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备考 - 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高考语文备考 - 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6 22:4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高考语文备考 - 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1. 重视 阅读、摘抄 (规范的答题术语、常见的意象含义) ,加强 整理、总结 ,增强 人文底蕴 ,提升诗歌鉴赏、理解能力。
2. 熟悉 考点 ,研究 习题和答案 ,优化 思维 ,规范 语言 (从标准答案中学习) ,提升诗歌答题能力。
示例: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测试(一)15题。
闻李六 景俭自 河东令授唐邓 行 军司 马 ,以 诗 贺之
白居易
谁能 淮 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 科 。
谁能平定淮河的 风波, 听说李六 你即 将去那上任 。首联开门见山,交代 写作缘起 。“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 卓越的才能 。
不独文词供 奏记 ,定将 谈笑解兵戈 。
李六你不仅是一个写文章的高手,而且善于谋划,一定能够谈笑间消解兵戈。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 才华 ,充满 敬佩 之情。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 蛟 龙可在多 ?
剑戟埋没在尘土中,总会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困于浅谈,想要腾飞其实不在于水的多少。颈联运用 比喻 ,将朋友和自己比作 受 埋 没之人才 , 表达了对 朋友 升迁的 祝贺与欣慰 ,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 起用 的 期盼 之情。
四十 着绯 ① 军 司 马,男儿官职未 蹉 砣。
不惑之年就官至司马,你这一辈子没有浪费了光阴啊。 尾联 表达了作者对李景俭升为军司马的 喜悦 之情以及对友人仕途前景充满 期望 的心情。
【注】 ① 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 绿 ,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补充注释: 此诗写于江州司马任内,诗人遭遇贬官,职微位轻,对李景俭之任有称羡之意。 ① 奏记 : 汉时朝官对三公、州郡百姓或僚佐对长官陈述书面的意见叫 “ 奏记 ” ,至六朝尚沿用。 “ 奏记 ” 文字多出于高手。 ②谈笑解兵戈 : 《战国策·赵策三》 : 鲁仲连,齐人,周游列国至赵,适逢秦军围赵都邯郸,魏王因惧秦而派使者辛垣衍劝赵尊秦为帝,赵平原君犹豫未决。此时鲁仲连出面,向辛垣衍陈述利害,经过反复辩论,终于说服魏赵两国不尊秦为帝。秦将闻之,为之“却军 ( 退军 ) 五十里。”南朝齐·左思《咏史八首》之三 :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③行军司马 : 职官名。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相当今参谋长的职务。
15. 诗 歌 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6 分 )
参考 答案 :
① 运用比喻,用 “ 埋于泥沙之剑戟 ”” 围于浅滩之 蛟龙 ” 比喻受 埋 没之人才,既喻友,也喻己;
② “ 终难久 ”” 可在多 ” 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存在问题:
1、 对诗歌情感理解不准确、不全面。
