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射线的方法
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1~6为单选,7~9为多选)
1.在下列四个核反应方程中,X1、X2、X3和X4各代表某种粒子.
①H+X1→He+n ②N+He→O+X2
③Be+He→C+X3 ④Mg+He→Al+X4
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D )
A.X1是质子 B.X2是中子
C.X3是电子 D.X4是质子
解析:根据核反应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知,X1为H,A错;X2为H,B错;X3为n,C错;X4为H,D对.
2.将威耳逊云室置于磁场中,一个静止在磁场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核P,放出一个正电子后变成原子核Si,能近似反映正电子和Si核轨迹的是( B )
解析:把放出的正电子和衰变生成物Si核看成一个系统,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正电子和Si核运动方向一定相反,C、D可排除.由qvB=m得,R=,因为动量mv相等,故R∝,即==,可见Si核的运动半径较小,选B.
3.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9月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牛胰岛素,为了验证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与天然的是否为同一物质,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过程中掺了放射性元素C,然后将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与天然的牛胰岛素混合得到了C分布均匀的结晶物,从而证明了两者都是同一物质,为我国在国际上首先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提供了有力证据.在人工合成过程中掺入放射性C的用途是( D )
A.催化剂 B.媒介质
C.组成元素 D.示踪原子
解析:用放射性同位素代替非放射性的同位素来制成各种化合物,用仪器可以探测出“放射性标记”,即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本题正确选项为D.
4.下图中曲线a、b、c、d为气泡室中某放射物发生衰变放出的部分粒子的径迹,气泡室中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以下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D )
A.a、b为β粒子的径迹 B.a、b为γ粒子的径迹
C.c、d为α粒子的径迹 D.c、d为β粒子的径迹
解析:γ粒子不带电,不会发生偏转,故B错.由左手定则可判定,a、b粒子带正电,c、d粒子带负电,又知α粒子带正电,β粒子带负电,故A、C均错,D正确.
5.目前,在居室装修中经常用到的花岗岩、大理石等装修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放射性元素,装修污染已经被列为“危害群众最大的五种环境污染”之一.有关放射性元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取4个氡核,经过7.6天就只剩下1个氡原子核
B.发生α衰变时,生成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个
C.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中的中子转化为质子时所生的
D.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在这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也最强
解析:半衰期是对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对于单个原子核是不成立的,故A错误;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可知:发生α衰变放出He,导致质子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故中子数减少2,故B错误;发生β衰变的过程是:一个中子变为质子的同时放出一个电子,故C正确;根据α、β、γ三种射线特点可知,γ射线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α射线电离能力最强,穿透能力最弱,故D错误.
6.某校学生在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时,收集列出了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和可供利用的射线(见下表),并总结出它们的几种用途.
同位素 放射线 半衰期 同位素 放射线 半衰期 同位素 放射线 半衰期
钋210 α 138天 锶90 β 28年 钴60 γ 5年
镅241 β 433天 锝99 γ 6小时 氡222 α 3.8天
根据上表请你分析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
A.塑料公司生产聚乙烯薄膜,方法是让较厚的聚乙烯膜通过轧辊后变薄,利用α射线来测定通过轧辊后的薄膜厚度是否均匀
B.钴60的半衰期为5年,若取4个钴60原子核,经10年后就一定剩下一个原子核
C.把放射性元素钋210掺杂到其他稳定元素中,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变短
D.可以用锝99作示踪原子,来诊断人体内的器官是否正常.方法是给被检查者注射或口服附有放射性同位素元素的某些物质,当这些物质的一部分到达要检查的器官时,可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情况分析器官正常与否
解析:因为α射线不能穿透薄膜,故无法测量薄膜的厚度,所以选项A错误;钴60的半衰期为5年是指大量钴60原子核因衰变而减少到它原来数目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等外部条件没有关系,因此,选项B、C错误;检查时,要在人体外探测到体内辐射出来的射线,而又不能让放射性物质长期留在体内,所以应选取锝99作为放射源,选项D正确.
7.下列应用中把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的是( ABD )
A.利用含有放射性碘131的油,检测地下输油管的漏油情况
B.把含有放射性元素的肥料施给农作物,根据探测器的测量,找出合理的施肥规律
C.利用射线探伤法检查金属中的砂眼和裂纹
D.给怀疑患有甲状腺病的病人注射碘131,诊断甲状腺的疾病
解析:利用射线探伤法检查金属中的砂眼和裂纹是利用γ射线穿透能力强的特点,因此选项C不属于示踪原子的应用.
