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导学案 (教师用)
【导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
2.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习惯。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导学重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主旨。
2.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导学重点】理解“影子”的象征意义。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哞 mōu 酥 sū 蔷薇qiángwēi 踉踉跄跄liàngqiàng 孪生luán 泥泞nìng
②解词: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孪生——(两人)同一胎出生。
2.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
——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②.归纳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步骤。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3.在文中圈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再次步人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那里有诗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着的爱的清泉,还有等待我们结识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爱的奉献》,创设温馨情境。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然后讨论:
a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
——把能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在书上用横线标出。如: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它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 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b归纳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步骤。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 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三、探究研读,理解文章主旨,欣赏语言美。
1.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意境美的。
——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彩虹”、“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2.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语言表达的,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学生可从个人角度例析美的语言,不求一律。例如:
①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②叠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等。
③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④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⑤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3.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题。
[讨论]:结合情节的发展和诗情画意的境界,我们应如何理解文章主题?
——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有新的见解。如: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也应予以肯定。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 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四、总结:
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课文。一个盲孩子,由于受到来自多方的关爱,获得了光明,获得了幸福;一个没有生命的影子,因为关爱他人,最终也获得了生命。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童话。让我们带着美的体验,去抒写心中那永恒的“爱”。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有四个人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
这四个人,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有权的,一个是作家。他们都要求渡河。
摆渡人说:“你们每一个人,谁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我,我就摆;谁不给,我就不摆。”
有钱人就给了点钱,上了船。大力士举了举拳头:“人吃得消这个吗?”也上了船。有权的人说:“你摆我过河以后,就别干这苦活了,跟我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吧。”摆渡人听了高兴,扶他上了船。最后轮到作家开口了。作家说:“我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不过一时也写不出来。我唱个歌儿给你听听吧。”
摆渡人说:“歌儿我也会唱,谁要听你的!你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唱一个也可以。唱得好,就让你过去。”
作家就唱了一个。
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你唱的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说罢,不让作家上船,篙子一点,船就离了岸。
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饿又冷,想着对岸家中,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米浇夜饭吃,他一阵心酸,不禁仰天叹道:“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
摆渡人一听,又把船靠岸,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请上船吧!”
作家过了河,心里哈哈笑。他觉得摆渡人说得真好,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到了第二天,作家想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人摆渡了,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
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
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1.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
彼岸:实指河的对岸,结尾处的“彼岸”还含有比喻所向往的境界。
屈从:对外来压力不敢反抗,违背本意,勉强服从。
2.文中写了四个人,他们各自最宝贵的是什么?
有钱人——金钱; 有权的——权力;
大力士——武力; 作家——真情实意
3.摆渡人认为作家的一声长叹比唱的好听,为什么?
——因为作家的一声长叹,包含了他的真情实意。
4.文中作家的真情实意来源于什么?说明了什么?
——暮色已浓,作家又冷又饿,想到妻儿还要待他回去想办法买米烧饭,他一阵心酸,饱含真情长叹了一声。这说明创作中的真情实意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
5.本文是一则现代寓言,其主旨是 ——旨在说明作家给予读者的应该是真情实意。
6.文章结尾,作家为什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用原文回答)
——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7.文章最后把作家创作同摆渡联系起来,有何作用?(从结构上、内容上来思考)
——结构上前后呼应,内容上深化了主题。
【教学反思】
29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导学案 (学生用)
【学习目标】
1.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4.培养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预习】
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哞 酥 蔷薇 踉踉跄跄 孪生 泥泞
②解词:踉踉跄跄——
孪生——(
2.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
②归纳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步骤。
3.在文中圈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含义。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
2.归纳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步骤。
二、探究研读,理解文章主旨,欣赏语言美。
1.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意境美的。
2.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语言表达的,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3.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题。
三、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有四个人到了渡口,要到彼岸去。
这四个人,一个是有钱的,一个是大力士,一个是有权的,一个是作家。他们都要求渡河。
摆渡人说:“你们每一个人,谁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分一点给我,我就摆;谁不给,我就不摆。”
有钱人就给了点钱,上了船。大力士举了举拳头:“人吃得消这个吗?”也上了船。有权的人说:“你摆我过河以后,就别干这苦活了,跟我去做一点干净省力的事儿吧。”摆渡人听了高兴,扶他上了船。最后轮到作家开口了。作家说:“我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不过一时也写不出来。我唱个歌儿给你听听吧。”
摆渡人说:“歌儿我也会唱,谁要听你的!你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唱一个也可以。唱得好,就让你过去。”
作家就唱了一个。
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你唱的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说罢,不让作家上船,篙子一点,船就离了岸。
这时暮色已浓,作家又饿又冷,想着对岸家中,妻儿还在等他回去想办法买米浇夜饭吃,他一阵心酸,不禁仰天叹道:“我平生没有作过孽,为什么就没有路走了呢?”
摆渡人一听,又把船靠岸,说:“你这一声叹,比刚才唱的好听,你把你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意分给了我。请上船吧!”
作家过了河,心里哈哈笑。他觉得摆渡人说得真好,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到了第二天,作家想起摆渡人已跟那有权的走掉,没有人摆渡了,那怎么行呢?于是他就自动去做摆渡人。从此改了行。
作家摆渡,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并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
过了一阵之后,作家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原来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1.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
彼岸:
屈从:
2.文中写了四个人,他们各自最宝贵的是什么?
有钱人—— 有权的——
大力士—— 作家——
3.摆渡人认为作家的一声长叹比唱的好听,为什么?
——
4.文中作家的真情实意来源于什么?说明了什么?
——
5.本文是一则现代寓言,其主旨是
——
6.文章结尾,作家为什么觉得自己并未改行?(用原文回答)
——
7.文章最后把作家创作同摆渡联系起来,有何作用?(从结构上、内容上来思考)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