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榆一中2020—2021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清楚,并在指定位置粘贴条形码。
第Ⅰ卷
本卷共44小题,每小题1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马拉巴尔”2018年度军事演习于6月7日至16日在关岛海域举行。关岛是美国的海外领土,首府阿加尼亚。右图为关岛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关岛南北长约( )
A.40千米 B.48千米 C.55千米 D.60千米
2.关于该岛地理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西太平洋 ②低纬度 ③南半球 ④东九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阿加尼亚位于华盛顿(39°N,77°W)的( )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高一新生小明入学,从学校大门H出发按顺时针方向匀速沿学校外缘走了一圈,手机计步器显示走了3 600步,计1 800米(轨迹见右图)。据此完成4~5题。
4.小明出发的校门,位于学校( )
A.东侧 B.南侧
C.西侧 D.北侧
5.学校面积最接近( )
A.18 000平方米 B.20 000平方米
C.200 000平方米 D.360 000平方米
2014年12月16日美国航天局宣布,“好奇”号火星车在这颗红色星球的大气中发现了来源未知的甲烷气体,此外还在火星岩石样本上首次确定性探测到其他有机分子。“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谜底将被揭开。阅读材料,完成6~7题。
地球和火星地理特征比较表
与日平均距离
(百万千米) 质量 体积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地球 149.6 1 1 23小时56分 365.256 4天
火星 227.9 0.11 0.15 24小时37分 686.98天
6.火星属于( )
A.类地行星 B.地月系 C.河外星系 D.远日行星
7.与地球相比,关于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表面温度高于地球 B.大气层厚于地球
C.自转的线速度快于地球 D.公转的角速度慢于地球
莫霍面深度不一,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构成,大洋地壳往往缺失硅铝层。右图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据此完成8题。
8.据图可推断四地中( )
A.①地地壳厚度最厚 B.②地地幔深度最深
C.③地地壳缺失硅铝层 D.④地莫霍面深度最大
很多户外探险爱好者连基本的地图判读都不懂就进山,是户外探险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下图中箭头表示地表径流的方向。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S点在T点西南方向
B.在P点可以看到T点
C.T处是集水线,不宜宿营
D.在S处探险需注意洪水
10.正确表示经过PQ的地形剖面图和经过S点的等高线图的是( )
地处黄河上游龙羊峡地区的铁盖乡,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土地沙漠化严重。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瞄准这片荒地建立了光伏电站。光伏电站建成后,光伏板需要不定期清洗。几年后光伏产业园的草地植被得到了缓慢恢复,光伏板清洗次数减少,光伏发电量大增。近年来我国使用独立运行光伏电站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地光伏板清洗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2.草场恢复促使该产业园区光伏发电量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植被增多,光合作用增强 B.地表比热增大,地温提升
C.沙尘减少,大气质量变好 D.空气湿度减小,云量减少
右图为7月份某地观测者通过观测、记录下来的太阳运行示意图。据此回答13~14题。
13.图中日落的方位是( )
A.西北 B.西南 C.正西 D.正北
14.观察者所在半球及昼夜长短状况是( )
A.北半球,昼长夜短 B.北半球,昼短夜长
C.南半球,昼长夜短 D.南半球,昼短夜长
北京时间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28°N,102°E)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踏上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奔赴月球背面的征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据此完成15~16题。
15.探测器发射时,地球上与西昌日期相同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
A.1/8 B.1/6 C.1/4 D.1/2
16.“嫦娥四号”探测器从发射到着陆期间( )
A.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 B.全球夜的范围大于昼
C.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D.是南极考察最佳时期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读图,回答17~18题。
17.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右图中的( )
A.① B.③ C.⑤ D.⑦
18.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强,②弱 B.②强,③弱 C.①强,③弱 D.④强,⑤弱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图,完成19~20题。
19.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20.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下图为“某地气温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量约( )
A.300 mm B.500 mm C.700 mm D.1 200 mm
22.该地可能位于( )
A.恒河平原 B.密西西比平原 C.西欧平原 D.亚马孙平原
