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6 15: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三国鼎立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百家讲坛:易中天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黄巾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地主、官吏趁机扩大军事力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势力。
曹操优势
袁绍优势
“挟天子以令诸侯”
兵势最盛
一、官渡之战
时间
作用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思考: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
曹操精于谋略,从善如流。以诚待人,能宽容人。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后形势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试图消灭刘备和孙权,兼并荆州和江南,统一天下。在诸葛亮的主持下,刘备和孙权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双方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以少胜多,打败曹军,曹操败退回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时间
作用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二、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以少胜多
孙刘联军获胜
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孙、刘联军

赤壁
大战
1、曹军来自北方,不服水土,不习水战;
2、曹操骄傲自满;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略(联合)战术(火攻);
4、根本原因:统一条件尚未成熟。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念奴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
《三国志》: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三国演义》: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时间
国号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229年)

孙权
建业(南京)
三、三国鼎立
战役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
209年
曹操vs袁绍
曹操vs
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胜
曹操败
为以后统一北方
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奠定基础
通过曹操在两场战争中一胜一败的结局,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要谦虚谨慎,骄兵必败
指挥者善于用人,战术正确也能取胜
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曹魏重视农耕
农业强国
四、三国时期的经济
蜀锦行销三国
丝绸大国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以理服人,没有选择残酷的手段来实行统治。
吴船远航夷洲
造船王国
魏:
蜀:
吴:
屯田、兴修水利,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发展
发展经济,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开发江南;造船业发达,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1.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1.
说曹操是三国鼎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是不确切的,其理由是(

A.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遭到失败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曹操已经去世
C.曹操的军事谋略不敌诸葛亮
D.曹操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
材料一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糸,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1.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三国鼎立这一政治格局?请从材料中勾画出来即可。2.
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实现局部统一;各国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关系改善;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