔,描写惨淚的社会现实,悲悯民生疾
苦,要求建功立业,渴望改变这种现实。如曹操的《蒿里行》《苦寒
曹丕的《上留田行》,曹植的《送应
氏》等
建安文人欲以建立不朽的功业实现不朽的人生价值,但是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是残酷的。建安诗
人身世之悲,理想无法实现之郁,使他们的忧患意识又增添了对人生苦短的哀叹,对无法超越生命的感叹。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如
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玚、刘桢
陈琳等皆死于建安
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他
们冇“人生一世间,忽若幕春草”(徐干《室思诗》)的哀叹,有“惊风飘
國景光未满,众星灿
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曹植《赠徐干》)的感慨
岁月短促,功名未立,仍努力追求,也有突破天
命的
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的壮志。虽然建安文人在诗歌中对人生的哀叹、对超越生命的
感叹等忧患意识表现不完全一致,但他们“溉憶以气”“怊怅切情”的共冋风格以及“居安思危”的思想都对后
世有启迪作用
建安文人在诗歌中的“忧”表现了其“以天下为已任”的理想。他们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却在诗
的王国里得
充分诠释。诗人们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世界、反映生活的主观性、能动性,通过自身人格展
追求,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和富冇个性特征的生活感受,突破了将文学视为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的“诗教”樊蓠,从而达到“文学的自觉”。
摘编自朱立华、周坤《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及人格重建》)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安文人哀叹人生苦短、无法超越生命,是由于他们身世悲惨、理想无法实现
B.在动乱的时代,建安文人不仅有建立功业之志,还常常通过诗歌创作抒发雄心壮志
C.建安文人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理想,展示真我,突破了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等“诗教”内
D.曹操的经历和成就激励着建安文人,给追求建立功业的建安文人带来了希望和鼓励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整体呈“总—分—总”结构,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中心观点,中间部分分述忧患意识的多重内
涵,最后总结指出建安文人“文学的自觉”
B.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了大量事实论证观点,材料翔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引用了大量建安文人的诗歌,具体直观地展现了建安文人的心态,也增加了作品的说服力
D.文章第四段引用徐干的《室思诗》中“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两句,体现了建安文人对于生命苦短的
感慨和焦虑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使是在行军打仗期间,建安文人也依然会通过诗歌描写惨淡的社会现实,来表现对民生疾苦的悲悯
B.战乱给社会和百姓带来的灾难激起了建安文人的创作激情,使得建安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上有一席
之
C.建安文人在身世之悲、理想无法实现之郁的激发下,发愤创作,充分印证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说法
D.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两首诗在内容上积极向上,抒情慷慨激昂,但是依然体现建安文人的忧患
意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題。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
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
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
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
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等敫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
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2020年高一年级
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A本题考
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
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
相关
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
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
为已然等。A项,“建安文人哀叹人生苦短、无法超越生命,是由于他们身世悲惨、理想无法实现”的说法不
惨、理想
现”是部分原因,还有社会动乱、政治黑暗、瘟疫横行等社会环境因素
不把交的之炒文物你
能力。解答此类题
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
点和分
关系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
方法的类
表述有误
文章整体呈“总——分”结构,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观点,即建
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
部分分
述建安文人忧患意识的特点
B本题考
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
文中找到选
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
B项.“使得建安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
之地”错,建安文学占一席
原因有很多,选项以偏
概全
项,根据原文说的“在这个意义
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知“使之超越
诗歌”理解错误,他
在这个意
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
新的道路”。B项,格律不仅仅指平仄、对偶。“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
”理解错误
文说“西川提出,格
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
称这些人大多是
味良好、富有贵任感
人”,不是格
失去创造力,而是“表
多是
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C项,新诗
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理
误,原文“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
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
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的意思是新诗的价值
D(A项
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
深
功力”理解错误,原文
功力,也增
之美”。B项,“证明
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
根据原文“余光中等
献
他们
又语的时间性之间的
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可知,“材料
名诗人余光
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
新诗的贡献。C项,“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
诗人就要提髙自身素养”错,谢冕的观点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王久辛的观点是音乐性的强弱与
诗人修辞能力有关
6.①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形
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③发展时间短
成熟
点2分,3点6分
A(A项,“没有用到形容词”判断错误。本诗
般的诗歌那样大量运用形容词以描述景物、抒发情
感,但也运用
辛勤”“明朗”“温热”等
谷
A项
选
哀的诗人”指作者
深火热的生活
東,诗人勉励自己拂去往
郁,也暗示光明即将到
民众的一部
所体现的情感,就是民族的情感,所
理解为借勉励自己来勉
民大众。(1点3分,2点6分
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