2018年12月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下半年首次寒潮预警,我国多地随后经历了大风降温或雨雪天气,人们纷纷在裤子里面再添加一条贴身的裤子,北方人称之为秋裤。下图是2018年冬季网上盛传的秋裤地图,此图是据2018年11月30日前某网上购物平台秋裤成交订单与2017年同期所作对比制作而成。据此完成23~24题。
23.本次寒潮不会直接影响 ( )
A.种植业 B.畜牧业 C.交通运输业 D.服装制造业
24.与2017年相比,2018年秋裤分界线位置偏北的原因可能是( )
A.首次寒潮来得早 B.首次寒潮来得晚 C.北方地区更寒冷 D.南方地区更寒冷
2017年6月,葡萄牙中南部由于自然原因发生森林大火,伤亡惨重,统计发现,近20年来,该国中南部几乎每年都有火灾发生。如图为葡萄牙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25~26题。
25.葡萄牙中南部夏季易发生森林火灾的自然原因最可能是( )
A.沿岸有寒流,降温减湿 B.受高压控制,高温干燥
C.地势较高,太阳辐射强 D.光照时间长,蒸发量大
26.葡萄牙西侧洋流为 ( )
A.向北流的暖流 B.向北流的寒流C.向南流的暖流 D.向南流的寒流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27~29题。
2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读板块构造示意图,完成30~31题。
30.关于图中A和B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为海沟,为板块的生长边界 B.B为海岭,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C.A为海岭,为板块的生长边界 D.A为海沟,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31.与图中虚线圈内所示的板块边界和地貌情形极为相似的是( )
A.安第斯山脉 B.日本列岛 C.冰岛 D.非洲东部
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多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读图,完成32~33题。
32.从6 000年前至今,渤海湾西岸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 )
A.陆进海退 河流泥沙堆积 B.陆进海退 海潮、海浪堆积
C.陆退海进 河流冲刷 D.陆退海进 海潮、海浪冲刷
33.贝壳堤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冲刷 B.海浪侵蚀 C.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
华山由花岗岩构成,山体形态如刀削斧劈般绝壁陡立。读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示意图,回答34~35题。
34.图示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塌陷
35.下列关于图示地区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入侵—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
C.地壳下陷—流水沉积—岩浆入侵
D.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冲(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为祁连山北麓冲(洪)积扇的局部示意图,新洪积扇的上部以砾石为主,农业生产很少利用。据此完成36~38题。
36.与古冲积扇相比,新洪积扇后退的原因是( )
A.祁连山后退 B.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C.祁连山上升 D.河流堆积作用减弱
37.新洪积扇上部利用很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缺乏土层 C.光照不足 D.降水稀少
38.在古冲积扇上,酒泉成为聚落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
A.气候凉爽 B.降水丰富 C.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耕地天然状态下作物需水量和亏水量的平衡状态图。据此完成39~40 题。
39.图中亏水量7~8月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
A.积雪的融化 B.降水量的增大 C.冰川融水增多 D.湖水补给河水
40.该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 )
A.东北平原 B.河西走廊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坎儿井的原理是利用地形条件,通过人工地下暗渠,将水源引流至山麓涝坝(小型蓄水池)中,为干旱地区提供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近年来,我国吐鲁番盆地大量建设机电井导致坎儿井水量锐减。下图示意吐鲁番盆地局部区域涝坝和机电井分布情况。据此完成41~43题。
41.推断该地交通线路的大致走向为( )
A.西北—东南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环湖分布 D.呈“之”字形爬升
42.坎儿井中的水可以四季常流,其主要原因是( )
A.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 B.当地较为稳定的山地降水补给
C.灌区调蓄工程的建设 D.集水区的地下水较为稳定
43.图中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涝坝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几内亚暖流位于非洲西岸中部附近(如图),夏季时是赤道逆流的组成部分。其位置、方向和强度随季节而有变化,据此完成44题。
44.几内亚暖流对甲地的影响是 ( )
A.增温增湿
B.降温减湿
C.增温减湿
D.降温增湿
第Ⅱ卷 综合题(56分)
4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8分)
(2)概述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6分)
(3)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
46.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据地质考察研究,倒淌河在13万年前流入黄河,而如今则注入青海湖。
