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文档属性

名称 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03 16:14:11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罗玉勇
民族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活动一:
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动动手
阅读材料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的历史
一、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动动脑
活动二:
稳定通过什么内容表现出来?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而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二、民族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历史渊源
(1)含义:
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2)作用:
①、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他对民族的生产方式、语言、文化等其他特征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维吾尔”是本族自称,一般认为含有“联合”、“协助”的意思,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聚居在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也有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历史的
维吾尔族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民族习俗
民族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房屋建筑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昌吉和乌鲁木齐等地。 人口:2003年新疆哈萨克族人口为135.21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99%。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历史:哈萨克族源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乌孙、隋唐时期的突厥、葛逻禄,12世纪至13世纪的乃蛮、克烈、钦察等部。“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17世纪前期,哈萨克部落以地缘关系分成了三个玉兹: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
生产方式:哈萨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饮食:哈萨克牧民的饮食主要是肉和乳制品。乳制品很丰富,主要有酥油、奶疙瘩、奶皮子、奶酪、酸奶子等。他们喜欢用大块肉做抓肉、纳仁,也吃抓饭、馕和包尔萨克(油炸发面果)。哈萨克人待客十分热情,来了高贵的客人要杀马驹,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 文化:哈萨克族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传统,被称为说唱诗人的“阿肯”,是草原上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思路敏捷,随编随唱。在哈萨克人的“阿吾勒”(牧民集居的地方),还常常举行“阿肯弹唱会”,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哈萨克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也丰富多彩,有赛马、叼羊、姑娘追、马背上角力等。
节日: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诺鲁孜节和肉孜节。哈萨克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法。把“诺鲁孜节”视为辞旧迎新的节日,家家户户要吃用肉、奶疙瘩、大麦、小米等做成的诺鲁孜饭。 宗教:哈萨克人信仰伊斯兰教。
服饰:哈萨克男子冬季穿羊皮或其它名贵兽皮的皮衣、皮裤,裤角和皮衣上绣有花纹,十分别致。冬季头戴狐狸皮帽,腰间系镶有装饰品的牛皮带。妇女喜欢穿多样多彩的连衣裙,披坎肩,头戴花头巾。姑娘头戴“塔合亚”帽,帽上插有猫头鹰羽毛。婚后妇女戴不同图案的“开米塞克”(头饰)。
婚俗:哈萨克人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过去也存在一夫多妻的现象。哈萨克人的婚礼十分热闹。在举行婚礼前,要进行说亲、订亲、送彩礼和出嫁、迎亲等程序。每个程序都有歌声相伴。人们用歌声进行祝福和表达自己的感情。 房屋建筑:牧区哈萨克人一般居住毡房。
民族特点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地 域
语 言
服 饰
婚 姻
饮 食
建 筑
节 日
……
2、共同生产方式
(1)、含义
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作用
共同生产方式是同一民族的人们在一定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自身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下,在经济活动领域形成的独特的方式。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
3、共同语言
(1)、含义
民族的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2)、作用
共同语言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它在民族形成、存在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民族强迫同化具有非常强的抗拒力。
4、共同文化
(1)、含义
民族的共同文化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2)、作用
民族文化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
(1)、含义
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禁忌等方面。
(2)、作用
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生产形成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条件、文化生活条件、历史发展条件的综合反映,是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之一,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同
(1)、含义
民族的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2)、作用
共同民族心理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的精神纽带;它对于一个民族和属于它的成员的关系来说,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它对民族同化具有非常强大的抗拒力,对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一定的护卫作用。
三、民族识别
1、含义:
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的辨别与确定。
2、主要依据:
①民族特征,即参考大量历史文献及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有关资料,对各个待识别的族体的来源、历史发展及现实状况,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和研究,辨别民族特征,明确民族属性。
②民族源流,即学者们对待识别的民族体的现实生活进行实地调查,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并参考了有关学科的科研成果,考察源流,同时还对各族体与周围民族的关系进行了综合性的科学分析。
③民族意愿,即注意了人们对自己的族体究竟属于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单一的少数民族还是某个少数民族的一部分的主观意愿,在尊重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了个人的民族意愿。
④相近和就近认同,即本着实事求是和有利于民族团结与民族发展的原则,我国对于相互近似的族体,即其语言基本相同,民族特点相近,地域相连,经济联系密切,具有民族认同意识的,尽可能相互合为一体,认定为同一民族。
课 后 小 结:
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民族的含义: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基 本 特 征
共同历史渊源
共同生产方式
共同语言
共同文化
共同风俗习惯
共同心理认同
民族
民族识别:
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相近和就近认同
课后检测
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基本特征?
2、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比 较
在我国民族识别过程中,有一部分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人民自称为“蒙古人”,后经我国政府确认为达斡尔族。
团结是福,动乱是祸!!!
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