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 作业题 17-4、5 概率波+不确定性关系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 作业题 17-4、5 概率波+不确定性关系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0-16 13:5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概率波
不确定性关系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1~6为单选,7~9为多选)
1.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因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不可能的
B.光的波动性类似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类似于质点
C.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
D.γ射线具有显著的粒子性,而不具有波动性
解析:由光的波粒二象性可知:光是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但是不同于宏观的机械波和宏观粒子,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是同一客观事物的两个侧面.我们无法用一种学说去说明光的所有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实际上光是一种概率波,即少数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综上所述选项C正确.
2.关于电子的运动规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电子如果表现出粒子性,则无法用轨迹来描述它们的运动,其运动遵循牛顿运动定律
B.电子如果表现出粒子性,则可以用轨迹来描述它们的运动,其运动遵循牛顿运动定律
C.电子如果表现出波动性,则无法用轨迹来描述它们的运动,空间分布的概率遵循波动规律
D.电子如果表现出波动性,则可以用轨迹来描述它们的运动,其运动遵循牛顿运动定律
解析:由于电子是概率波,少量电子表现出粒子性,无法用轨迹描述其运动,也不遵从牛顿运动定律,所以选项A、B错误;大量电子表现出波动性,无法用轨迹描述其运动,但可确定电子在某点附近出现的概率且遵循波动规律,选项C正确,D错误.
3.经150 V电压加速的电子束,沿同一方向射出,穿过铝箔后射到其后的屏上,已知电子质量me=9.0×10-31 kg,则( D )
A.所有电子的运动轨迹均相同
B.所有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坐标均相同
C.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坐标可用牛顿运动定律确定
D.电子到达屏上的位置受波动规律支配,无法用确定的坐标来描述它的位置
解析:电子束穿过铝箔时发生衍射,受波动规律支配不可能同时准确地知道电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用“轨迹”来描述电子的运动,所以A、B、C均错误,D正确.
4.一个电子被加速后,以极高的速度在空间运动,关于它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电子在空间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电子上下左右颤动着前进
C.电子运动轨迹是正弦曲线
D.无法预言它的路径
解析:根据概率波的知识可知,某个电子在空间中运动的路径我们无法确定,只能根据统计规律确定大量电子的运动区域,故选项D正确.
5.对于微观粒子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不受外力作用时光子就会做匀速运动
B.光子受到恒定外力作用时就会做匀变速运动
C.只要知道电子的初速度和所受外力,就可以确定其任意时刻的速度
D.运用牛顿力学无法确定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解析:光子不同于宏观力学的粒子,不能用宏观粒子的牛顿力学规律分析光子的运动,选项A、B错误;根据概率波、不确定性关系可知,选项C错误,故选D.
6.如图所示是一个粒子源,产生某种微观粒子,在其正前方安装只有两条狭缝的挡板,粒子穿过狭缝打在前方的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光.那么在荧光屏上将看到( B )
A.只有两条亮纹
B.有多条明暗相间的条纹
C.没有亮纹
D.只有一条亮纹
解析:由于粒子源产生的粒子是微观粒子,它的运动受波动性支配,对大量粒子运动到达屏上的某点的概率,可以用波的特征进行描述,即产生双缝干涉,在屏上将看到干涉条纹,所以B正确.
7.关于光的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C )
A.在其他同等条件下,光的频率越高,衍射现象越容易看到
B.频率越高的光,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低的光,波动性越显著
C.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
D.如果让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时,它们将严格按照相同的轨迹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低,波动性越显著.个别光子表现出粒子性,但光子的波粒二象性是本身固有的.
8.下列对物理模型和物理现象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BD )
A.物理模型应与日常经验相吻合,并能解释物理现象
B.物理模型可以与日常经验相悖,但应与实验结果一致
C.物理模型不能十分古怪,让人难以理解
D.只要物理模型与实验结果一致,它在一定范围内就能正确代表研究的对象
解析:建立物理模型的目的就是能解释物理现象,与实验结果符合,而不是符合人的日常经验,B、D正确.
9.根据不确定性关系ΔxΔp≥,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采取办法提高测量Δx精度时,Δp的精度下降
B.采取办法提高测量Δx精度时,Δp的精度上升
C.Δx与Δp测量精度与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是否完备有关
D.Δx与Δp测量精度与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是否完备无关
解析:不确定性关系表明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试图确定Δx和Δp中的一个,必然引起另一个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样的结果与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是否完备无关,无论怎样改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都不可能逾越不确定性关系所给出的不确定限度.故A、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质量为10 g的子弹,以300 m/s的速度射向靶子,试计算此子弹位置不确定性的范围.(设其动量的不确定范围为0.02%)
答案:大于或等于8.8×10-32 m
解析:Δp=mv×0.02%
=10×10-3×300×0.02×10-2 kg·m·s-1
=6×10-4 kg·m·s-1
由Δx·Δp≥知,子弹位置的不确定性的范围是
Δx≥= m=8.8×10-32 m.
11.质量为10 g的子弹与电子的速率相同,均为500 m/s,其测量准确度为0.01%,若位置和速率在同一实验中同时测量,则它们位置的最小不确定量各为多少?(电子质量为9.1×10-31 kg)
答案:1.06×10-31 m 1.16×10-3 m
解析:测量准确度即速度的不确定量,故子弹、电子的速度不确定量均为Δv=0.05 m/s,
子弹动量的不确定量Δp1=m1Δv=5×10-4 kg·m/s,
电子动量的不确定量
Δp2=m2Δv=4.55×10-32 kg·m/s,
由ΔxΔp≥得,子弹位置的最小不确定量
Δx1= m≈1.06×10-31 m.
电子位置的最小不确定量
Δx2= m≈1.16×10-3 m.
12.20世纪20年代,剑桥大学的学生G·泰勒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密闭的箱子里放上小灯泡、熏黑的玻璃、狭缝、针尖、照相底片,整个装置如图所示.小灯泡发出的光通过熏黑的玻璃后变得十分微弱,经过三个月的曝光,在底片上针尖影子周围才出现非常清晰的衍射条纹,泰勒对这张照片的平均黑度进行测量,得出每秒到达底片的能量是5×10-13 J.(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
(1)假如起作用的光波波长约为500 nm,计算从一个光子到来至下一个光子到来所相隔的平均时间,以及光束中两相邻光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2)如果当时实验中用的箱子长为1.2 m,根据(1)的计算结果,能否找到光是概率波的证据?
答案:(1)8.0×10-7 s 2.4×102 m (2)能
解析:(1)波长λ=500 nm的光子能量为
ε=hν=h=6.63×10-34× J=4.0×10-19 J
n===1.25×106
如果光子是依次到达底片的,则光子束中相邻两个光子到达底片的时间间隔是Δt===8×10-7 s
两相邻光子的平均距离为
s=cΔt=3×108×8×10-7 m=2.4×102 m.
(2)由(1)的计算结果可知,两相邻光子的间距为2.4×102 m,而箱子长只有1.2 m,所以箱子里不可能有两个光子同时在运动,这就排除了光的衍射行为是光子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因此衍射图样的出现是许多光子各自独立行为积累的结果,故该实验支持了光是概率波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