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山东省潍坊市诸城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6 19:3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诸城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以下两幅地图用于研究性学习,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

隋朝大运河 元朝大运河
①都使后来王朝短命而亡 ②都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动脉
③都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 ④都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图是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的青铜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这件文物可用来研究当时的

①青铜冶炼技术 ②耕作技术 ③诸侯争霸战争 ④社会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4.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5.“古来名窑出盛世,盛世昌南多名瓷”。昌南制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宋真宗景德年间,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后成为著名的瓷都。下列有关我国古代瓷器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摆脱了原始瓷的状态,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器
B.唐代——制瓷业得到发展,形成“南白北青”两大窑系
C.元代——青花瓷一统江湖、釉里红出现
D.明清——开始进入彩瓷阶段,出现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
6.古代东亚,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国际秩序模式,称为朝贡体系。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在中国建立起新的中外关系模式,即条约体系。这两种关系体系
A.体现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 B.反映了平等与奴役的外交关系
C.体现王道与霸道外交观念的差异 D.是当时的国际秩序的合理体现
7.从西域传入的粉食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A.北方气候变化 B.丝绸之路开通 C.人口经常流动 D.食品种类繁多
8.读图,判断下列序号与历史信息对应正确的是
A.清政府在①签订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 B.农民阶级在②建立政权与清朝对抗
C.革命党人在③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D.维新派梁启超在④创办《时务报》
9.据统计1937 年以前,陕甘宁边区140万人口中,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者大约占7.8万。中国共产党对他们进行了以扫盲教育和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育,同时发动全社会监督,对他们进行救济、安置,给他们分配土地,或把他们编入各种互助合作组织。由此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注重在根据地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B.实现了毛泽东思想成为全社会共识的目标
C.创造出社会动员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
D.深入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10.周恩来总理在六十年代初访问非洲时曾指出:“今日的非洲已经不是十九世纪末或者二十世纪初的非洲了。非洲已经成为一个觉醒的、战斗的、先进的大陆。”由此可推知
A.非洲争取独立的斗争已取得了胜利 B.中国用实际行动支持非洲反殖斗争
C.非洲独立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D.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
11.下列图表为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横线空白处应填写
第一编 农业文明时代 第一章 古代西亚文明 第二章 古代埃及文明
第三章 古代印度文明 第四章 古代中华文明
第五章 古代希腊文明 第六章
……
A.工业文明时代 B.古代爱琴海文明
C.两河流域文明 D.古代罗马文明
12.历经多次流血和动荡后,“政治上成熟的英国人决意尝试一下新政体的实验”。托利党和辉格党议员联合起来,进行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选择”。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捍卫欧洲新教思想的荷兰的威廉亲王受邀前往英国,经过“一场几乎未流血的战斗,信仰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不得不放弃王国”。从英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个“选择”更大的意义在于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
C.催生了民主共和政体 D.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
13.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的咨文中指出:美洲和欧洲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同,是两个不同的体系,欧洲国家“不可能把他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我们这边任何一个国家而不危及我们的安全和幸福。”咨文表达了美国怎样的外交意图
A.在西半球推崇美国的政治制度模式 B.支持拉美各国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
C.宣扬美洲共同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观 D.排斥欧洲列强对西半球的政治影响
14.一位亲历者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讲到,1917年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功体现在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下列可以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
C.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取代粮食税 D.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实行农业集体化
15.二战后,丘吉尔倡议成立“欧洲合众国”,但不包括英国。1951年,再度出任首相的丘吉尔说:“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不能被并入或同化”。这反映了英国
A.全面参与西欧一体化 B.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C.衰退之后的复杂心态 D.在欧洲主导地位的巩固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北魏与唐朝前期的均田制(19分)
材料一
北魏和唐朝前期均田制授田情况表
露田(口分田) 桑田(永业田) 公田(职分田)
男 女 男奴 女奴 丁牛 男 男奴 贵族、官吏 官员按职位高低授田
北魏 40亩 20亩 40亩 20亩 30亩 20亩 20亩 不授田 刺史15顷(1顷等于100亩)……县丞6顷
唐朝 前期 80亩 不授田 不授田 不授田 不授田 20亩 不授田 亲王100顷,职事官一至九品60—2顷 京官自一品、外官自二品以下至九品给田12—2顷
注:露田死后还官,桑田为世田,无须还官,公田解职时移交后任。
——据(唐)杜佑《通典》编制
材料二
孝文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桑田)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通典》卷一《食货一·田制上》
材料三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地多人少之处)者,并听卖口分(田)。卖充住宅、邸店、碾硙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
——《通典》卷二《食货二·田制下》
材料四
各时期户数一览表
时间 年份 户数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 156年 16,070,906
前燕(十六国时期) 4世纪后期 2,458,840(北方)
隋朝炀帝大业五年 609年 8,907,546
唐朝高祖武德年间 618—626年 2,000,000
唐朝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年 9,619,254
——摘编自朱贤枚《中国历代人口统计》
(1)有学者认为:“均田制之用意并不在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请选择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观点进行说明。10分)







