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培养学生勇敢精神。
【导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导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训诫(jiè) 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
着眼(zhuó)头晕(yūn)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hǎn)小心翼翼(yìyì)
2.认真阅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把问题写在下面。
4.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烈地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仍然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能简要谈谈吗?(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 检查预习:
1.见预习1.
2.复述课文内容。
投影复述要求:
(1)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2)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3)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3.整体感知:
请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三、重点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屏幕出示下列问题: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投影:
爬下悬崖 动作 心理
哭 信心全无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 信心大增
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四、质疑探究:
(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投影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五、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六、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 ”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 ”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1.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每件事不能超过12个字)
答:①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②
③
④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
答:
3.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4. 阅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以及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答案】
1.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我只给他留两个月的生活费;我没有直接帮他找份兼职;弟弟诉苦时教他自强(弟弟诉苦仍然没有资助他)。v
2.(1)母亲对我做法的不理解(2)我对弟弟残酷得不近人情 。
3.(1)通过两段文字对于弟弟的具体描写的对比,充分的表现出弟弟历经磨难而成熟起来(2)表明我对弟弟的残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理由(示例):①姐姐深知嘲弄与讽刺,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弟弟被贫穷折磨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②姐姐是让生活来教会弟弟如何生存,想让弟弟尽快的成熟起来。
启示(示例):①看似残酷的方式,却是姐姐特有的爱的表现。②姐姐是个很懂得教育的人,在物质上没有给弟弟太多的帮助,却给了弟弟不尽的精神财富。(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反思】
2《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目标】
自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学习难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文章主旨。
【预习】
1.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训诫( ) 耸立( ) 迂回( ) 凝视( )
啜泣( ) 纳罕( ) 瘦骨嶙峋( ) 头晕目眩( )
陡峭( ) 着眼( ) 小心翼翼( )
(2)释义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3)请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2.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1)文章脉络:
(2)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3)悟出的生活哲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 检查预习:
1.见预习1、2.
2.复述课文内容。
3.整体感知:
请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三、重点研读: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2.屏幕出示下列问题: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四、质疑探究: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五、拓展延伸: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六、教师小结:
七、课外作业: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 ”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 ”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1.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每件事不能超过12个字)
答:①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②
③
④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的“愤怒”都写出了什么。(
答:
3.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4. 阅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以及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