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统编版)
时间:60分钟 得分:_________
(一)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纽约时,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的确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语又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和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
“芳草”“眷眷”“依依”……都能使受到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从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特点的应该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背诵许多古典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
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的诗词的存在吗?
1.作者认为中国人的凝聚力强的原因有二: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特点的东西,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篇短文写了汉字的哪些知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雨果怒斥火烧圆明园(节选)
雨果是法国著名文豪。在英法侵略者纵火焚毁圆明园以后,1861年11月,他曾复信给一个名叫巴特勒的上尉,怒斥这桩丑行。下面是他复信的摘要:
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为了建造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后来又经过几个世纪的营造,究竟是为谁而建的呢?为人类。因为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他们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这一奇迹现已荡然无存。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1.这一奇迹“荡然无存”的原因是(
)
A.强盗大肆劫掠圆明园。
B.强盗纵火焚烧圆明园。
C.英法联军劫掠并焚烧圆明园。
D.强盗使奇迹消失不见。
2.“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中的“历史”指的是(
)
A.他们占领了圆明园,成了胜利者。
B.他们掠夺了圆明园里的财物,焚烧了圆明园。
C.他们征服了中国,建立了丰功伟绩。
3.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
)
A.特定称谓
B.特殊含义
C.讽刺
D.引用
4.雨果复信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谁?他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雨果的复信中你体会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就考入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她是一个文静而又喜欢思考的女孩子。她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搜 汇)集资料,认真思索,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起身来。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宋庆龄虽然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缓和 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有一天,东方睡狮的吼声将(震惊 震荡)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正在进行着(歼 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祖国,我对祖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有删改)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打“√”。
2.宋庆龄为什么说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用“ ”在
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3.大家为什么对宋庆龄的发言“交口称赞”?( )
A.因为宋庆龄是中国人,她很有才。
B.因为宋庆龄不仅说得好,以理服人,而且说的话很有力量。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我们”都吃中餐;“我们”讲中文,用汉字
2.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
3.路上行人欲断魂;春风送暖入屠苏;西出阳关无故人;却看妻子愁何在
4.汉字是形声义的统一体;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5.为祖国的汉字感到自豪,热爱祖国。
(二)1.C
2.B
3.C
4.“两个强盗”指的是英吉利和法兰西。他这样说是为了揭示英法两国的强盗行径。
5.体会到了雨果对圆明园这一奇迹消失的惋惜和对英法联军卑劣行径的愤懑之情。
(三)1.搜
柔和 震惊 艰
√
√
√
√
2.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的斗争!
3.B
4.示例:我要向宋庆龄学习,心系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