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6 19:1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晋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一年级9月份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按时间顺序,下列原始人类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云南元谋人②河姆渡原始居民③北京人④良渚原始居民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④②③?D.①③②④
2.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
A.一万年???B.七千年???C.五千年??D.四千年
3.某游客造访陕西姜寨遗址,他能看到的情景是(??? )
A.大量殉葬的奴隶遗骨?????? B.琳琅满目的青铜器
C.大量公共墓葬遗址??? ????D.数量众多的甲骨文
4.下列选项不能作为夏朝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的是(?? )
A.夏朝出现奴隶主阶级?? ??????B.夏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的机构
C.夏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D.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
5.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C. 郡县制???D. 内外服制
6、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墨家 D. 法家
7、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偶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呜局面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8、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土,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图地兼并 D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9、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 )
A经济发展促进了王地私有化 B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10、如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  )
时期 时间起止 诸侯国数量变化(个) 战争爆发频率(次) 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123-2 203 1.859 90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27-1 150 1.527 105
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 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11.“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所提及的陛下运筹帷幄的时空定位是
A.?公元前3世纪初期关中地区 ? B. 公元前3世纪后期关中地区
C. 公元前3世纪初期的江淮地区 ?D. 公元前3世纪后期江淮地区
12.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立;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 D. 三公九卿制
13.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道:“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下列图中的行为抹杀了他的好处的有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 C. ①②④???? D.①③④
1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15、《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
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 B.?促进社会公用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16.关于“王国问题”,贾谊的主张,重在分王国为侯国;晁错的主张,在用武力削平割据之局;主父偃的主张,则在把由王国分出的侯国,以推恩为名再加分裂。他们的主张是
A.层层递进方式??B.分封制的延续 C.社会不稳根源?? D.加强中央集权
17.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出身 前期 中期 后期
功臣 10 3 0
功臣子 3 5 0
外戚宗室 0 3 1
掾史文吏 0 8 2
经学之士 0 1 10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18.习近平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下列选项中属于古代中国外传到欧洲的文明成果的是
①茶叶②丝绸③瓷器?④佛教?⑤指南针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19.?如图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五关形势示意图。据《二年律令》记载,汉初关中人员、物资、马匹等出入津关要严格登记审查。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范诸侯王的叛乱
B.抵御匈奴人的侵扰
C.保障官营商业发展
D.有效掌控人口资源
20、儒、法思想有相似的地方,下列言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B.“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21.观察下边示意图,A.B两处可填入的最合适内容是??
A.东周、开放与融合 ? ? ??
B.战国、分裂与融合
C.东周、分裂与融合 ? ? ??
D.战国、开放与融合
22.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划分为生产谷物的露田,栽植桑、榆、果木的桑榆田,植麻的麻田,造屋和种菜的园宅田,备休耕的倍田,明确规定各类上地的用途。这一做法
A.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B.推动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C.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D.限制了土地的高度集中
23、根据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况,下列概括表述最佳的一项是( )
A.民族之间扬长补短,共同发展 B.民族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文化交流
C.各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D.迁移、杂居、共处、互通婚姻
24、魏晋南北朝时, 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 馒头、炸油饼、胡饼则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2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停滞落后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26、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 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
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 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7.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开凿时间 河道走向 起止点
隋朝运河 隋炀帝时 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 涿郡—余杭
元朝运河 元世祖时 呈南北垂直形状 大都—杭州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28.贞观之治时期,《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清,同时,魏徵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
A.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
C.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政治?????
D.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
29.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人吐蕃;唐后期唐蕃会盟:“患难相恤,暴虐不作”;元朝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清朝时,驻藏大臣和班禅达赖共同管理西藏。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B.唐朝开始对西藏进行行政管辖
C.元朝政府把吐蕃改为西藏???D.清朝在西藏大规模“改土归流”
30、据《耒耜经》记载:“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需求。”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  )
A.?耦犁B.?耧车C.?翻车D.?曲辕犁
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20分)
31、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葬,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贡器和900多枚铜镬…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6分)
据材料二,从商代墓葬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4分)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据材料三所述,说明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4分)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6分)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且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一贯重视且擅长处理民族关系。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8分)
材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材料三:如图 汉唐通过争取对西域的控制,向西拓展来维护边疆稳定。
唐关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为防护国家重心之要地……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两代经营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及经营西域的意义。(8分)
高一9月份月考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C C A D D B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C D D D B A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A A B C D D C A D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共30个小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题20分、32题20分)
31、解答:
(1)第①小同据材料一中的”耒耜的出现和告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稻神生话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以列举;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丰富了河姆找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
(2)问材料二中的在邻家庄发强160号商代幕弃出土青铜礼器40件…有28件青钢乐器和生产工具,23件青铜贡器和900多枚例”器表均有精美的攻饰和族文字概括。
(3)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答。
(4)问,材料一的时期原始区民处于原始社会时期材料二的青器主要出现在奴隶社会材料三的租佃制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时建社会。
故答案为:
(1)耒耜的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简单玉器和原始乐器。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产生文字。
(3)由集体耕作到产生租佃制。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4)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社会。
32、(1)第一小问的时代精神,依据材料一“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紧扣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时代背景可以得出时代精神是“大一统”。第二小问的历史价值,依据材料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可以得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小问的措施,结合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解答,即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2)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不一致.
(3)第一小问的名称,结合所学可知,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设立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所学从有利于维护西北地区的稳定;保护中原地区生产和生活;开拓了疆土;树立了朝廷的权威;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时代精神:“大一统”。历史价值: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制、郡县制、察举制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等;文化上统一文字,逐步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2)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3)机构:汉代:西域都护府。唐朝:安西和北庭都护府。
意义:有利于维护西北地区的稳定;保护中原地区生产和生活;开拓了疆土;树立了朝廷的权威;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