(2)均田制在实施阶段就已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到唐中期最终被废除。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隐患”有哪些?(9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表3 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
天宝元年
(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
820年)户数 下降幅度(%) 占全国户数
比例(%)
北方 3 736 652 866 887 76.8 36.52
南方 3 117 624 1 506 548 51.68 63.48
总计 6 854 276 2 373 435 65.73 100
——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12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 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图为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目录中的一个章节

——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第四版,1993年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续写下一章节的目录,并说明理由。(要求:逻辑清晰,史实正确,理由充分,最少列出两节子目。)

诸城一中2018级检测历史模拟试题答案
1、【答案】B【解析】隋朝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来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①错误;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都南起杭州北至北京,都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动脉,故②正确;大运河的修凿都需要征发大量民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人民赋税繁重、徭役频繁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故③正确;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都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动脉,加强了南北交通,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牛尊是春秋后期的青铜制品,且牛的形象逼真,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故①正确;这件青铜制品是一个牛尊而且牛鼻上还有鼻环可知此时的牛已用来耕作,所以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耕作技术,故②正确;这青铜牛尊可以用来了解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和耕作技术,但是无法用来了解当时诸侯争霸战争的情况,故③错误;青铜冶炼技术和牛耕技术都反映的是社会生产状况,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3、【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租庸调制之下,农民不管土地财产多少,每年都要向政府纳“租”和给官府服劳役,但是两税法实行之后,就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这就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故选C项;两税法的内容主要涉及农民如何交纳赋税,与地主的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两税法征收的标准在于“资产”,即实际纳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改变了负担不均的现象,也就不会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两税法征收的标准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仅是其意义的一个方面,而题干之意主要在于论述两税法的实施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
5、【答案】C【解析】青花瓷是在元朝出现,还出现了釉里红,故选C项;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不是白瓷,排除A项;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窑系,排除B项;五彩出现于元朝后期,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古代“万国来朝”“天下共主”的朝贡体系,体现了王道观念,鸦片战争后的条约体系以列强殖民侵略为前提,体现了霸道观念,故选C项;题干表达是两种对外政策,看不出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朝贡体系也是不平等的,排除B项;条约体系是伴随着殖民侵略而来的,是侵犯了殖民地国家的主权,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东汉时普及的粉食方法是由西域传入,后来逐渐成为我国北方主要食品,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故选B项;材料中提及粉面吃法是由西域传入,而没有提及北方气候的变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之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人口较少流动,排除C项;材料中提及主食以粉面为主,食品种类单一,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图片,维新派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故选D项;①为天津,根据所学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让给英国的九龙司地方一区,排除A项;②为湖北,据所学农民阶级建立政权与清朝对抗即指太平天国运动,建都于江苏南京,排除B项;③为江苏,据所学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材料中共对陕甘宁边区采取措施,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这反映了中共创造出社会动员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途径,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经济包含的多种经济成分,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全社会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才开始践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周恩来总理在六十年代初访问非洲时,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同广大亚非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合作的真诚愿望,中国用实际行动支持非洲反殖斗争,故选B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非洲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了胜利,排除A项;非洲国家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新时期我国积极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据材料目录属于农业文明时代,其下属章节应该也是农业文明的时期,故选D项;工业文明时代不属于农业文明时代子章节,排除A项;古代爱琴海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排除B项;两河流域文明与第一章古代西亚文明重复,排除C项。
