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度(上)省六校协作体高一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题,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想获得关于他们生活状况的准确材料,要通过
A.考古发掘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神话传说
2.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是中国迄今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发掘出了大批的文物古迹,但不会出土:
A.公共墓地
B.石器工具
C.铁制农具
D.精美陶器
3.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
其中①处应该是
A.秦朝
B.西周
C.商朝
D.夏朝
商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的时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青铜农具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商朝青铜器多是礼器,缺少艺术价值
D.冶铁业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陕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铭文。由此可以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下列哪一时期
A.黄帝时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6.西周文献中,常见周王以“我邦”与“我家”并提,要求臣下尽心效力,“保其家邦”,并说周公这样的朝廷大臣是“勤劳于王家”。这体现了西周
A.“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
B.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
C.继续沿用世卿世禄制度
D.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7.《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秦穆公
楚国
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秦国
D.楚庄王
秦国
8.商鞅变法中提到:“户有二丁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该措施的目的是
A.践行“小国寡民”思想
B.扶植新兴地主成长
C.鼓励按军功授爵位
D.鼓励发展小农经济
9.
小明同学去泰山旅游,看到一座岩石上刻有《道德经》,他看到石刻上出现的内容可能有
A.“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
B.“福祸相倚”
C.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为政以德”
1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
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
C.“非攻”
D.“尚贤”
11.下列思想家及主张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A.孔子主张关爱他人,爱惜民力
B.孟子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C.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D.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12.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为;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丞相的工作职责是
A.主管军事事务
B.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C.负责监察系统
D.代替皇帝处理政事
《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官吏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
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
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A.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18.谭嗣同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材料反映了
A.谭嗣同赞扬秦的中央集权制度
B.谭嗣同赞扬秦制所奠定的政治格局
C.谭嗣同批判秦朝的用人之道
D.谭嗣同批判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19.秦统一中国后,中央政府组织“实关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以每户
6
口计,总数在
70
万以上。其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
B.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C.强化关中地区中心地位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秦朝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等。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维护皇帝的至高权力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
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个人观念淡漠
两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丝路人”通过路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下列人物属于“丝路人”的是
A.张骞
B.司马迁
C.张衡
D.戚继光
23.“(公元
25
年)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降,旋为赤眉所杀。光武则乘机南下,攻下洛阳,并定都于此。”后世称“光武”所建的政权为
A.西汉
B.东汉
C.蜀汉
D.后汉
24.东汉中期以后,屡次出现太后临朝或后兄主政的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之为
A.外戚干政
B.宦官专权
C.党锢之祸
D.垂帘听政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
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A.世禄制
B.征召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朝采取的不同于秦朝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
C.三公九卿制度
D.世卿世禄制度
27.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
④“废井田,开阡陌”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它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东汉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请问“它”是
A.《论语》
B.《史记》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
A.实际上以法家为统治思想
B.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
C.司法制度不够健全
D.儒法结合思想渗透入司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道大题,第
31
题
20
分,第
32
题
20
分,共计
40
分。
3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
71
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
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
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帝国霸业》
材料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西汉)贾谊《治安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度的主要内容。(8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8
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贾谊的主张被汉武帝的哪一措施所实现?这一措施的作用是什么?(4
分)
3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
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所采取的措施,并简述这些措施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形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10
分)2020-2021学年度(上)省六校协作体高一第一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
1-30
ACDBD
ACDBD
BDBAC
CADCA
CABAC
AADBD
31.(20分)
(1)内容:①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②分封要举行仪式;③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④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8分)
(2)①打破了贵族领主世袭特权;②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成为中外封建国家的典范制度。(8分)
(3)措施:汉武帝的推恩令。2分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2分
32.(20分)
(1)背景:
政治:2分①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②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经济:2分③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
思想:2分④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
⑤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
(3点6分)
影响: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②推动了社会转型,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2点4分)
(2)措施: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重用儒生;③设五经博士;④设置太学等。(3点6分)
作用:①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②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③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局面得到巩固。(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