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18 15:0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涟水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份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2020.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8题,每题2分,共计7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说:“近代对上古史之探究,可分两途叙说:(一)史前遗物之发掘。(二)传说神话之审订。”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们可以运用下列哪些材料( )
①龙山文化的“蛋壳陶” ②燧人氏“钻木取火”
③神农氏“耕而作陶” ④周口店遗址发掘的用火痕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下列文化遗址中,典型代表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3.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开端的重要标志。我国历史上国家的初步形态出现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4. 中国史前社会经历过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农耕聚落阶段。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这种情景的是( )
A.姜寨遗址 B.炎黄传说 C.二里头遗址 D.尧舜再传说
5. 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得众望。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这一传说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内外服制度
6.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发现迄今最古老的文字 B.能印证《史记》中夏朝的记载
C.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D.按史料类型分类属于二手史料
7.《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8.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同源共祖的意识开始形成,炎黄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始祖,并被周边民族认可。这反映了( )
A.实现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民族矛盾已经逐渐消亡 D.血缘是维系国家的纽带
9.《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使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 B.得益于铁犁、牛耕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主要在于水利工程兴修
10.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说:“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该论述中的秦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在( )
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 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
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11.春秋战国时期,率先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2.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13.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
A.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B.禁止民众自由买卖土地
C.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1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15. 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秦灭六国的主要条件有( )
①秦国实力的强大②人民渴望统一③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6. 秦朝规定:皇帝自称联、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等。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17.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C.三公九卿 D.首推郡县
18.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中,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是( )
A.贵族世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
19. 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移民主流之一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
A.推动了秦代商业的发展 B.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
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20.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国人暴动
C.三家分晋 D.陈胜、吴广起义
21.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  )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吸取秦亡教训③重视发展农业④王国势力强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汉朝初年,境内百姓多以“赵人”、“秦人”、“齐人”、“燕人”、“楚人”等自居。到汉武帝时代,境内的百姓逐渐被称为“汉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大致形成。这主要是由于( )
A. 中央集权强化了民族认同 B. 郡县制度消除了地域差异
C. 儒学独尊促成了观念一统 D. 官僚政治淡化了宗族亲疏
23. 汉武帝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积极开拓疆域,国力富强。以下是汉武帝作为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 ②建立中朝 ③设立刺史 ④派张骞出使西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5. 东汉后期,皇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以“柔道”治天下 D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26.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
A.《论语》 B.《史记》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27.《齐民要术·卷八》记载了一种当时中原地区较流行的饮食羌煮法。就是选上好的鹿头煮熟了,把那皮肉切成两指大小的块,再把斫碎的猪肉熬成浓汤,加一把葱白和各种各样的调味料,就用鹿头肉蘸着肉汤吃。这反映了( )
A.肉食成为当时的主食 B.民族间文化的交融
C.汉民族饮食的多样化 D.食品加工具的科学性
28.从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9.“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原因 B.目的 C.内容 D.作用
30.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其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31.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32.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向南方
33.中国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
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
如图所示耕作工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34.唐太宗认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体现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完善科举制 B.用人唯才 C.虚怀纳谏 D.轻徭薄赋
35.“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途径是( )
A.世袭爵位 B.察举征召 C.科举考试 D.高官举荐
36.唐太宗生擒突厥颉利可汗后,拜其二子为小可汗,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势也。唐高宗分别册立西突厥的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并令他们各领所部,“赤心向国”。这些举措( )
A.消除了西北部游牧政权的威胁 B.是唐朝国力不足下的被迫选择
C.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 D.确保了突厥不再与唐政府为敌
37.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西部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 C.吐蕃 D.女真
38.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
A.“贞观之治”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鉴真东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9. (12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材料一: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3分)
(2)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6分)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3分)
4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咸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
材料二 新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材料三 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法”的内容。(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3分)
涟水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0月份月考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2020.10
1-20 ADBAA CABBD DBCDC AACBD
21-38 AAABB BBAAD BDDDC CCC
39.(12分)
(1)封建: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1分)
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2分)
(2)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3分)
(3)措施:尊崇儒术。(或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亦可)(1分)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2分)
40.(12分)
(1)目的:树立威信;取信于民。(2分)
(2)内容: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军功;严禁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推行县制;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等。(5分)
(3)特点:公正、严明;不畏强权。(2分)
(4)意义:促进了秦国的强大;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军事强兵;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