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字词句
◎认识48个生字,会写41个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5个词语。
◎能运用形声字的规律主动识字。
◎能体会运用反复和不运用反复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能体会句子自问自答的表达效果。朗读、背诵有关提问的名句。
阅读
◎阅读时,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能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能自主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书面表达
◎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的特点。
◎能主动与同学和家长分享习作,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体验表达的乐趣。
1.本单元的重点是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怎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问,全面深入地思考,从而帮助阅读呢?
2.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你认为本单元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其学习价值有哪些呢?
◎提问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活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
◎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从不同角度提问,对文章的思考更加全面深入。
◎提问能提升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本单元每一课特点不同,编者设计的学习提问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教学时一定要从这一课的表达特点出发,充分领会编者意图,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环节和学生活动,从而让这一课的教学更具实效性。从整组课文来看,前面几课重在学习方法,后面一课则重在运用学到的提问方法进行提问,让方法通过扎实的实践转化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写人是学生们熟悉的,不过这次与之前不大一样,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换一种思路,将家人与某种动物建立起联系来,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内容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夜间飞行的秘密 呼风唤雨的世纪 蝴蝶的家 习作 语文园地 总计
课时 2 2 2 1 2 2 11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语文要素
阅读:
1.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的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写作:
学会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人物不同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自主提问,梳理问题,知道可以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根据课后的问题并自读课文,试着提问。
2.自学生字词,完成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2个字,会写“豌豆、按照”等16个词语。
2.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阅读时能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借助单元导读页,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出示教材单元导读页,指导学生看图。
2.引导交流:许多书本组成一个巨大的问号?让你想到了什么?
3.指名读“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点拨:读书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收获才多,进步才大。
4.学生齐读单元提示语:“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点拨总结:阅读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能激发思考,带来更多的阅读收获。本单元我们要用提问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现在从学习第一篇课文开始。(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一)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1.同桌之间交换预习卡,互相检查生字的读写。
2.同桌之间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老师指导,查漏补缺。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会认字”)
2.分析记忆字形。(出示课件“会写字”)
“框”是“木”加“匡”;“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豌—碗”是形近字;“囚—因”是形近字。
3.指导书写。
“豌、按、枪、探、愉、僵、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4.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5.教师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预设:可以先向学生出示“僵硬”的词典义——(肢体)不能活动,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在哪些情况下手、脚等会变得僵硬,比如冬天手被冻僵、登山后两条腿僵硬等,这样结合生活场景理解词语,才能加深印象。
(2)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预设:这个词语比较抽象,学生可能比较难以把握。教师在讲解时,不妨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语造句,如“读者们热情洋溢”“大街上洋溢着新年的气氛”等,通过造句,想象情景,或者用相近的词语替代所造句子中的“洋溢”一词,这样也能加深理解。
6.小结:同学们,理解词语不能只依靠词典。要想正确、深刻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采用各种方法,使词语真正与生活联系起来,力争做到学语文,用语文。
三、合作学习,梳理问题清单
1.组内交流,整理问题。
(1)依次交流各自的问题,在个人问题清单中,划去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问题。
(2)组内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不了的或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小组问题清单上。
2.汇总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清单。
示例:
小组问题清单(1)同样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什么各自的想法不同?(2)第二粒豆原本想直接飞到太阳里去,最后却躺在脏水沟里,为什么它仍然觉得自己最了不起?(3)为什么小女孩吻豌豆叶的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4)身体虚弱的小女孩逐渐恢复健康,这和豌豆苗的生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四、交流小组问题清单,整理形成班级问题清单
1.组间交流。小组代表展示问题清单,其余小组认真倾听,集体商议归并、舍去、补充问题。
以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问题清单为例:
第一小组问题清单,第二小组问题清单(1)为什么第二粒豌豆想直接飞进太阳里去?,(1)第二粒豌豆为什么认为飞进太阳里才和自己的身份相称?(2)第二粒豌豆躺在脏水沟里,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了不起?,(2)第二粒豌豆最后落进脏水沟里,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最了不起?(3)身体虚弱的小女孩逐渐恢复健康,这和豌豆苗的生长之间有什么关系?,(3)为什么小女孩吻豌豆叶的那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4)题目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什么作家要重点写小姑娘?,(4)为什么作者说曾经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和在地上打滚的两粒豆子,还算有些实际的用途?
(1)归并相似问题:两个小组的第一个问题可归并为:为什么第二粒豌豆想飞进太阳,认为这样才与自己的身份相称?
(2)舍去相同问题:两个小组的第二个问题表述不同但内容相同,只需保留一个。
(3)补充新的问题:根据第二小组的第二和第四个问题,衍生出新问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谁才是最了不起的一粒?
