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17 22:2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本单元前几篇课文对场景、细节都有具体描写,担负着落实语文要素的任务。语文园地则对单元所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同时拓展延伸学生语文积累,共安排了3个板块,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课文内容,总结梳理了“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共安排三道题。其中第二题节选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中有关场景描写的语句,要求学生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本题和交流平台与单元课文和语文要素联系紧密。
  词句段运用第一题选取了《慈母情深》《桂花雨》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的结尾,旨在让学生体会不同形式结尾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渗透对篇章的把握能力。
  第三题是一则小练笔,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与《慈母情深》课后小练笔和单元习作在选材范围上有交叉,但本次练笔的内容侧重于写认识和感受。
  日积月累,选编了一组古代圣贤提倡勤俭节约的名句,旨在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他们思维活跃,对学习比较有兴趣,同时还具备一定的课前搜集和查找资料的能力,所以课前可以放手让学生查找“日积月累”中句子的意思和出处等相关内容。
  这一时期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园地中的很多内容以整合的方式呈现,对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地梳理、巩固,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及时的给予点拨和引导,让学生不仅能学会内容,还要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2.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3.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4.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5.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四、教学重点
  1.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2.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3.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2.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3.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一)回忆单元内容,学习“交流平台”
  1.阅读“交流平台”,梳理方法。
  (1)学生自由阅读“交流平台”,围绕“如何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勾画出相关词句。
  (2)学生交流。
  了解作者的感情或融入在对场景的描写中,或藏在文章的细节里,蕴含在字里行间。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写法。
  (1)从文中找出相关情节,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2)交流反馈。
  《父爱之舟》中相关情节: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写出了庙会的热闹,“我”馋庙会上的吃的,贫寒的家境让“我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联系后文父亲“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体会到了父子间的温情。
  《慈母情深》中相关情节: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龟裂的手指”写出了母亲工作的辛苦,挣钱的不易,“一卷揉的皱皱的毛票”写出了家境贫寒。“掏??、数”写出了母亲对我的支持和爱。
  联系前文“我第一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发现母亲挣钱不易”、“我向母亲要钱时说话结结巴巴”和后文“我发现母亲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给母亲买水果罐头”都能体会到“我”的羞愧和自责。这些情感都是通过细节描写出来的。
  3.联系课外阅读,拓展交流。
  说说平时阅读中你通过品读场景和细节描写有过哪些独特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回忆学过的内容和方法,感受作者在场景和细节描写中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认识。
  (二)体会场景描写,了解表达作用
  1.朗读语段,品读体会。
  (1)边朗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两个语段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2)交流反馈。
  《慈母情深》中的场景描写写出了母亲工作空间狭小,环境极其恶劣。
  《父爱之舟》的场景描写写出了庙会非常热闹,我“馋”庙会上的小吃。
  2.联系文本,了解作用。
  (1)回看课文,联系文中人物的心情和后文情节,想想这些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2)交流反馈。
  《慈母情深》中场景描写的作用:
  突出了母亲的辛劳、挣钱的不易,为后文“母亲毫不犹豫支持我买书”这一情节发展营造氛围。
  《父爱之舟》中场景描写的作用:
  写出了庙会对“我”有巨大吸引力,“我”理解、体谅父亲,不忍心让父亲给我买东西。
  (三)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结尾特点
  1.阅读结尾,了解文章各部分。
  (1)学生自由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读三个结尾。
  (2)说一说一篇文章除了结尾还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由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几大部分组成。
  2.关注联系,发现共同特点
  (1)浏览三篇课文,思考三个结尾和文章各个部分有什么联系?
  (2)学生交流反馈
  《慈母情深》的结尾和文章的开头相照应。
  《桂花雨》的结尾,和题目照应。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与题目照应。
  3.联系内容主旨,发现不同特点。
  (1)联系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说一说三篇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交流反馈。
  《慈母情深》的结尾不仅交代买书的结果,省略号表达出了“我”对母亲言之不尽的感情,还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首尾照应,也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桂花雨》结尾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照应题目,凸显文章表达的情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结尾深化主题,点明中心。
  (3)小结结尾的特点。
  好的结尾不仅能交代清楚结果,使文章结构更完整,还能深化情感,强化主题,点明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拓展延伸,巩固所学。
  找一找学过的课文,读一读不同的结尾,体会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在了解结尾的特点和作用后,进行拓展延伸,从熟悉的课文中再次感受结尾的不同写法,体会结尾的特点,深化学生的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2.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内容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场景描写的作用,也知道了一个好的结尾有深化情感,强化主题,点明中心等作用,可以让文章更加回味悠长。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园地六“词句段运用”的第三题。
  (二)读句子,试写“第一次”
  1.阅读语段,学习写法。
  (1)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想一想两句话写了作者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种新的感受?
