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化学 九年级上册 3.1 水 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上海)化学 九年级上册 3.1 水 课件(1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0-16 14:4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问题1:人类生活离不开水,为什么古时候的
人可以直接饮用水呢?
问题2:天然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
3·1 水
一、天然水和自来水
1、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2、水的自然净化
含有杂质的天然水通过蒸发、挥发、过滤、氧化而得到净化。
自然界的水,经过如下过程:
(蒸发与冷凝)
污染水源的因素:
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液、废气(三废),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和化肥,还有生活污水都会污染水源。
3、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生产过程)
挥发、沉降、过滤、吸附、消毒



挥发:在曝气池,使水翻腾,目的是除
去水中的有害气体(并补充氧 气)
沉降、吸附与过滤:
先使水中悬浮物沉降,过滤后加净水剂(即凝聚剂:明矾或氯化铁,使微小的悬浮物凝聚成大颗粒,容易沉淀下来),沉淀微小悬浮物再经过沙滤池过滤,目的是除去难溶于水的杂质。
消毒:目前用的消毒剂多为是液氯(液态氯
气Cl2),目的是杀灭大部分细菌。

问题4:
自来水生产过程中挥发、沉降、过滤、吸附、消毒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挥发:是通过搅动,减小气体在水中溶解性。沉降、吸附和过滤过程中通过物理方法,把难溶于水的杂质一步步除去,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有的吸附:实质就是使微小的悬浮物被吸附在净水剂的表面,转化为较大颗粒而被沉降或过滤掉。可见也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上述过程都是物理变化。
只有消毒过程中,液氯溶于水,先转化为次氯酸(HClO),而次氯酸有很好的消毒、杀菌、漂白作用,可见消毒的环节是化学变化。
199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规定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于1998年开始,规定每年的3月22日~3月28日为“全国水法宣传周”。
[展示]节水宣传画:
二、水的组成
1、研究课题:探究水的组成。
2、研究方法:通电分解水。
3、使用仪器:水电解器。
4、理论依据:根据水电解得到的生成物的组成元
素,推断水的组成。
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能使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证明是氧气(O2)。
负极:用带火的木条去检验,气体燃烧,发出淡
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H2)。
5、实验现象:
①电极上有何现象:
②两支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相同吗?
③通电后产生的气体为何种气体?如何检验?
有气泡产生。
不相同,V正:V负=1:2
6、实验结论:

问题5:写出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H2O 2H2↑ + O2↑
通电
水的分解示意图: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是一 种化合物,也是一种氧化物。
[思考与讨论]P 68
[课堂实验]氢气燃烧
现象:
干燥的的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化学方程式:
2H2 + O2 2H2O
点燃
[讲解]
无论是水的分解,还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都证明了水是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也是氧化物。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测定,确认了水的化学式为H2O ,1mol水分子由2mol氢原子和1mol氧原子构成。在通电的条件下每2mol水可以分解成 2mol氢气和1mol氧气。
2H2O 2H2↑ + O2↑
通电
物质的量比:
物质的质量比:
2 : 2 : 1
36 : 4 : 32
= 9 : 1 :8
例题:
在实验室利用水的电解实验制取氢气。当电解后得到的氢气2克时,同时产生了多少摩尔氧气?被电解的水是多少克?(H:1、O: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