2、 考点解析不正确,答题思路不清晰。
复习重点:
1、 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诗歌情感。
2、 更规范、更清晰地作答主观题。
突破方法:
1、 读懂、整理、总结古代诗歌的情感符号。
2、 分清常见题型,理清作答思路。
古代诗 歌 的情感符号 (我们理解诗歌感情的抓手)
一、 怀古 诗 :
1. 古代 遗 存。 如都城、战场 或 名人故 茔 、旧居、为官之地或重要史事发生地以及相关历史、典 故 。
2. 历史上的繁盛与眼前的荒凉破败的强烈反差。 如金陵城、秦准河、台城、扬州、汴京、长安 …… (反差越大,慨叹越深,如:历史兴衰的感慨、国家兴亡的感慨、统治者不吸取历史教训的批判等。)
3. 历史人物的功业、命运。
一类是 “ 成功人士 ” ,如周瑜、曹操、 秦 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霍去病 ( 封狼居胥 ) 、卫青 ( 奇袭 龙城 ) 、 窦宪 ( 燕 然勒功 ) 、马周 ( 新 丰 客 【怀才不遇﹐行旅在外遭冷落的人】 ) …… (仰慕、钦佩,表达对历史的思考或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
一类是 “ 失败英雄 ” ,如 屈 原 ( 忠而被谤、自沉 汨 罗 ) 、贾谊 ( 时 运 不济、抑 郁而 终 ) 、项 羽 ( 功败 垂 成、乌江 自 刎 ) 、 诸 葛亮 ( 北伐失败、抱憾而终 ) 、李广 ( 勇武过人、不遇于时 ) …… (惋惜、赞美,表达对历史的思考或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写自己的怀才不遇,人生失意。 )
4. 亡国或重大政治事件的惨痛教训。 如“秦二世而亡 ( 修长城、造阿房 ) ”“隋朝速亡 ( 凿通河、游江都 ) ”“六朝交替灭国、金陵成为废都空城 ( 耽于享乐、重蹈覆辙 ) ”“陈后主荒淫误国 ( 门外楼头、后庭遗曲 ) ”“安史之乱、马嵬兵变 ( 沉溺女色,骄奢淫逸 ) ”“衣冠南渡”、“新亭对泣”“宋室南渡、靖康之耻”……(经验、教训,慨叹历史,讽喻现实。)
二、咏物诗:
物象特征 (人格化) 与 人格特征 的对应关系:
高 志向高远、声望卓著
直 正直、刚正
香 品格美好高尚
白 纯洁、高雅
耐寒 坚贞、清高
不折、挺拔 顽 强、不屈服、有气节
清澈、皎洁 清廉、纯洁、不同流合污
独处 ( 立、放 ) 不合流俗、耿介傲岸、淡泊名利、保持名节、隐 居
突出、不平 峭拔 、傲岸不羁、不随波 逐 流
无声、平缓 温和、仁厚、低调谦逊 、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3、 田园诗:
1. 田园意象:
深 ( 终南 ) 山、武陵 ( 人 ) 、野老、农夫、樵夫 ( 林叟 ) 、渔夫 ( 翁 ) 、山客、牧童、五柳、溪流、泉水、山风、山月、田家、村野 ( 墟 ) 、禾黍、 桑 麻、场 圃 、腊酒、浊酒、新酿、酒肆、茶肆、野茶、东 篱 、 篱笆 、柴门、荆扉、牧牛、渔舟、鸡鸣、火吠、钟声、 寺 庙、道观、松、竹、梅、 菊…… (悠闲、自得、闲适、喜欢、陶醉)
2. 隐者的标志性行为:
种菊、养梅、养鹤、酿酒、饮酒 ( 茶 ) 、采茶 ( 药 ) 、醉酒、避世独居、临溪 ( 水 ) 而居、居所简 陋、行踪飘忽 ( 神秘 ) 、钓 ( 捕 ) 鱼 …… (塑造隐者形象,表达仰慕、钦佩、隐逸情怀。)
3. 著名的隐者 ( 名、字、号、典故 ) :
范蠡 ( 陶朱公 →功成身退、不慕名利 ) 、严光 ( 严子陵【 东汉著名隐士。少有盛名,又是光武的少年同学,与光武的关系非同一般。光武帝即位后,改名换姓,躲藏起来不见光武,光武亲自登门劝他出山,他不肯;给他官做,他不要。最后在富春江边种田钓鱼,以终天年。 】 →拒绝权势利禄 ) 、陶洲明 ( 五柳先生 ) 、老莱子 ( 彩衣娱亲 ) 、伯夷叔齐 ( 不食周粟 ) 、许由 ( 颍水洗耳【 相传尧访贤禅让天下,在箕山附近访得许由,尧让其治天下,许由以为是一种羞辱 ,脏了耳朵,到 颍水之滨 洗耳 。 】 →鄙薄富贵 ) 、林逋 ( 林和靖,梅妻鹤子【 宋代诗人林逋隐居 西湖 孤山时,植梅养鹤,清高自适。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 】 ) 、楚狂接與 ( 陆通,笑孔丘 ) 、於 w ū陵子 ( 陈仲,为人灌园【 战国时齐人陈仲,因居于楚地於陵,故号於陵子。楚王闻其贤,欲聘为宰相。他不慕荣利,遂与妻一起逃到乡间,替人灌园。 】 →隐居不仕 ) 、张翰 ( 张季鹰,莼鲈之思 ) 、王维 ( 王摩诘,隐居辋川 ) 、孟浩然 ( 孟襄阳,隐居鹿门山、汉水 ) ……
