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续)课时作业
1.图为汽车从雁荡山到新昌大佛寺的导航路线,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小时45分指时间间隔
B.“预计晚上6:57到达”是指时间间隔
C.176公里指汽车的位移
D.可计算得到汽车的平均速度
2.下列速度中,指平均速度的是( )
A.汽车从海口到三亚全程的速度 B.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C.雨滴落地时的速度 D.运动员冲过终点时的速度
3.区间测速是规定固定的距离之后,起始端和结束端放置摄像头,检测车辆通过该区间总耗时的测速手段,如果总用时少于某设定值,就会判定车辆超速违规。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区间限速100km/h是指平均速度
B.区间限速100km/h是指平均速率
C.区间限速100km/h是指摄像处速率
D.区间测速长度66km指的是位移大小
4.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二者的位置—时间(x—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8 s内,甲、乙两车位移相同
B.8 s末,甲车的速度大小小于乙车的速度大小
C.0~2 s内,甲车的位移大小小于乙车的位移大小
D.0~8 s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作质点,而体积较大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B.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时间间隔
C.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就是路程
D.跳水运动员起跳后,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为瞬时速度
6.某中学举行秋学期运动会,在100m竞赛中,测得某一运动员5s瞬时速度为10.4m/s,10s末到达终点的瞬时速度为10.2m/s。则他在此竞赛中的平均速度为( )
A.10.2m/s B.10m/s C.10.3m/s D.10.4m/s
7.下列所说的速度指平均速度的是( )
A.某运动员在100m比赛中冲过终点线的速度是11m/s
B.张叔叔开着“宝马”轿车通过湘江大桥的速度是30m/s
C.小球从高空落下,以50m/s的速度撞击地面
D.小军以7m/s的速度从小红身边跑过
8.2017年9月1日起,浙江省高速公路正式启动“区间测速”。所谓区间测速就是测量车辆经过某区间的平均车速。已知某高速限速120km/h,“区间测速”路段长度为20km,监测发现某轿车经过这一路段用时12mi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限速120km/h指的是平均速度
B.在该测速区间,该轿车的平均速度大小一定是100km/h
C.在该测速区间,该轿车仍可能存在超速现象
D.区间测速可完全代替原来的固定测速和流动测速
9.规划中的渝长厦高铁长沙至赣州段全长约420km,设计速度(最高)350km/h,通车后,原来6h的汽车车程将缩短为2h的高铁车程。可知( )
A.“2h”指的是时刻 B.“420km”指的是位移
C.“350km/h”是平均速度 D.高铁的平均速度约为汽车的3倍
10.两个人以相同的速率同时从圆形轨道的A点出发,分别沿ABC和ADC行走,如图所示,当他们相遇时不相同的物理量是
A.速度
B.位移
C.路程
D.速率
11.中国田径运动员刘翔以12.99s的成绩获得110米跨栏冠军.如果测得起跑后的速度为8.36m/s,12.99s末到达终点时速度为10.64m/s,那么刘翔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为 ( )
A.9.56m/s B.10.32m/s C.8.47 m/s D.8.84m/s
12.在物理学习中,概念、模型、方法需要同学们理解与掌握,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质点、点电荷均为理想化模型
B.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为等效替代关系
C.位移、速度、磁感应强度,电流强度、功均为矢量
D.电场强度、速度、密度等概念的引入均利用了比值定义法
13.2019年12月2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根据浙江省上报的项目建议书,获批的磁悬浮沪杭线全长约175公里。磁悬浮沪杭线的最高速度为450公里/小时,全程预计总时间为35分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研究磁悬浮列车过某桥梁所花的时间,动车可看成质点
B.题中,“175公里”指的是位移,“35分钟”表示时间
C.磁悬浮列车高速行驶时,可以取5m位移的平均速度近似看作这5m起点位置的瞬时速度
D.题中,“450km/h”指的是该过程的平均速度
14.三个质点A、B、C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同时从N点出发,同时到达M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个质点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都相同
B.三个质点从N点出发到M的任意时刻速度大小都相同
C.三个质点从N点到M点的平均速度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D.三个质点从N点到M点的平均速率相同
15.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宇宙中存在引力波,他根据麦克斯韦的观点“电荷周围有电场,当电荷加速运动时,会产生电磁波”,提出了“当物体加速运动时,会辐射出引力波”的观点,这个研究过程采用了类比法。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合力、分力概念的建立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B.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结果,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C.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D.研究变速运动时,把变速运动看成很多小段匀速直线运动的累加,采用了微元法
16.速度是描述质点________的物理量;平均速度,体现了________思想方法。
17.在汽车逐渐成为代步工具的今天,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一种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试求:
(1)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2)汽车的速度是多大。
18.某人骑自行车沿直线以速度v行驶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接着以的速度骑完剩余三分之一的路程。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则v是多少?
