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老子: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书影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
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守静可以以弱胜强。
老子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孔子问礼图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孔子和儒家学说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强调调和矛盾。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
政治思想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狭义:周礼,即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恢复周礼主张贵贱有序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供)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德治”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孔子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大家尊守周礼,讲仁、信,重建社会秩序。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学而不厌,诲(毁)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朝闻道,夕死可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教育思想
办学思想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孔子还修订《诗》、《书》
、《礼》、《乐》、《易》、《春秋》等书籍,统称“六经”。
孔子死后,其弟子将其言论编印成书,曰《论语》。这成为儒家思想的基础。
文化贡献
孔子故居
曲阜孔庙
孔子学院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子
庄子
韩非
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学说
兼爱、非攻、节俭、贤人治国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孟子
《荀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概念呈现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何谓百家争鸣
探究:“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科技文化发展。
社会大变革
姓名:
生活时期:
主要思想:
历史地位: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家学派创始人
三、百家争鸣
姓名:
生活时期:
学派:
主要思想:
历史地位:
孟子
战国
1、“仁政”;
2、“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
3、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
争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儒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姓名:
生活时期:
主要思想:
历史地位:
荀子
战国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人物
姓名:
生活时期:
主要思想:
历史地位:
庄子
战国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
人物
姓名:
生活时期:
主要思想:
历史地位: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战国末期法家代表
人物
战国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影响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中考真题演练
1.(2020·江西省·1)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他代表的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2020·广东省·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A.法家的“法治”思想
B.儒家的“仁政”思想
C.道家的“无为”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
【A】
【C】
中考真题演练
3.(2020·辽宁营口·1)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4.(2020·湖南邵阳·2)网上有这样一则“段子”: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又不听圣人“温故而知新”的教诲,他怎么会保佑你及格呢?材料中的“圣人”是指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B】
【D】
中考真题演练
5.(2020·四川达州·14)习总书记提出的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加强反腐斗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哪些治国理念?
①仁政
②无为而治
③兼爱非攻
④法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6.(2020·甘肃兰州·3)小明的期中考试考砸了,爸爸却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了,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爸爸的说法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