四、羁旅诗:
1. 羁旅生活环境。 早起晚归、途遥路险、关山难越、孤舟独行、深秋、暮春、夜雨、雪夜、黄昏薄暮、寒山瘦水…… (艰苦、凄凉,表达漂泊流离之悲)
2. 三类意象。 (增加自己的漂泊、孤独、愁思、思念牵挂)
凄凉冷寂类: “夜月”“寒水”“冷风”“野店”“茅店”“荒村”……
孤独悲伤类: “孤馆”“孤鸿”“断雁”“鹧鸪”“杜鹃”“倦鸟”……
思念牵挂类: “雁书 ( 字、足 ) ”“鱼雁”“双鲤”“鲤素”“家书”“明月”“故园”“闺帷”“绣帐 ( 帘 ) ”……
3. 和家乡、亲人相关的梦境、想象。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牵挂)
4. 古代的重要节日。 除夕、重阳、中秋、冬至……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牵挂)
5. 特殊的声音。 笛声、芦管声、角声、茄声、捣衣声、秋声 ( 寒声、风声、落叶声、虫鸣声…… ) …… (敏感的心,听到这些,会引起自身漂泊、孤独之愁)
五、送别诗:
1. 古代送别的地点、目的地。 ( 多为寒苦蛮荒僻远之地 )
如“歧路”“津渡 ( 南浦、渡头 ) ”“峡口”“长 ( 短 ) 亭”“灞桥 ( 河 ) ”“城 ( 都 ) 门”“酒肆”“潇湘”“衡阳”“郴( ch ē n )州”“夜郎”“岭南”“巴蜀”“北荒”“边关”“瘴疠之地”等。 (对友人的不舍、担忧、牵挂【送友人】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送自己】)
2. 古代送别的时间及环境。 ( 清冷萧瑟迷蒙凄苦之景 )
如“平明”“薄暮”“秋日”“落日”“寒秋”“冷月”“残月”“流水”“急流”“烟波”“江风 ( 寒风、秋风 ) ”“冷 ( 烟 ) 雨”“云雾 ( 霭 ) ”“风雨 ( 雪 ) ”“杨柳”“芳 ( 荒 ) 草”“猿啼 ( 鸣 ) ”等。 (传递悲愁、凄苦之情)
注意:烂漫春光、热闹场景、喜庆节日等,有时也用来反衬离愁别恨。
3. 古人送别的行为、心理。
如“劝酒”“醉酒”“目送”“登楼”“下楼”“折柳”“执手”“洒泪”“泣下”“沾襟”或“愁 ( 离愁别恨 ) ”“怜 ( 同情 ) ”“悲 ( 自伤遭遇 ) ”“忧 ( 担心 ) ”“慰 ( 安慰、勉励、自励 ) ”“傲 ( 不屈【用离别表明心志,抒发自己傲岸不羁的情怀或不因艰难改变的情操。】 ) ”等。
六、赠答诗(社交):
1. 所赠之人的气度风范(外在)。 如风神俊朗、风流儒雅、出身高贵、超尘拔俗、率性疏放、德高望重…… (赞美、钦佩)
2. 所赠之人的性格人品(内在)。 如傲岸坚贞、清廉正直、“卓荦 lu ò”“清简”“宽和”“晏然”…… (赞美、钦佩)
3. 所赠之人的技艺成就。 如精通音律、擅长作画、书法文采、猎艺射技、所获殊荣、突出政绩…… (赞美、崇敬、仰慕)
4. 所赠之人的居住环境 (烘托品格) 或人生境遇。 如朴素简洁、风流雅致、不拘时俗、飘零流离、怀才不遇、落魄失意…… (崇敬、仰慕或同情)
七、闺怨:
1. 女子的居所、环境。 如高楼、庭院、黄昏、深夜、烂漫春光、春意阑珊、春 ( 秋 ) 雨连绵、秋风乍起、北雁南飞、燕子归来、鸳鸯戏水等。 (塑造形象,或正衬或反衬,表现思念、孤独、失意,表达同情。)
2. 女子梦境及所梦之地。 如“渔阳”“辽西 ( 东 ) ”“关山” (闺怨诗多为思妇形象,丈夫所在之所,就是妻子思念之所在。)
3. 女子的容貌神态、动作、心理。 如慵倦、无聊、心事重重、借酒浇愁、无心 ( 精心 ) 打扮、迁怒于它、“画蛾眉”“弄妆”“梳洗”“赏花”“鬓发散乱”“搔头斜坠”“下 ( 残 ) 棋”“喝酒 ( 嫌酒淡、薄、弱 ) ”“对寒灯”“等天黑”“闭门 ( 扉 ) ” (内心世界,表达同情。)
八、边塞诗:
