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学期海南省五指山二中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在内力作用下,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
A.
地壳运动
B.
岩浆活动C.
变质作用
D.
堆积作用
2.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①
D.
②③
读“地理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
3.导致图示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流水
B.
冰川
C.
海浪
D.
风力
4.图示景观照片显示的当地主导风向为( )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北风
D.
西南风
5.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型分布,主要是为了( )
A.
减缓道路坡度
B.减少植被破坏
C.
降低工程造价
D.
避开滑坡地带
下图为某地沉积岩层剖面图,回答以下两题。
6.下列关于该地岩层结构形成过程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
A.
沉积—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
沉积—断裂—褶皱—沉积—侵蚀—下沉—沉积
C.
褶皱—断裂—下沉—侵蚀—抬升—沉积
D.
断裂—褶皱—侵蚀—沉积
7.关于①、②、③、④四地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
②处构造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C.
岩层由新到老的顺序为②③①④
D.如果要修建隧道,①处最为理想
8.在我国南方某地河流的曲流处有一座古桥,下图是沿桥画出的河流横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在历史记录上,桥梁的B岸一侧比A岸一侧重修的次数多,主要原因可能是B岸一侧( )
A.
河水堆积作用强
B河水侵蚀作用强
C.
地壳运动剧烈
D.
矿产开采量大
9.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河漫滩( )
①一般出现在凹岸 ②一般出现在凸岸 ③侵蚀作用强于堆积作用 ④堆积作用强于侵蚀作用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0..都江堰工程采取中流做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读下图,回答下题。
关于内江和外江枯水期水流速度的分析,正确的是( )
内江处于凹地,枯水时水流速度快
B.
内江处于凸地,枯水时水流速度快
C.
外江处于凹地,枯水时水流速度快
D.
外江处于凸地,枯水时水流速度快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下列各题。
11.自然带①到⑥和自然带⑦到⑩的分布分别符合( )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2.图中甲山脉自然带带谱与下列图示自然带吻合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图中绿洲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中,上图为桂林山水景观图,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4.桂林山水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
差异性
B.
整体性
C.
开放性
D.
独立性
15.右图①②③④中,可以表示左图中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
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等矿产资源
D.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7.该图能正确表达的区域特征为( )
A.
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
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
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Ⅰ、Ⅱ、Ⅲ)图”,完成下列各题。
18.图示Ⅰ、Ⅱ、Ⅲ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是( )
A.
土壤与植被
B.水文与植被C.地形与气候
D.地形与水文
使用摩拜单车智能手机软件,用户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查看单车位置,继而预约并找到所选单车。然后通过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开锁即可骑行。完成各题。
19.在摩拜单车的约车、找车过程中,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
RS GPS
B.
GIS GPS
C.
RS GIS
D.
GIS RS
20.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其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②城区交通拥堵有所缓解
③城市公交客流大大减少 ④城市交通规划有所调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分别写出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
(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
(4)简要分析不能选择乙和丙两地建设隧道的原因。
2.下图为地中海沿岸地质剖面图,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示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________板块的边界,其边界类型为________。
(生长或消亡)边界。
(2)说明①④两处分别可能是三大类岩石中的哪类岩石?
①处可能为______岩,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处可能为_______岩,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②⑥两处可能存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只填代号)。
A.玄武岩
B.古生物化石
C.花岗岩
D.大理岩
3.图1为“某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图2为“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图”。图2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丁是该山地所属的气候区。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判断甲、乙两气候区的变化属于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_________________,其分异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③处气候是否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____________,它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图1中①②自然带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2分)
(4)结合丙处气候类型,说明丙处植被类型及其具有的特征_______。(2分)
4读我国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8分)
(1)简述甲地商品粮基地发展的优势条件及限制性因素。(2分)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在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考地理答题卡
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共60分,20题,每小题3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综合题(4小题,共40分)
1、(1)
(2)
(3)
(4)
(1)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4)
(1)
(2)
(3)
答案解析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B
A
A
D
B
B
A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B
B
B
B
C
B
D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
1、(1)地质构造:背斜 向斜 断层
地形:谷地 山地 谷地
(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
(3)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
(4)乙地为向斜,向斜是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丙地为断层,断层地带修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答案】(1)非洲 消亡
(2)沉积岩 ①处岩石层理构造明显。
变质岩 ④处石灰岩接近岩浆,受高温作用易形成变质岩。(3)C B
3.【答案】(1)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
(2)不符合,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它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影响。
(3)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
(4)丙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植被属于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根系发达,具有耐旱的特征。
4.【答案】(1)优势:人均耕地多;限制性因素:热量不足。
(2)自然原因:地块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
社会原因: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