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三单元 《登高》 课件(共20张) —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第三单元 《登高》 课件(共20张) —语文统编版(2019)上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6 23:2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高
杜甫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格律诗的特点?
2、梳理诗歌内容,把握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3、感受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自学检查
1、背景-----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一切像浓云似的压在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写成了《登高》。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推重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解题
“登高”——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杜甫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望》《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文学常识
杜甫,字 _______,客居长安时曾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所以世___________。又因为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充任节度使参谋,所以又称为 _________。他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作品集《 __________》。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___,其诗被称为______,其诗歌风格概括为_______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_____。
注音
猿啸( ) 渚清( )
萧萧( ) 霜鬓( )
潦倒( ) 浊酒( )
解词
1、回:   2、渚:
3、落木:  4、作客(做客)
5、百年:  6、苦恨:
7、潦倒: 8、新停:
整体感知
本首诗歌中的鸟和毛泽东的“鹰击长空”所描绘的鸟有什么不同?
杜:盘旋不定,漂泊无依。
毛:搏击长空,英勇无畏。
探究1
探究一: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原诗回答)

探究2.: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
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从形、声、色、态不同角度,描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所见的夔州地区深秋时节的独特风物。
探究3:如何理解颔联的“落木”和“长江”这两种景物包含的感情?
落木:由木及人、写出生命短暂 。
长江:时间无穷,空间无限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探究4:颈联中“常作客”中“常”和“作客”怎么理解?
常:常常,强调时间短暂,地点不定,漂泊天涯。
作客:是飘流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 。做客:则是短暂停留。
探究5:杜甫为何要新停浊酒杯?
1、老弱多病,不胜酒力。
2、穷困潦倒,浊酒难以自足。
3、愁苦无法排解,只得抑郁在心头.
探究6: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探究7: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有哪些种悲?
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
万里作客,三可悲;萧瑟秋天,四可悲;
重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五可悲;
亲朋凋零,独自登台,六可悲;
身体有病去登台,七可悲;
病又多种多样,八可悲;
年过半百,九可悲。
训练达标
1、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言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C
训练达标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诗句与例句感情不相同的一项( )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C
训练达标
阅读杜甫的《江村》,回答下列两题。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此诗作于760年,诗人暂住在西南富庶之乡——城都郊外浣花溪畔,当时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___ 。
事事幽
训练达标
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失意诗人的诗意生活,洋溢着喜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意诗人的悲苦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个十分敏感的痛点。一旦禄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