1. 边关景象。 或寒苦荒凉,或苍茫雄浑,或肃杀阴沉,或壮阔辽远。如冷月、孤城、瀚海、大漠、朔风、雪山、冰河…… (典型景象,表达对戍边将士的钦佩、赞美或同情。)
2. 地理位置。 或突出其荒远、隔绝,如胡、羌、羯、匈奴、玉门关、荒城、黑山 (揭示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辛或思乡而不得归。) ;或突出其历史、曾经的功业,如龟兹 qi ū 'c í、轮台、楼兰、燕然山、龙城…… (重大战争、名将建功立业的地方,塑造守边将士的光辉形象或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
3. 战争氛围。 如羽书、金鼓、旌旗、铁衣、刁斗、狼烟…… (战争的残酷、壮烈,表达对战争的厌倦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4. 乐器乐曲。 如羌笛、芦管、鼓角、笛声,《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
(思乡、哀怨、厌倦战争)
5. 历史人物。 如单于、卫青、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 (建功立业的期待、渴望)
分题型、理思路
一、形象意境类题(鉴赏形象)
1 、人物形象定性题
竹轩诗兴
【宋】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工,狭径初成竹旋栽。
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院前刚刚开辟出一条狭窄的小径,边上栽了许多篁竹。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当轩静坐,细细的竹梢影洒落到茶碗中,竹叶响声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閒吟雪压摧。
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闲坐此地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枝。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切不可移走墙角的梅花树。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问: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人的形象 。 (6 分 )
答题思路: 个性 + 身份 + 体现
参考答案: 诗人是一位 闲适、酒脱、高雅 ( 个性 ) 的 文人雅士 ( 身份 ) 。①他的生活环境简朴清幽, “竹轩”“柴门”“狭径” 等表现了他日常生活的 闲适自得 ;②他的生活 态度洒脱 ,沿热则 “倦 卧” ,寒冬则 “闲吟” ;③他还有着 高雅的人生志趣 ,生活中时时处处有 “竹”雪”“梅” 相伴。 ( 体现 )
难点提示:
( 1 )“个性”多体现 在人物的 行为、心理、境遇、形貌、品格 等方面。
( 2 )规范答语: 不慕权贵,孤高傲岸;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林泉,远离世俗,闲适悠然;怀才不遇,郁愤不平;矢志不渝,信念坚贞:羁旅漂泊;淡泊名利,品位高雅…… (采用普遍认可、共识性高的词来作答,不要自造词。)
( 3 )常见的人物身份: 狂士、武将 ( 老将 ) 、文人雅士、隐者 ( 村夫野老、渔翁、山客 ) 、游子 ( 征夫、行客、远客 ) 、谪官、思妇……
2 、景象(意境)特征概括题