材料二 野生黑枸杞因含有丰富的天然花青素而成为延缓衰老、预防癌症的天然食品,其价格昂贵,被称为名副其实的“软黄金”,主要出产于青海柴达木盆地。
材料三 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1)指出倒淌河流向变化对青海湖湖水盐度的影响,并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其成因。(4分)
(2)根据黑枸杞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其生长习性。(4分)
(3)简述歌谣中描述的自然环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4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某研学旅行小组7月选择下图中“三江并流”保护区进行地理考察,考察中发现:崇山峻岭中,并肩奔腾着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河,壮观的雪山冰川、险峻的丹霞峰丛和灿烂的喀斯特台地都在此“安家落户”,成为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
“三江并流”地区有100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与雪山相伴的是静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然而好多的峡谷谷地却有荒漠分布,河畔荒凉一片。“三江并流”地区占中国国土面积不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也是我国中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的重要宝库。
(1) 简要说明三江并行奔流自然奇观的形成原因。(4分)
(2)“三江并流”保护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地区,但大多的峡谷河畔却因干旱而荒凉一片。请运用地理学原理解释干热河谷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3)说明如何依托生物多样性,实现“三江并流”地区的脱贫致富。(4分)
请考生在48、49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10分)
48. [旅游地理] (10分) 武陵山区横跨湘、鄂、黔、渝四个地区,区内分布着众多风景名胜。武陵山区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但以往由于交通落后,游客多集中在武陵源风景区,其他景区游客较少。近年来随着武陵山区高速公路的发展,区内各风景区的游客数量迅速增长。
分析高速公路发展对游客在武陵山区旅游产生的有利影响。
49. [环境保护] (10分)中国大闸蟹早在1900年通过商船的压舱水从中国“移民”到欧洲。鲜活的大闸蟹是中国人餐桌上的“超级美味”,但在欧洲许多国家却不食用或少食用,而且这种“什么都吃”的八脚猛士开始在欧陆江河横行,对本土物种构成严重的生存威胁。欧洲媒体把大闸蟹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而大加讨伐。但是近年来,许多欧洲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闸蟹不再泛滥成灾。
说明大闸蟹在欧洲许多国家泛滥成灾的原因并推测当地为抑制大闸蟹泛滥可能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D C A D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A A C D D C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D B B D B C D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A C C D B B C B C
题号 41 42 43 44
答案 B D B B
45.(1)冬季。 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2)夏季,日出时间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3)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 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46.(1)盐度由淡变咸,13万年前因其注入黄河,地表径流把青海湖的盐分带走;如今注入青海湖,盐分随地表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又因气候干旱少雨,蒸发旺盛,湖水逐渐变咸。
(2)当地气候干旱少雨,说明其耐干旱;当地光照充足,说明其喜光;当地冬季气温低,说明其耐寒;当地有较多盐沼分布,土壤中盐分含量较高,说明其耐盐碱。
(3) 海拔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白天升温快,易形成对流雨,夜晚降温快,易凝结成霜。
47.(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隆升;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形成河谷;高山与大江交替分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的自然奇观。
(2)“三江并流”地区山高谷深、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致使河谷干旱,背风坡的下沉气流还具有增温效应,致使河谷比较热;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并在山谷的上空积聚下沉,加剧了河谷底部的干热环境的形成。
(3)发展旅游业,提高收入,实现脱贫致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48.高速公路发展缩短各景区之间的旅行时间,方便游客出行,减少旅游成本,增强游客对武陵山区游览的意愿;游客可以选择武陵更多的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游客的分布由集中趋向分散,提高旅游的品质。
49.原因:食性杂,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外来物种,本地缺少天敌;欧洲人很少食用大闸蟹。
措施:捕捞大闸蟹加工成动物饲料;鼓励人们食用大闸蟹;捕捞后卖给华人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