2.由记录员汇集,形成全班共同的问题清单。
五、布置作业
1.订正预习卡,同桌之间互相听写本课重要词语。
2.小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清单上的部分问题。
课时目标
1.知道可以针对课文的局部和整体提问。
2.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集体整理小组问题清单,形成了全班的问题清单。整理清单里的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发现提问角度
1.学习课后练习题第二题。
(1)出示清单,指导观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发现。
预设1:清单里有省略号,代表还可以提出更多问题。
预设2:问题清单右边的泡泡提示我们:有的问题是针对部分内容提出,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
(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清单上的三个问题是针对课文哪些部分提出的?
预设:
第一个问题是针对第五粒豌豆生长这一部分内容提出的;
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母亲说的一句话提出的;
第三个问题是对比五粒豌豆的经历提出的。
前两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结合全文内容,联系前后故事情节提出的问题。
教师点拨:我们阅读过程中既可以针对课文的部分提问,也可以针对全文提问。
板书:部分 全文
2.仿照整理全班问题清单,发现提问的角度。
(1)小组交流,从部分、全文两个角度整理问题。
(2)抽学生汇报交流,其余学生补充。
三、强化对提问角度的认识,尝试针对全文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议一议针对课文的局部和整体提问的区别。
小结:针对部分内容提出的问题,是基于故事的某处语句、某个情节、某些段落提出的;针对全文提的问题,多为读完故事后,联系前后故事情节,结合全文内容提出的。
2.强化训练。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思考针对全文是否还有新的问题,组内交流后汇报。
3.全班交流。
预设1:读完了故事后,对比内容和课题名称,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题目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可作家为什么只重点写了一粒豌豆的经历?”
预设2:根据故事结尾,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小姑娘为什么会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
预设3:结合前后的故事情节,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生病的小女孩为什么会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获得健康?”
四、梳理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议一议:在形成全班问题清单的基础上,大家又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哪些问题是大家都没有读懂,需要共同来学习的?
预设1:掉到脏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预设2:小女孩恢复健康和豌豆苗的生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选一选:从没有解决的问题中选出两三个问题,在课堂上集体研讨。其余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课下通过交流、请教、查阅资料等方式继续研究。
3.集体研讨预设1: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
(1)带着问题默读第9、22、23自然段,勾画出描写这粒豌豆语言、动作的句子。
(2)借助关键词组“非常相称、最了不起”,思考:直接飞进太阳里去和第二粒豌豆的身份怎么就相符、相配呢?第二粒的经历有什么令人钦佩的地方呢?
引导:从第二粒豌豆说飞进太阳才与它的身份“非常相称”、躺在脏水沟里仍觉得自己“最了不起”,你体会到了什么?
4.集体研讨预设2:伴随着豌豆苗的生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1)勾画语句:出示课后第三题,学生默读第11~24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第五粒豌豆的生长和小女孩变化的语句。
(2)交流整理:学生交流勾画的语句,教师相机整理在学习表格中。
第五粒豆,小女孩钻进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整天在家里躺着生了根,还长出小叶子,感到愉快,觉得好了一些每天都在生长,要开花了,能爬起来坐在床上豌豆花盛开了,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3)引导对比:豌豆苗和小女孩的变化和关系。
(4)组织讨论:小女孩逐渐康复的原因。点拨:豌豆苗和小女孩有着相似的经历,伴随着豌豆苗的每一次变化,小女孩也越来越好,她从中得到了信心,逐渐康复。
(5)出示第二幅插图,学生朗读相关语段。
(6)引发想象:透过文字和图画中小女孩的表情想象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小女孩对豌豆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5.小结:阅读中提问,能感受到更多的阅读乐趣;带着问题去阅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内容延伸
过渡:再渺小的人,只要有心,也可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就像最后的那粒豌豆。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从别处听过这样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地讨论一下。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相似的事情,以及自己当时的想法。
生1:我们班的田丽丽同学,即使不是自己值日,也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扫地、擦桌子和玻璃。遇到别的同学有困难,她都会主动帮助他们。她就像小豌豆一样默默地奉献爱心,让我们很佩服。
生2:大街上的环卫工人,不顾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清扫街道,让我们的城市干净、美观,使我们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应该真诚地向他们说一声:“谢谢!”
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对本课的主题已经有了深刻的领悟,并且能够反思己身,非常不错!帮助他人,自己的生命之花也会灿烂绽放。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争做爱心小使者吧!
六、布置作业
1.完成随堂练。
2.完成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这个单元围绕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应该教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主动提问,更进一步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角度”,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课后第三题旨在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