12、【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的“光荣革命”,明确了国王权力来自议会,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议会控制下)的新政权,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保障,促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形成,故选B项;“光荣革命”保留了君主,排除A项;催生了君主立宪制度,而不是民主共和,排除C项;宗教改革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主张,排除D项。
13、【答案】D【解析】题干所述及的时间点为1823年,即19世纪初,再结合题干内容可知,美国阻止欧洲国家对美洲地区的独立运动的干涉,这就意味着美国反对欧洲国家对美洲事务的干涉,这就在客观上支持了拉丁美洲各国独立,阻止了欧洲列强在美洲扩张政治、经济势力和建立新殖民地,故选D项;题干中仅是涉及其对欧洲列强的态度,并没有说明美国要在西半球推行它的政治模式,排除A项;题干中仅是涉及美国对欧洲列强在美洲进行干涉的态度问题,但没有显示出它对拉美国家反对殖民统治的态度问题,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美国对欧洲列强的态度问题,没有显示出其要宣扬美洲要实行“共同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观”,排除C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1917年俄国革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功体现在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结合所学可知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可以印证此观点,故选B项;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1917年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取代粮食税,实质上是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1928年斯大林模式实行农业集体化,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15、15、【答案】C【解析】根据“丘吉尔倡议成立‘欧洲合众国’,但不包括英国”“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结合二战后包括曾经主导世界的英国在内的欧洲普遍衰落可知,英国既希望欧洲复苏带动其发展,又特意与欧洲保持距离,这反映了英国衰退之后的复杂心态,故选C项;题干表明英国只是与欧洲大陆保持着各种联系,但没有积极全面参与西欧的一体化进程,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实现了对英国在内的欧洲的政治控制,排除B项;二战后英国经济衰退,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
16.【答案】
(1)从材料一来看,不同阶层授田的亩数并不相同,即使是最低官员也是数倍于平民男子,北魏的官僚地主还可通过奴婢、耕牛获得更多土地,可见均田制并非是要实现田亩数量的均等。北魏和唐朝前期都是战乱之后,把无主荒地授给农民且大部分授田属国家所有。一方面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另一方面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因此被称作“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10分)
(2)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未规定拥有土地数量的最高限额,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唐朝土地买卖逐渐放宽,为土地兼并创造便利条件;人口数量增长较大,而耕地开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增长有限,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还授;授田农民的力量具有脆弱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赋役沉重等情况,农民就会被迫变卖土地并流亡。(9分)
17.【答案】
变化趋势: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4分)
变化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经济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4分)
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等。(4分)
18.【答案】
示例一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功能不同。(2分)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图1主要有衙署、武庙、军营、城墙、护城河等。②近代城市主要是经济生活功能,图2主要有工业居住混合区、商埠区与居民生活的老城区和新市区。(8分)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2分)
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与近代城市城建思想不同。(2分)
说明:①古代城市主要体现统治(镇压)性与秩序性。图1主要有官署、武庙、军营、城墙与护城河,体现了统治力与镇压性;而官府居中,布局方正,街巷井然,则体现了秩序性。②近代城市主要体现商业化与世俗化。图2有很大的商埠区,有主要是市民居住并包含商业中心的老城区与新市区,以及向城外延伸的工业居住混合区,主要体现了城市浓郁的近代商业气息和市民世俗生活特点。(8分)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建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分)
示例三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文化元素不同。(2分)
说明:①古代城市文化体现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图1设有城墙,体现出集权政治下保守封闭的“围墙”文化;建有神庙,体现神权与皇权的结合;深沟高墙,布兵重重,注重防卫,体现专制政治的镇压力。皆为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②近代城市体现中西混合的文化元素,且西方文化元素越来越强化。图2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老城区,又有引入西方工业的工业居住混合区,建有西式新中心的商埠区,并修有西式铁路,大量地引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文化中西交融,多元并举。(8分)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分)
示例四
观点:中国古代城市和近代城市的交通条件不同。(2分)
说明:①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交通依赖自然条件,城市主要依靠河运与陆上驿道(官道)。②进入近代,由于西方科技和工业文明引入,城市交通除传统的河运外,越来越依靠走电车、汽车的马路与走火车的铁路。(8分)
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近代城市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分)
19.【答案】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第一节 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中共成立及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三节 国民大革命
理由:1919年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使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先进政党的领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综上所述,以上历史事件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是前一章节内容的重要发展,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奠基性意义。(章节目录言之成理,正确表述4分,理由充分6分,总结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