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运动的水分子 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目的:
从水分子运动的角度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实质。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
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通过图示和事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
重、难点: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表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潺潺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浩瀚的海洋,这些雄伟而美妙的语句描写的都与 水 密切相关。水被称为 生命之源
一、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分析;微观上水分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固态水
液态水
气态水
分子的排列
紧密
有序
松散
无序
很松散
无序
分子间的间隔
很小
较小
较大
分子运动的自由度
固定位置振动
不自由
一定程度上自由
完全自由
水的三态变化中:改变的是 ,
不变的是 。
设想:把少量的水封闭在注射器内,然后加热,体积会明显增大,其原因?
猜想: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4、水分子受热都跑到针筒的另一端了?
归纳:水分子的 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 ,分子的间隔 ,由 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 ,分子间隔 ,水由气态变为 。
应用:引导分析
1、雨后路边的水渍一会就消失了:是由于 水分子 ?获得 能量 ?,运动速度 加快 ?,挣脱水分子之间的 相互作用?,离开?液体表面 ,变成水蒸气?逃逸到空气中。这叫水的 蒸发 ?。
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 水蒸气 ?在锅盖上冷凝 的结果,烧水时,部分水分子获得足够的 能量 ,离开 水面 ,向锅盖运动,这些水分子遇到冷的锅盖后, 失去部分 能量,运动 减慢 ,由于分子之间的 相互作用 彼此靠近,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过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除水外,你还知道哪些?构成它们的分子是不是也象水分子那样?
引导归纳:分子的特点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 ,分子是由 构成的。
(2)分子很小( 和 都很小)。
(3)分子永远不停的做无规则的 ,温度越高 , 越 。
(4)分子之间有 ,一般固体 液体 气体,温度越高 ,温度越低 ,故有 现象。
(5)分子本身有 ,且分子之间有相互 。
(6)同种分子,性质 。
指导:学生练习
1、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
2、在无外力下,花粉会在平静的水面上移动
(分子在不断运动)
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
(分子受热,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气体会膨胀,故轮胎会炸裂)
(4)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的微粒(水分子),说明?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过渡:
人们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凉,雨水中的水分子从哪来的?小河的水夏天会变干,水分子呢?
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本节小结
体会水的变化,从宏观到微观
回答:水在自然界发生怎样的变化?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情况:
固态水
液态水
气态水
分子的排列
分子间的间隔
分子运动的自由度
(分子的排列方式、间隔的大小、运动的快慢,分子的数目、大小 )
小组讨论:是因为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才使液体水变为气态,且体积使增大的?
结论:水分子的运动 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 加快 ,分子的间隔 变大 ,由 液态 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 减慢 ,分子间隔 变小 ,水由气态变为 液态 。
解释;
1、路边的斑斑水渍为什么会消失?
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
运动、能量变化、间隔变化来解释
自主学习:《活动天地2-1》
描述在水结冰和冰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如何运动的?
组内讨论:
(1)为什么可以闻到花香?
分子的不断运动 。
(2)夏天晒衣服为何比冬天干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
(3)酒精温度计遇热读数上升?
酒精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之间的距离大。
(4)为何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
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温度越低分子的间隔越小 。
(5)酒精的气味和醋的气味为何不同?
构成酒精和醋的分子不同 。
归纳:分子的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 一种基本微粒 ,分子是由 原子 构成的。
(2)分子很小( 体积 和 质量 都很小)。
(3)分子永远不停的做无规则的 运动 ,温度越高 ,运动越 快 。
(4)分子之间有 间隔 ,一般固体小于 液体 小于 气体,温度越高间隔越大 ,温度越低间隔越小 ,故有热胀冷缩 现象。
(5)分子本身有 能量 ,且分子之间有相互 作用力 。
(6)同种分子,性质 相同 。
自主学习:课本P24-25
(1)简画出水的天然循环图?
【答案】
(2)实现途径:宏观上 是通过 水的三态变化 实现的,微观上是水分子的能量 不断变化和水分子的不断 运动 。
(3)能量来源 太阳能 。
(4)循环的意义: 实现水的自身净化 、 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
归纳整理本节课内容
检测与练习 《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