鹧鸪天·代人赋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田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新枝上刚刚绽放出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孵出了小蚕。平坦的山岗上长满了细草,小黄牛在哞哞地叫,落日斜照春寒时节的树林,树枝间栖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青山远远近近,小路纵横交错,飘扬着青布酒旗那边有一户卖酒的人家。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边盛开的荞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阙描绘了 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6 分)
答题思路: 时节 ( 时间 )+ 地点 ( 环境 )+ 特点 ( 格调 )+ 画面内容
参考答案: ①上阕描绘了 初春时 ( 时节、时间 ) 乡村 ( 地点、环境 ) 一派 春意盎然 ( 特点、格调 ) 的景象。②田间 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 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 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 牛犊在早地上鸣叫 , 夕阳斜照 着初春 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 乌鸦散落 在树枝上 栖息 。 ( 画面内容 )
难点提示:
( 1 )概括“特点 ( 格调 ) ”容易词不达意或空洞泛化,如“美丽””优美””安静”“大气”。
( 2 )规范答语: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肃杀荒凉、恬静优美、恬静安谧、宁静祥和、苍茫雄浑、雄奇壮美、瑰丽雄壮、繁华热闹、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幽暗昏沉、暗淡朦胧、清幽深邃、凄清冷寂、迷蒙、幽僻、荒寒、旷远、死寂…… (在平时做题、练习中多积累)
二、炼字炼句类题(品味语言)
3 、炼字题(复合型)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春风吹来了,染绿了树林,孩子们眺望着柴门,远方山谷传来杜鹃的鸣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 触痛了山南蜀客似箭归心。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想象回到家里,刚好春社,燕子飞回来了,下马来换洗好衣服, 每 天独自来到水边,知道 自己已经摆脱了世俗杂务,可以轻松愉快的生活了。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问: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6 分)
答题思路: 释字义 (非必答点,特别简单的可不答) +描图景+点手法 (有则答,无则略) +析作用 (含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绿”(指 “吹绿” ) (释字义) ,写出了 春风吹绿林木 、 万木葱茏的生机勃勃的场景 (描图景) , 化静为动 (点手法) , 生动展现 (表达效果) 了春风的活力和生机盎然的春景, 表现了友人归蜀时舒畅的心情 。 (析作用)
难点提示:
(1)“析作用(含效果)”容易空泛,仅仅用套话(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而不结合诗歌内容、情感作答。
(2)“作用”所指的四个方面:
①揭示 形象总体 特征;( 表现了山间 空旷、静寂 的美好景致 )
②总结 人物(诗人) 情感态度;( 表现了 舒畅 的心情 )
③点明 与上下句之间的 结构关联:(照应 题口中的“寻”字 :统领 全诗……)
④语言 艺术的表达 效果。(含蓄 而 深刻,发人深思;音的和谐、富有节奏感……)
三、艺术手法类题(表达技巧)
4 、 赏析辩证关系手法题
春日秦国怀古
【 唐 】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 情景关系 的 ?