参考答案
1.A
【解析】
A.2小时45分指时间间隔,选项A正确;
B.“预计晚上6:57到达”是指时刻,选项B错误;
C.176公里指汽车的路程,选项C错误;
D.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等于平均速率,则由题中条件可计算得到汽车的平均速率,选项D错误。
故选A。
2.A
【解析】
A.汽车从海口到三亚是一段位移内的速度,是平均速度,故A正确;
B.子弹出枪口的速度研究的是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瞬时速度,故B错误;
C.雨滴落地时的速度是某一位置的速度为瞬时速度,故C错误;
D.运动员冲过终点,终点是一个点,故该速度是瞬时速度,故D错误。
3.B
【解析】
AB.路程除以时间是平均速率,位移除以时间才是平均速度,故A错误,B正确;
CD.摄像处是(瞬时)速率,不能反映一段区间快慢,测速长度是距离,两测速点间一般不是直线,故CD错误。
故选B。
4.D
【解析】
A.8 s末,甲车的位置在40 m处,乙车的位置在0 m处,0~8 s内,两车位移大小均为40 m,方向相反,故A错误;
B.根据“位置—时间图象的切线斜率表示速度”可知,8 s末,甲车的速度大小大于乙车的速度大小,故B错误;
C.由图象可以看出,0~2 s内,甲车的位移大小大于乙车的位移大小,故C错误;
D.根据速度公式,由于0~8 s内,甲、乙两车位移大小均为40 m,方向相反,故两车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故D正确.
故选D
5.D
【解析】
A.物体能否看作质点与它们的大小无关,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能否忽略,故A错误 ;
B.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某一过程开始或结束的瞬间是时刻,故B错误;
C.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所以不能把位移说成路程,故C错误;
D.跳水运动员在最高点位置的速度对应的是经过一个位置的速度,是瞬时速度,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质点、时刻、路程与位移等概念.当物体的形状、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时,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质点;时间对于时间轴上的一段路程是指物体经过的轨迹的长度;位移是指初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6.B
【解析】
由平均速度的定义,总的位移是100m,总的时间是10s,所以V==10m/s,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选项。
7.B
【解析】
瞬时速度表示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平均速度表示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位移内的速度.
【详解】
某运动员在100m比赛中冲过终点线的速度是11m/s对应的是一个瞬间,故为瞬时速度,故A错误;张叔叔开着“宝马”轿车通过湘江大桥的速度是30m/s对应的是一段过程,故为平均速度,故B正确;小球从高空落下,以50m/s的速度撞击地面对应的是一个位置,故为瞬时速度;故C错误;小军以7m/s的速度从小红身边跑过对应的是一个位置,故为瞬时速度,故D错误.故选B.
8.C
【解析】
A. 限速120km/h指的是瞬时速度,不是平均速度,故A错误;
BC. 12min=0.2h,轿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率为
由于轿车不一定是做直线运动,所以平均速率为100km/h,但平均速度小于或等于100km/h;虽然平均速度不超速,但在该测速区间,该轿车仍可能存在超速现象,故B错误,C正确;
D. 由于区间测速是某区间内的平均速度,不能代表各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区间测速不能完全代替原来的固定测速和流动测速,故D错误。
故选C。
9.D
【解析】
A.“2h”指的是时间间隔,故A错误;
B.“420km”指的是路程,故B错误;
C.“350km/h”是瞬时速度,故C错误;
D.由题意知,高铁的平均速度约为汽车的3倍,故 D正确。
故选D。
10.A
【解析】
A. 当他们相遇时,两人的速度方向相反,速度不同,故A正确;
B. 两人起点相同,终点相同,则位移相同,故B错误;
C. 两人速率相同,运动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同,故C错误;
D. 由题可知两人速率保持不变,速率相同,故D错误。
11.C
【解析】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知刘翔在跨栏中的平均速度为:
故ABD错误,C正确.
12.C
【解析】
A.物理学中的质点、点电荷等均为理想化模型,A选项不合题意,故A错误;
B.物理学中用到大量的科学方法,建立“合力与分力”、“平均速度”、“合运动与分运动”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B选项不合题意,故B错误;
C.位移、速度、磁感应强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功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电流强度虽然有方向但是不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因此是标量;C选项符合题意,故C正确;
D.比值定义法,就是在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时候采取比值的形式定义。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比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电场强度等等,D选项不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13.C
【解析】
A.在研究磁悬浮过一桥梁所花的时间时动车的长度不能忽略,不能看成质点,故A错误;
B.35分钟指的是时间,175公里指的是路程,故B错误;
C.高速行驶时速度很快,通过5m的时间很短,可以取5m位移的平均速度近似看作这5m起点位置的瞬时速度,故C正确;
D.450km/h值得是瞬时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14.C
【解析】
由题意可知任意时刻三个质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相同,选项AB错误;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故平均速度大小相同,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故平均速度方向相同,选项C正确;平均速率等于路程除以时间,三质点的路程不同,时间相同,故平均速率不同,选项D错误.综上本题选C.
15.B
【解析】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可以用合力替代分力,也可能用分力替代合力,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A正确;
B.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结果,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B错误;
C.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是为了抓住事物体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这种方法叫理想模型法,C正确;
D.研究变速运动时,把变速运动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看成匀速直线运动再将这些运动累加,这种方法叫微元法,D正确。
故不正确的选B。
16.运动快慢 等效替代
【解析】
[1]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故平均速度为等效替代法
17.(1) 34m;(2) 34m/s
【解析】
(1)第一次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同理,第二次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2)二次遇到信号的距离间隔是
时间间隔是
故汽车的速度为
18.
【解析】
设总位移为s,前一段运动所需时间为,后一段运动所需时间为,则
又
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