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2.1 运动的水分子--水的三态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2.1 运动的水分子--水的三态变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0-17 09: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运动的水分子---“水的三态变化”
学习活动分析(含课标、教材、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学生身边很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想象、思维、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分子的共同特征。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物质世界的微粒观,为后面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了解了物质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但不能自发的从微观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本质的探究冲动还有待激发。所以,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知识基础上,设置情境,激起思维,交流碰撞,释放潜能,形成共识。
学习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和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初步认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分子的特征。
2、通过对分子的性质的理解,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水沸腾后体积变大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验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的联系;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通过对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方式的认识,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物质,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分子的特征”。
难点是:“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
学生自主学习、猜想分析、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等。
活动准备 教师用具:相关课件、注射器、玻璃管、酒精灯、花露水、
红墨水。
学生用具:量筒 玻璃片、滴管、酒精灯、火柴、酒精、
蒸馏水 、红墨水、氨水、酚酞试液、品红等
活动环节
师生活动过程

活动设计目的
分析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引入
1、在讲台上向下喷洒优质花露水
2、课件展示云、雾、雨、露、霜、雪、冰等美丽自然景象
闻、看并思考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
“交流与讨论”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的展开与深化 活动的展开
讲解:要想弄清水为什么有三态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观点探讨。

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引导学生建立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联系。并逐渐形成物质世界的微粒观。





化 提问:如果将两者混合体积是多少?
为什么会这样?
在学生实验和表达的基础上得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
探究一:每小组学生用20毫升酒精和20毫升水混合。
实验验证并进行表达交流。
1、培养同学之间的协助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探究结果让学生知道: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


探究二、演示:一小段玻璃管连接两个注射器,注射器共装40毫升红墨水,在玻璃管处加热,点燃酒精灯后缓慢交替推动活塞,并说明注射器中原有40毫升墨水,加热后体会如何变?
为什么?
老师展示自己所设计的模型于学生对比交流。
问: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像乒乓球一样静止吗?
课件直观性展示三种状态时分子的运动情况。 1、观察、思考,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
与教师一起形成共识:水受热体积变大是由于水分子间间隔变化引起的。
2、利用以下器材:乒乓球、烧杯和长短不齐的牙签,设计水的固液气三态模型。
3、猜想交流并利用下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品红、水等,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1、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能力;
3、通过探究结果让学生知道:水分子的间隔能变化。进而得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这一结论。


结论: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他们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探究三、分析下面的资料计算:“已知:1滴水大约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将每个水分子比喻成直径为4厘米的乒乓球,这些乒乓球排在一起有多长?能绕地球几圈?”
小组内交流:分子的性质。 让学生认识分子的大小。感受他们的小。进一步激化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


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并且是不断运动的,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彼此间的间隔与什么因素有关?
总结:分子间隔和运动快慢的变化是分子吸收或失去能量导致的。 探究四、学生进行猜想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运用以下器材:玻璃片、滴管、酒精灯、火柴、水等验证猜想。 1、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2、具体探究了能量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一组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知识的反馈:学生能初步学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同学们本节课学习到了那些知识? 学生闭上眼睛,从知识、思维方法、情感方面对知识进行重新构建。 让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中使用的思维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感悟。
活动的总结与评价 活动的总结与评价: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他们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通过探究知道了: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3、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自身的能量、运动速率、分子间隔和排列方式的改变造成的。 加强对本课时的重点知识的回顾。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