  (2)交流反馈。
  第一句话写的是“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瘦小,挣钱的不易,第一次感受到“我”应该照顾母亲,第一次有了应该体贴关爱母亲的想法。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感受是在看到母亲恶劣的工作场景、努力挣钱的身影和母亲毫不犹豫的支持“我”买书的做法下产生的。
  这二句话写的是作者第一次心酸的哭。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因为作者体会到父母为了供他上学,粜稻、卖猪给他凑学费,家里把能卖的都卖了,而父亲依然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作者感到心酸,第一次心疼父亲,心中酸楚的哭了。
  (3)再读语段,思考作者写的“第一次”侧重于哪些方面?
  第一句是作者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瘦小和艰辛,第一次觉得应该担负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是对“母亲”新的感受,
  第二句侧重于写作者第一次体会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表达的是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都是写自己成长经历中第一次产生的新的认识和感受。
  明确本次练笔要求:写自己的“第一次”重点在于写新的认识或感受。
  2.提示要点,打开思路。
  (1)思考: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
  (2)提示要点:
  第一:“第一次”可以是第一次遇到,也可以是熟悉的事物但这一次有了新的感悟。
  第二,从不同的角度去想,比如,以人物为例,可以从与师长、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相处中回忆自己成长中的“第一次”,谁的什么事对你内心有过触动。想一想当时的经历,你对他或他们产生了哪些新的印象或者是自己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可以选择与《慈母情深》课后题小练笔“写鼻子一酸的经历”和习作《我想对您说》中不同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之前的事例,重点是要写出自己新的认识和感受。
  3.学生练写,自主修改。
  (1)根据老师的指导,学生思考,组织调整练笔内容。
  (2)完成练笔。
  (3)自我修改。
  通过反复读,改正错字病句,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4.小组交流,共同评议。
  (1)小组内交换练笔内容,按照本次练笔要求,互评互议,交流讨论,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指名1-2名学生读,全班点评交流。
  【设计意图】从例句中学习描写“第一次”的内容,明确练笔要求,通过对学生思路的提示,引导学生回想自己成长中类似经历和感受,指导学生重点写好感受,再通过自改互评,锻炼学生能力,逐步搭建起一个“学”“思”“写”“改”的学习平台。
  (三)学习日积月累,熟读运用拓展
  1.指导朗读,正音停顿。
  (1)学生自由练读,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检查朗读,指导正音、停顿。
  2.借助资料,理解感悟。
  (1)根据自己课前查找的资料,联系上下文试着说说句子的意思。
  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学生通过课前资料交流此句话出处《尚书·大禹谟》。
  联系大禹治水的故事理解句意。
  《大禹谟》中记载舜说大禹:你完成了治水大业,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而居家生活却朴素节俭;你不自我满足,不虚夸;你不夸耀自己的才干,因而天下人没有谁与你争能;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而天下人没有谁与你争功。舜认为禹克勤克俭地为人民服务,于是就把君王之位传给大禹。成语“克勤克俭”就源于此。
  提示学生“克”是能够的意思。“邦”指古代诸侯封国之称,后指国家。
  全句大意:能够辛勤地为国家效力,能够节俭地持家。
  ②“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指导重点字词:“奢”即奢侈,
  全句大意: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力行节俭。
  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全句大意: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却很困难。常用来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有自勉、警世之意。
  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全句大意是:看到一碗粥,一粒饭,要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看到半条丝,半根线,也要想到物资获得的艰难。
  (3)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句子,告诉我们什么?
  这些都是关于勤俭节约的句子,告诉我们不要把平常中的小事看轻了,要懂得珍惜。要从日常小事做起,不要铺张浪费。因为每一样东西的背后都有许多人付出辛勤的劳动,都来之不易。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搜索和查阅资料的能力,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句子的意思和故事,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加上教师对难点字词的点拨,句子的意思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
  3.激发兴趣,熟读成诵。
  自由读、分组读、比赛读、师生对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达到熟读成诵,当堂积累。
  4.结合语境,学习应用。
  读下面的句子,你知道应该填什么吗?
  (1)在学校餐厅挂一幅标语,你认为哪句合适????
  (2)在书房挂一块警句条幅,上面写什么合适?
  (3)小明花钱大手大脚,一天妈妈说会减少给他零花钱,小明太不适应了,你想到哪句话来形容此时的小明?
  (4)人们要在安居乐业之时,想到危难,要戒奢侈,行节俭,你想到了哪句话?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锻炼学生语用能力。
  5.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左丘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设计意图】由课内走向课外,丰富积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建议
  1.背诵“日积月累”。
  2.积累其他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