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50分)
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25题。总计50分。
1.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2.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政治权从“传贤”到“传子”,从“公天下”到“家天下”。这( )
A.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B.是偶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C.不利于社会进步??????????????????????????????????????????????D.在以后列朝列代没有被沿用
3.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 )
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
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 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4.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0页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5.“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6.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7.《尚书》保存了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8.战国时,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墨子认为应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些思想相通之处是,都主张( )
A.君主专制??????????????????B.实行仁政???????????????????C.以德治国??????????????????D.国家统一
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10.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B.实现了思想统一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D.导致了暴政统治
11.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 )?
言论 作者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 《史记·李斯列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 《封建论》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张居正 《杂著·三代至秦》
A.秦朝速亡原因??????????B.始皇个人品行???????????C.秦国奠定霸业??????????D.秦朝制度创新
12.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B.注重精耕细作???????????C.农业地位很高??????????D.国家正式形成
13.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把获利最大的资源垄断型制造业全部国营化”的经济政策是( )
A.重农抑商??????????????????B.休养生息???????????????????C.盐铁官营??????????????????D.均输平准
14.汉代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下图反映了当时( )?
A.统治区域的扩大??????B.民族关系的概况???????C.地方制度的演变??????D.丝绸之路的开辟
15.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
A.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推动了征税标准的重大变革
1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7.如图所示现象( )
A.开始于西晋时期?????
B.引发了北方战乱???????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南北并立
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
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
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
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
A.数典忘祖 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学习先进文化 D.实行“藩汉分治”
19.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0页
A.公元前3世纪末期 B.公元3世纪初期C.公元3世纪末期 D.公元6世纪末期
20.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21.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下列有关鉴真和唐招提寺的说法正确的是( )
唐招提寺
A.是中国唐代建筑艺术的代表 B.是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的见证
C.鉴真回国时带回了大量佛经和诗文 D.反映了日本全面接受唐文化
22.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察举制
23.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 )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立进士科
唐太宗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得到不断发展完善
C.提升了人才素质 D.解决了考试的弊端
24.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25.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26.(18分)图1、图2、图3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林小标等《两汉候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指出图1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6分)
(2)比较图1和图2,说明图2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3)结合图3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6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8分)
28.(16分)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6分)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2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
1-5 AADBA 6-10 ACDCA 11-15 DCCDA 16-20 DCCDB 21-25 BBBBC
26.(18分)
(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3分);
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3分;如答实行了郡国并行制给2分。)
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2分);
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4分;如答出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打败匈奴,少数民族部族归附两点亦可)。
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3分),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3分;如答出:西汉中后期, 皇帝年幼,母后外戚专权,势力膨胀。亦可)
27.(16分)
(1)魏国,隋朝。(2分)
特征:政治上:政权分立;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出现民族交融。(6分)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分)
相同原因:
①政治上: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
③文化上:重视科学与教育,尊崇儒学。(6分)
28.(16分)
(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任选2点)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4分;任答2点即可)
原因:地理环境影响。(2分)
(3)现象:乐舞发达。(2分)
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4分)