答题思路: 何景+何情+何关系+何效果
参考答案: ①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 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象 , (何景) 由此黯然“消魂”,触发 国事兴亡 之感 (何情) , 触景生情 (何关系) , 令人感慨尤深 (何效果) 。
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难点提示:
(1)艺术手法中三类辩证关系及答题思路:
①情景关系: 何景+何情+何关系+何效果
②虚实关系: 实写什么+虚写什么+什么关系+什么效果
③动静关系: 静景+动景+关系+效果
(2) 三类辩证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① 情景关系: a、 触景生情 b、 借景抒情 c、 寓情于景 d、 以景衬情 (包括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 e、 以景结情
② 虚实关系: a、 虚实对比,以虚衬实 b、 以实写虚,化虚为实 c、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③ 动静关系: a、 动静结合 b、 以动衬静 c、 以静衬动 d、 化动为静 e、 化静为动
四、情感主旨类题(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5 、评价思想感情题
古风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登高向四海瞭望,天地之广大何其漫漫。群物被霜而天下已秋,寒风起而大地寒凉。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 ① ,浮云无定端。
荣华若东流之水,一去不返 ; 世事亦如波澜,滔滔一去不归。白日即将西落,浮云出没不定,遮掩着落日的光辉。
梧桐巢燕雀,枳棘 ② 栖鹩鸾 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如今是燕雀栖于梧桐之树,而鸳鸯却只能栖在长着刺的枳棘之上。昔日陶潜唱过《归去来辞》辞官而去。还是回家去吧,我也学 一 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行路真难。
【注】 ① 徂晖:落日余晖。 ② 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 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问: 结合全诗,简 述 结尾句 “ 剑歌 行路难 ” 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 6 分)
答题思路: 引发情绪的原因+情绪类别 (喜怒哀乐惧)
参考答案:(后面还要结合具体诗句简析)
① 对 荣华易逝、世事多舛 的人生境遇 (原因) 的 感慨 (类别) ;
② 对 黑白颠倒、小人得志 的社会现实 (原因) 的 不满 (类别) ;
③ 对 怀才不遏、壮志难酬 的 自身遭际 (原因) 的 激愤 (类别) 。
难点提示:
(1)评价思想感情的常见失分点:
①顾此失彼、要点不全。
②要点交叉、重复,情感类别区分度不够。
③忽视题目要求,不做具体分析。
(2) 按要求分类呈现答案:
① 题目要求 “ 概括 ” 的,用 偏正短语 呈现答案要点,如 “ 久别重逢的喜悦 ” 。
② 题目要求 “分析” 的,用 解说关系的简短复句 呈现答案 , 如 “ 表现了故友重逢的喜悦 (总论) 。作者长年旅居在外,现在与故友得以重逢,分外欣喜 。 (解说) ”
(3)对于感情和诗中景物(形象)关系比较紧密的诗句,适合用“ 通过 ( 借助 ) 对……的描绘, 展现 ( 营造 ) 了…… 表达 ( 抒发、透露 ) 了 的“翻译”式句组来作答。
如: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6 、分析情感主旨表达形式题(复合型)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千山万壑之中,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到处都是杜鹃的啼鸣声。山中一夜春雨过后,只见山 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一般。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汉水的妇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常常诉讼争田。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问: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 如何表现 作者丰富的 情感 的。
答题思路: 表达技巧+情感主旨
参考答案:
① 借景抒情 (表达技巧) 。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凤光,流露出诗人对李氏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 赞美 。 (情感主旨)
② 叙事抒情 (表达技巧) 。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蕾地 提醒 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 (情感主旨)
③ 用典抒情 (表达技巧) 。 真诚勉励 并 殷切期望 李使君以汉代蜀都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情感主旨)
难点提示:
(1) 失分点(三个遗漏) :
① 遗漏情感主旨,只答表达技巧。
② 遗漏表达技巧,答不全。 尤其是抒情方式,如 “ 直抒胸随 ”“ 叙事抒情 ” 。
③ 遗漏对表达技巧在诗中的具体体现的分析,只答概念(术语),不回归诗句(文本)。 如 “ 借景抒情 ” 不列举 “ 景 ”,“ 叙事抒情 ” 不概括 “ 事 ” , “ 用典抒情 ” 不指出 “ 典 ”。
(2)答表达技巧 具体 体 观的要求(举例) :
对比 —— 什么和什么形成了对比 反 差 ;
衬托 —— 谁衬托谁的什么特点 ;
比喻—— 用什么喻什么,突出了什么特点;
拟人 —— 使什么物具有人的什么特 征 ( 思想性格 ) ;
烘托 —— 从什么侧面写出了 主体 形象的什么特点;
动静结合 —— 哪些是动态,哪些是静态, 营 造了什么氛围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