8.放射性同位素钴60能放出较强的γ射线,其强度容易控制,这使得γ射线得到广泛应用.下列选项中,属于γ射线的应用的是( AD )
A.医学上制成γ刀,无需开颅即可治疗脑肿瘤
B.机器运转时常产生很多静电,用γ射线照射机器可将电荷导入大地
C.铝加工厂将接收到的γ射线信号输入计算机,可对薄铝板的厚度进行自动控制
D.用γ射线照射草莓、荔枝等水果,可延长保存期
解析:γ射线的电离作用很弱,不能使空气电离成为导体,B错误;γ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强,薄铝板的厚度变化时,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变化很小,不能控制铝板厚度,C错误.
9.联合国环境公署对科索沃地区的调查表明,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的轰炸中,大量使用了贫铀炸弹.贫铀是从金属中提炼铀235以后的副产品,其主要成分为铀238,贫铀炸弹贯穿力是常规炸弹的9倍,杀伤力极大,而且残留物可长期危害环境.下列关于其残留物长期危害环境的理由正确的是( AD )
A.爆炸后的弹片存在放射性,对环境产生长期危害
B.爆炸后的弹片不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长期危害
C.铀238的衰变速度很快
D.铀的半衰期长
解析:铀238的半衰期很长,所以会长时间对环境造成伤害.
二、非选择题
10.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由吴健雄用Co的衰变来验证,其核反应方程是Co―→Ni+e+,其中是反中微子,它的电量为零,静止质量可认为是零.
(1)Co的核外电子数为27.在上述衰变方程中,衰变产物Ni的质量数A是60,核电荷数Z是28.
(2)在衰变前Co核静止,根据云室照片可以看出,衰变产物Ni和e的运动径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果认为衰变产物只有Ni和-1e,那么衰变过程将违背动量守恒定律.
解析:(1)由Co可知它的质子数为27,又因为核外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故Co的核外电子数为27,由Co―→Ni+-1e+可推得Ni中A为60,Z为28.
(2)衰变前Co核静止,动量为零,衰变后,Ni和e运动径迹不在一条直线上,此时它们两个动量之和不为零,如果衰变产物只有Ni和e,则动量不守恒,故还应有其他产物.
11.带电粒子在“云室”中运动时,可呈现运动径迹,将“云室”放在匀强电场中,通过观察分析带电粒子的径迹,可以研究原子核发生衰变的规律.现将一静止的放射性14C放入上述装置中,当它发生衰变时,可能放出α粒子或β粒子.所放射的粒子与反冲核经过相等时间所形成的径迹如图所示(发生衰变后的瞬间放射出的粒子和反冲核的速度方向与电场E垂直,a、b均表示长度).则:
(1)14C发生衰变时所放射出的粒子是α粒子.
(2)14C发生衰变时所放射出粒子的运动轨迹是②
(填“①”或“②”).
(3)14C的衰变方程是C→Be+He.
(4)简要推导发生衰变后的瞬间放射出的粒子与反冲核的动能之比.
答案:5?2
解析:(1)由轨迹知,14C衰变时放出的粒子与反冲核受到的库仑力方向相同,带电性质相同,故放出的是α粒子.
(2)由动量守恒定律得,α粒子的动量与反冲核的动量大小相同,粒子质量小,速度必然大,在垂直于电场方向上的位移大,即②为α粒子轨迹.
(3)由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可得C→Be+He.
(4)由于衰变时动量守恒及Ek=,得==.
12.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撞击N核发现了质子.
(1)写出这个核反应的方程式N+He―→O+H.
(2)上述核反应可以用如下的模型来认识,运动的α粒子撞击一个静止的N核,它们暂时形成一个整体(复合核),随即复合核迅速转化成一个质子和另一个原子核.已知复合核发生转化需要能量1.19 MeV.那么要想发生上述核反应,射入的α粒子的能量至少要多大?
(3)英国物理学家威耳逊在1911年发明了“云室”,带电粒子在云室中运动时,可以显现出运动的径迹.把云室放在匀强电场中,分别将质子和α粒子垂直于电场方向打入同一匀强电场中,观察它们运动的径迹,如果质子和α粒子运动的径迹相同(电场方向和质子、α粒子运动径迹所在平面平行).则质子和α粒子进入电场时的动能之比是多少?
答案:(2)1.53 MeV (3)
解析:(1)N+He―→O+H.
(2)α粒子撞击静止的N,满足动量守恒,即
mαvα=(mα+mN)·v,v=,
系统碰撞损失的能量成为复合核转化所需要的能量,即
mαv-(mα+mN)v2=1.19 MeV,
联立得入射的α粒子的动能为E0=mαv=1.53 MeV.
(3)带电粒子垂直于电场方向射入匀强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设沿电场方向的位移为y,垂直于电场方向的位移为x,则有y=·()2=,
又因为质子和α粒子径迹相同,即通过相同的x,沿电场方向的位移y相同,即yH=yα,得=,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